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满族说部》的原生态满族医药特色探析

2020-02-14房跃红王姝琛

吉林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先民满族文本

房跃红,王姝琛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早期的满族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摸索出一系列自身防病治病的特殊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治疗经验。满族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早期的满族医药学主要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民间传承,满族医药学在自身发展中又融合了中医药等多民族的医学,因此,原生态满族医药的许多内容已经失传,开始逐渐被人们遗忘。《满族说部》是满族人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文本中记录了田野调查发现的满族先民的口头叙事性长篇说唱文学,其中保存了大量口耳相传的原生态的满族医药文献,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对濒危的满族传统医学研究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满族说部》文本所保留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研究,揭示满族的治病及用药特点,再现原生态满族医药特色,为满族医药研究提供文献依据与支撑。

1 擅治伤病

满医在临证治疗中擅长治疗伤病,这与满族先民居住地域关系密切。因早期的满族先民主要聚居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他们在长期与大自热环境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擅治伤病的治病特色。在《满族说部》文本中保留了大量治疗冻伤、烧伤以及毒箭伤的记载。

1.1 冻伤的治疗

1.1.1 酒剂治疗冻伤 酒剂,古代称酒醴,后世将其称为药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饮用五谷制成的酒类可以预防治疗疾病。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使用酒剂治疗疾病的验方,如强筋壮骨的牛膝酒。可见,酒剂历史悠久,在中医治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酒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酒具有温通血脉、鼓舞阳气、祛风散寒等药理作用,故酒剂多发挥着滋补、活血化瘀、抗风湿和壮阳等作用。在《满族说部》文本中记载,满族先民常以海龟血、花蛇、哈士蟆、熊鞭、虎鞭、鹿鞭等泡酒以驱寒。

逍遥饮:《满族说部》文本《东海沉冤录》中记载:“弟弟给你做一种酒,也叫逍遥饮,是用海龟血和中药熬炼而成的,那可是增智增力的壮骨酒哇。都说北方酷寒,喝了它大有好处呢!”此处记载的“逍遥饮”与中医方剂“逍遥饮”不同。中医“逍遥饮”主要用来治疗思虑过度导致的血虚证;而《满族说部》文本中“逍遥饮”是用海龟血和中药熬制而成的药酒,用来增强体力,抵御严寒。

花蛇饮:《满族说部》文本《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中记载:“花蛇饮里头泡的是花蛇,这种酒可以祛风邪,对于治疗腰酸腿疼、腿脚发凉很管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满族先民认为花蛇泡酒可以祛风寒。

哈士蟆饮:《满族说部》文本《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中记载:“哈士蟆饮,顾名思义是用哈士蟆泡出来的酒,它可以使人身体发暖,也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哈士蟆,《本草纲目》中称之“山哈”,是东北特有药材,现今被命名为中国林蛙,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蛙油的功效坚益肾阳、化精添髓、泽润肺脏,是治疗胃虚寒、气不化精之药。满族先民亦认为哈士蟆泡酒具有滋补、益阳之功效。

1.1.2 油剂治疗冻伤 在治疗冻伤时满族先民积累了丰富的动物油外敷治疗冻伤的经验。

獾子油:《满族说部》文本《萨达人传上》中记载:“你们要捂住,有冻伤的人,要先擦些药膏,那是獾子油。已经冻木的地方敷上药,然后用手慢慢地、轻轻地按摩,等到双脚都红了,不发木了,再放进水里洗。千万不要没擦药就用热水泡哇!”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獾子油是动物狗獾的脂肪油。满族先民以獾子油治疗冻伤的历史悠久,现在临床上仍在应用,治疗烧烫伤、冻伤效果显著。

1.1.3 汤剂治疗冻伤 因东北气候严寒,满族先民在生活中易患冻伤。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服食某些药物会预防和治疗冻伤。

小根蒜汤:《满族说部》文本《萨达人传上》中记载:“用小根蒜加点儿切成片儿的贝母、人参熬成汤,给冻伤的人喝下去,能使他发热,发暖,还可补阳气。这是北方常用的土药,人们离不开它,很有效。”“小根蒜”为中药“薤白”的别名,《本草纲目》:“温补助阳道。”因此,小根蒜具有通阳散结作用,人参具有强身健体、补气安神的作用。满族先民春天采摘小根蒜,冬天时将小根蒜配伍贝母和人参熬成汤剂治疗冻伤。

生姜大枣汤:《满族说部》文本《飞啸三巧传奇》中记载:“麻元张罗来生姜和大枣,自己熬了生姜大枣汤……你们喝这个汤好,这是防寒的汤。”满族先民在生活中发现平时服食生姜大枣汤可以抵抗寒气。

