黄芪、川桂枝、鸡血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2020-02-14赵生慧安学冬连凤梅
赵生慧,金 德,安学冬,连凤梅 *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表现为四肢凉、麻、痛、胀等症状,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传导异常所致[1]。目前 DPN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临床尚无明确特效药物,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和对症治疗等。对症治疗,如麻醉性镇痛药、吩噻嗪类、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对改善疼痛有一定效果[2],但这些药物大多针对暂时症状,会增加临床惰性、不耐受、不良反应等风险,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带来很大负担。很多学者用中医药治疗DPN,取得了良好疗效。
1 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
古籍中对DPN 病名无明确记载,现代多归为“消渴痹病”“血痹”“痿证”等范畴。仝小林院士根据糖尿病的发展变化将其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损指络脉损伤,络损指小血管、毛细血管及神经的损伤。依据团队早期研究及 “络病”理论[3],将络脉的病理改变分为络滞、络瘀、络闭(损)3 个阶段。仝小林教授认为消渴日久,阴亏气损,气损则推动无力而血行不畅,再加上津亏液耗,血涩不畅,瘀血内生,导致络损、络滞、络瘀、络伤。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以气血虚弱为虚,气滞血瘀为实[4-5]。
2 益气活血通经络
黄芪、川桂枝、鸡血藤3 味药组合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之意,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血痹”的代表方剂,功效为益气通络、温经和血通痹。从原方中取用补气之黄芪,温通之桂枝,加入藤类药物鸡血藤养血舒筋通络,三方合用治疗气虚血瘀型DPN。
黄芪甘温,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气虚血滞的痹痛麻木、半身不遂等。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保护心脑血管及肝肾、抗菌、抗病毒等作用[6]。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络病后期,患者多属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更有瘀的标实,此时活血同时更需补虚扶正,以防伤正。《临证指南医案·痹》有云“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故善用大剂量黄芪偏走经络、益气固表、补经络气而后补脏腑气,行滞通痹。
桂枝辛甘温以疏络,走四肢及肌表营卫,《药品化义》载:“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本草再新》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桂枝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7]。仝小林教授认为气虚不能温达四末,导致肢体末端失于温养,则寒凝而血瘀,遂成血痹,而成经络寒、经络瘀[5]。遂治疗DPN 善用川桂枝走肢体辛散温通,入经脉散寒止痛。黄芪补经络之气,而川桂枝行经络之气,祛经络之寒,温经络而散寒凝。对于疼痛严重者则提示寒邪深重,加附子、乌头等大温之品,才可温散其经络中的沉寒之邪,而收通经止痛之效。
鸡血藤性苦温,入血分活血养血,藤类又可调经止痛、舒经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经脉不和病症的常用药。《本草便读》云:“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本草纲目》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8]。鸡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应激等多种药理作用[9]。仝小林教授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以及“治疗糖尿病应全程通络”[10]思想,对于络痛者常用藤类药物,如鸡血藤、首乌藤等,增强通经活络、祛风疗痹之力。对于络瘀较重者,常加入虫类药物活血化瘀、剔邪搜络。