1.2 烧伤的治疗 在满族先民日常生活中,烧烫伤也是频繁发生的,在民间也总结了治疗烧烫伤的验方。烧伤方在《满族说部》文本《女真谱评上》中记载:“阿骨打……按照艮岳真人传授的治烧伤药方,配制药品。传说此药方是由十味药品制成: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十味药制成散。用葱汁、蜜水或麻油调散敷于烧伤处,很快痊愈,故取名为金黄散。”

通过研究发现,文本中提到的治烧伤药方“金黄散”与《外科正宗》中“如意金黄散”药物组成一致,“研为极细末,未成脓用茶汤同蜜调外敷,成脓用葱汤同蜜调敷等。用于痈疽、发背、疔疮、乳癌、跌仆损伤、湿痰流毒及大头天行、天庖疮、小儿丹毒、皮肤赤肿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可见,中医外科常用治烧伤方已经在满族先民中广泛应用。

1.3 毒箭伤的治疗 关于毒箭伤的治疗,满族先民也拥有丰富的经验,不仅有专门的治疗药物,同时还记载了病人治愈后的注意事项。

红山刮骨丹:《满族说部》文本《木兰围场传奇上》中记载:“此药的名字叫红山刮骨丹,是专治毒箭伤、毒镖伤的。据前辈讲,用它治疗蛇毒也很管用,不妨试一试。……此药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呢?在我国南方的红山里有种獭兽,把它的骨头研成末儿制成的丹药,即‘红山刮骨丹’,是解毒的良药啊!服了红山刮骨丹之后……孩子得多喝点儿绿豆粥,少活动,再将养四天五天的便没事儿了。”

2 用药以补为主

2.1 以阳为补 早期的满族先民生活在我国北方的长白山地区与黑龙江流域,这里气候寒冷,人们非常容易患冻伤、风湿等疾病。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中人们发现很多动植物具有补肾壮阳、强身散寒的功效。在《满族说部》文本中记载了鹿奶、玳瑁、龙胆舌、鲸黄、龟肉、殊角、熊胆、牵鸟血、牵鸟蛋、牵鸟肉、熊肝、豹胆、龙骨、乌头汁、罂粟、龙骨、鹿胎、鹿茸、仙茅、锁阳、狗肾、寒葱、小根蒜等常用补肾药,食用后可以补肾壮阳祛寒。

《满族说部》文本《飞啸三巧传奇(下)》中记载:“这包里的东西就是壮阳药,豹鞭十七对,还有牵鸟血、牵鸟蛋、牵鸟肉。这些都是晒干的药品,北药中重要的药品……鹿鞭当然也是好药之一,但最壮阳的药还是豹鞭,是春天的豹,秋天的豹……。女人吃牵鸟的血和肉,用醋一拿,全部吃下去,就可以壮阴,增加生育的能力。男的就吃牵鸟的公鸟,也是全身都吃,肠子拿出去,用小锅焖,骨头也能焖酥,全吃进去,可以壮阳。这是过去北方重要的壮阳药。”

通过这些描述不难发现,满族先民因发现食用动物的生殖器官可以壮阳,故常晒干以食用。可以看出满族先民在治疗上非常重视阳气,尤其是肾阳,常用药物亦是以补肾壮阳为主,这与满族先民的居住环境关系密切。

2.2 以食为补 自古以来药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在满族用药中也充分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满族说部》文本《东海沉冤录》中记载:“男女皆喜食海龟血、海龟肉、海龟蛋和鹿阳草,这些东西都是长生长寿的补品。尤其是鹿阳草,功能如鹿鞭,男食壮阳,女食补阴,可增强生育能力。”

海龟,中药名,隶属龟鳖目、海龟科、海龟属。《本草纲目》:“龟肉,气味甘酸,温,无毒,主酿酒,治大风挛急、四肢拘挛,或瘫缓不收皆瘥。”

《满族说部》文本《伊通州传奇上》中记载:“回老佛爷,此道菜叫‘荷塘翠柳’……‘荷塘翠柳’是奴才给起的名儿,主料为寒葱,产于圣籍伊通州。寒葱对生两片叶儿,形状如同小棵藜芦,根像葱,叶茎略扁中空。其味温辣,有补肾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

2.3 以养为主 满族先民虽然性格粗犷豪放,但在《满族说部》文本中亦能发现其倡导情志养生的理念。满族先民认为,延年益寿首先要调整心态,心情应保持舒畅,不宜大悲大喜。

《满族说部》文本《萨达人传上》中记载:“老弟曾不止一次地劝过你,不宜大喜大悲。心火太旺,肝木生火,火归心。只有静心抑火,方才安静,心火控制住,方可延年益寿。”《类经》:“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七情之伤首先影响心神。《黄帝内经》中也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满族先民精神调养、饮食调养、益寿延年的理念与《黄帝内经》强调的以养为主的医学理念是相吻合的。