3 合理量效是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黄芪临床用量范围为9~30 g,桂枝为3~10 g,鸡血藤为15~30 g[11]。仝小林院士在临床治疗久病入络、络脉瘀阻的糖尿病并发症时,常用重剂可起沉疴。用黄芪治疗各种气虚证,可大剂量通补经络之气,在治疗DPN 时,用量范围为24~45 g。桂枝常选用川桂枝温经散寒,配伍黄芪既补脏腑阳气,又可振奋阳气温达四末,用量范围为9~30 g,以15 g 居多。鸡血藤用量常为15~45 g,多为30 g,取其活血舒经活络止痛之效。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55 岁,初诊时间2019 年6 月20 日,身高164 cm,体质量75 kg,BMI 27.88 kg/cm2。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4 年,双手麻木胀痛1 年。现病史:患者于2005 年体检发现血糖升高,FBG 7.5 mmol/L,诊断为2 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片0.5 g,每日2 次,后因血糖控制不佳于2017 年10 月开始使用优思林30R早晚餐前各15 iu 皮下注射,现用优泌乐早餐前19 iu,晚餐前17 iu,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100 mg:1 000 mg,每日2 次口服控制血糖,1 年前出现双手指麻木胀痛,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下症:双手发胀,左手无名指、中指,右手除大拇指余四指麻、木、胀、痛、凉,双上肢发凉,间歇性头晕,转头时加重,久行后下肢肿胀、自汗盗汗,激动紧张时汗多,气短,纳可眠差,入睡困难,易醒大便日1~2 次,成形质可。夜尿1 次,偶有泡沫,有异味。舌胖大齿痕苔淡白底瘀,脉弦硬沉涩。既往史:高脂血症,亚临床甲减。46 岁绝经,母亲哥哥患有糖尿病。辅助检查(解放军970 医院,2019 年5 月27 日):HbAlc 8.6%,GLU 8.4 mmol/L,2 hPG 9.5 mmol/L,TG 3.26mmol/L,TSH 7.41 mu/L,anti-TG 128.8 IU/mL,BP 133/67 mm Hg(1 mm Hg ≈0.133 kPa)。肌电图:双侧正中神经损害(右侧重于左侧)双上肢周围神经病变。B 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混合班)甲状腺右叶实性结节(IV-RADS3 级)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脂肪肝。西医诊断:2 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脂肪肝,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消渴病,血痹(气虚血瘀证)。方药组成:蜜黄芪30 g,桂枝15 g,鸡血藤15 g,白芍15 g,陈皮15,煅瓦楞子15 g 包煎,桑叶45 g,知母30 g,黄连15 g,淫羊藿9 g,穿山龙30 g,红曲6 g,生姜30 g。28 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分服。嘱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
2019 年8 月8 日二诊,双手指麻木胀痛减轻20%,肘部以下发凉,间歇性头晕同前,双下肢乏力肿胀稍改善、行走不稳,纳一般,眠稍改善,入睡较难,大便日1~2 次,便干,泡沫尿,异味大,夜尿1 次,舌胖大底瘀,脉弦缓,复查HbAlc 8.1%,GLU 11.86 mmol/L,TG 1.83 mmol/L,ACR 4.8,BP 134/64 mm Hg,下肢超声:双下肢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硬班),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糖、血脂指标,均有所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加莪术、三七、浙贝母各9 g,桑叶加重至60 g,知母加重至45 g。继服28 剂,嘱1月后复查肝肾功能。
2019 年9 月19 日三诊,双手麻木胀痛发凉减轻50%,偶头晕,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改善60%,稍反酸,纳可,眠改善,大便日2 次,质可,泡沫尿减少,有异味,夜尿1 次。舌胖大齿痕细颤底瘀,苔腻脉弦缓。TSH 2.299 mu/L,HbAlc 未查,患者症状较前减轻明显,二诊方基础上加重煅瓦楞子用量为30 g,加桑枝、桑白皮各15 g,生山楂15 g,炒神曲15 g。
按:患者,中年女性,糖尿病病史多年,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气虚则自汗、气短、舌胖大齿痕苔淡白,阳气不足以温煦肢体末端则发凉、乏力;气虚致血虚不能濡养筋骨脉则麻、木、胀;血凝不运于经脉成瘀则疼痛、脉弦硬沉涩,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法为补气活血通络为主,温通经脉为辅。方中蜜黄芪、桂枝、鸡血藤补气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白芍助桂枝一阴一阳通行血脉,黄连苦酸制甜降血糖、桑叶宣散通达上肢络脉、红曲消膏降脂。生姜辛温宣散温通。淫羊藿、穿山龙调整机体免疫,改善甲状腺功能同时可降低患者的anti-TG滴度。后加入化斑汤(三七、浙贝母、醋莪术)理气化瘀散结,以调节“气滞血瘀”的内环境,改善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陈皮、煅瓦楞子及后加入的炒山楂、神曲改善脾胃功能。整个诊疗过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久病治络”理念,症状有减轻及指标下降趋势,取得了不错疗效。
5 小结
仝小林院士临床中应用此三味小方时,常因人而异调整三味药的剂量。一般病程较久,久病入络常重用黄芪行滞通痹补经络之气;阳气不足致寒凝血瘀,加重桂枝、鸡血藤温通脉络;若血脉瘀滞明显致严重疼痛时,加入川草乌等通脉止痛,若阴液亏耗明显则加入天互粉等养阴生津,总之根据患者情况准确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药物加减。现代人由于生活习惯、病程日久等导致的脉络虚损引起的肢体活动不利等,均可酌情使用本三味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