3 药物炮制简单实用

3.1 炮制方法简单实用 因东北气候寒冷,早期医疗条件较差,满族先民为适应北方的生活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药物炮制方法上简单实用。《满族说部》文本中记载,满族先民在使用中药时,植物药多为鲜用,动物药多晒干食用,或将药物研成粉末,或用水、酒浸泡或煎煮药物。

《满族说部》文本《元妃佟春秀传奇》中记载:“新采回的地丁要洗净,生吃,熬水喝,熬水擦,捣碎了烀,要一直用。若是烀起泡了,不能烀也不能擦了,就生吃、熬水喝!这么一直用了两个多月,还真见了效,那个硬包真的下去了。”

《满族说部》文本《东海沉冤录》中记载:“将殊角末儿放在刚刚打上来的井水中浸泡,再用泡药的凉水给皇上洗双目。也真神了,只使用了一天便见效了,眼睛不疼了,不发涩了,看东西也不那么花了……。把玳瑁磨成粉,配以殊角末儿及几种草药冲服。马皇后用后,果然热退了,病好了,直夸殊角是宝啊,了不得,过去一点儿不知道哇!”

3.2 注重用药部位 满族先民发现对于同一种药物,部位、用量不同功效也不同。

《满族说部》文本《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中记载:“蜈蚣草常见的是八个叶子,还有两个叶、四个叶、六个叶的。用药多少,毒性也不一样,所以,咱们一定要掌握好。药量要放得适当……喝的时候什么都感觉不出来,而且越喝越想喝,越喝越爱喝。大约过一个时辰,眼珠子开始发暗,浑身没劲儿,情绪急躁。再过半个时辰,舌头根开始发硬,说不出话来,犹如烈火烧心,肝胆俱裂,心跳加速,直至看不见,最后,七窍流血而死。蜈蚣草本有大毒,但对治疗中风病患的病人确有疗效,……睁开了眼睛……手也能抬起来了,嘴也不那么歪了,也能认人了,张嘴能说出不太清楚的话。”

满族先民注重药量对功效的影响[6],如蜈蚣草具有治疗中风的功效,但用量过大则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3.3 注重采摘时间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并各有法。”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卷一》也有关于“采药时节”的专论,并列举了233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可见,中药的采摘时间对其疗效意义重大,在正确的时间采摘药物对于药源的保护和药材质量的保证都是非常重要的。

《满族说部》文本《萨达人传》中记载:“波尔辰妈妈所说的‘巴尔玛沃尔霍’,是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救命草,又叫‘还魂草’……这种草长得不高,小短叶儿,开紫花儿,味辛辣,乃当年生的草本植物,一年一茬,根子扎地挺深,春天雪化儿了,根儿还在里面。一般在秋天紫花儿刚谢时去采,以留下备用。”

通过这段描述可以发现满族先民不仅对中药的气味有一定了解,对于药物采摘时间也有一定的认识[7],指出采摘还魂草时间应在秋季,紫花刚谢时最好。

3.4 注重“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8]。如《五十二病方》有“入一杯酒”“米一升”“以蜜和”等;《伤寒论》中瓜蒂散“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千金要方》里艾叶汤中亦有“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等;张睿曾在《药引论》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可以看出药引子在临床用药中的普遍性,在处方中亦有画龙点睛作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在《满族说部》文本中经常看到满族先民使用米酒做药引子,配伍其他药物,另外还提到在使用鹿胎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妇女百病时加入童子尿。方中的童子尿有引药入内、加强疗效的作用。还提到用猪油混合药物外敷,可增强润滑、滋润、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记载使用特殊物品古陈木做药引子。《满族说部》文本《金世宗走国》中记载:“太医乞色进来了,……落座后说:‘今天白天,我给皇帝看病的时候,缺千年古陈木,我听说你们家有个葫芦座,是个千年古陈木做的,你能不能拿出来,做药引子……我得就地用你家的水来熬这个古陈木才有效,换水是不行的。”

可见,满族先民早已意识到药物归经的重要性,在治疗疾病时会选用专门的药引子,以使药效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在文本中还提到煮古陈木需要就地取水,可见满族先民早就意识到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4 小结

通过对《满族说部》文本保存的口耳相传的满族医药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满族先民所处位置属于典型的东北区域,气候寒冷,故在用药风格上多以补肾壮阳药为主,喜食动物药材。另外,原生态满族医药在治疗上,酒剂广用,擅治伤病,对冻伤、烫伤、毒箭伤等均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药物炮制上以简单方便为主。满族先民的用药特色及治疗特色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与地域关系密切,也是最适合满族先民体质之法。通过对原生态满族医药特色的剖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满族医学的学术思想。

猜你喜欢

先民满族文本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