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葆青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
2020-02-14吕晶华罗光芝张葆青
吕晶华,罗光芝,张 恒,张葆青*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济南 250355;3.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济南 250355;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济南 250011)
抽动障碍又称为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患病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主要以一个或多个部位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运动为特征表现[1],常伴有情志的异常。张葆青教授多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底方辨证加减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现介绍经验如下。
1 小儿抽动障碍病因病机
1.1 主要病因为“风”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入于目……故目连剳也”。小儿抽动障碍的频发眨眼之症多与“肝风”相关。风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为阳气充盛之所,属阳位,故耸鼻、张口等头面部症状亦与肝风引动关系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惊恐、痰湿、血瘀等病因皆可导致肝之疏泄功能失调,使气机逆乱,内风由生。外风袭人,多先犯太阳,而肩颈部为太阳所居之地,故临床所见患儿耸肩、歪头等动作多与风邪聚于肩颈部有关。小儿抽动障碍所见症状以“动”为主要特征,风为阳邪,主“动”,其性善行数变,风邪合少阳之火而成风火相煽之势,故见小儿抽动障碍表现各异[2]。
1.2 夹“痰”夹“湿” 小儿脾胃不足,喜食厚腻肥甘,太阴湿土易生痰湿,而痰湿困脾,致使脾胃更虚。脾虚则肝木更易克犯脾土,《金匮要略》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失疏泄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痰湿内生,阻滞气机,气机逆乱而动风,气机逆乱与痰湿内生互为因果,则致夹痰、夹湿的小儿抽动障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若痰气凝结阻于气道,可见患儿扁桃体或腺样体增生肥大,轻者临床常见患儿喉间怪声、耸鼻频发,重者影响整个头面部,引发咧嘴、擤鼻、伸舌等多种抽动症状。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可见腹中不适,鼓腹,大便或干或稀。痰湿日久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神则多见患儿急躁易怒。此证患儿舌苔多厚腻,脉多滑数。
1.3 夹“瘀” 气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景岳全书·血证》言:“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如若患儿病程日久,逆乱之气机难以调畅,影响血的循行,则生瘀血。肝藏血,血瘀不行能影响肝的正常疏泄,肝气逆乱而引动肝风,故成多动。《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藏魂,心主神明,说明肝与心的联系密切,瘀血内生不仅影响气机调畅,甚至扰乱心神,临床常见患儿行为冲动,多梦,烦躁,舌常见瘀点、瘀斑,面色暗,脉多弦涩。
1.4 夹“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心胆气虚故多易受惊吓,《素问·举痛论》云:“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胆主惊,胆虚气乱则生肝风[3],《幼科释谜·惊风》指出:“小儿之病,最重为惊。”此类患儿平素体弱,羞涩懒言,小动作多,常伴遗尿,多梦,学习困难等症状,鼻唇沟色青,脉多弦细。
小儿抽动障碍病位多在肝、脾、心,责之气机逆乱,风邪引动,夹痰、湿、瘀、虚等病因共同为患,成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象,临床治疗常以熄风止痉为治则,兼以化痰、祛湿、活血、补虚等治法,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标本兼顾。
2 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
张葆青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适用于“少阳证有阴证机转之人”[4]。本方以和解少阳枢机为主,能调畅气机、平肝熄风,兼理太阴、少阴、厥阴,温化脾湿,通阳化气,益气安神,选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适用于小儿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
2.1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病至五六日,“发汗”“下之后”,疾病渐渐传变至少阳,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等典型的小柴胡汤症。后世治少阳病多从肝胆论治,故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风”亦从少阳病入手。汗法、下法太过,易伤津耗气,故出现“渴”。“呕”证多责之于水饮,合小半夏汤证,“不呕”即无水饮停滞[5]。至于“但头汗出”,除却本方,《伤寒论》中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太阳中风火劫发汗后均能出现此症状[6]。故“但头汗出”所对应之证皆为热证,多伴有津伤或湿气,而小儿抽动障碍亦有少阳相火亢旺兼太阴湿盛之证。而“微结”者,为气机逆乱,水道通调失常,致使痰湿初现,气血初结之故。由此可见,柴胡桂枝干姜汤可和解少阳,熄风止痉,兼有补虚安神,清肝胆之火,化太阴之湿,开痰凝瘀血之功效,与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治则和治法相合。
2.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方药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本方之柴胡、黄芩相伍可和解少阳,清肝胆火盛,可治肝“风”。而桂枝者,可散外风,既温通经脉,以畅血行,化瘀血,又能温阳化气,以消水饮痰湿;干姜味辛,守而不走,与桂枝相伍共化水湿、开痰凝、通血瘀,温消太阴、少阴、厥阴之阴邪,对于肢节不利、痰湿较重的患儿,二药常加量应用。瓜蒌根可清邪热,养阴津;牡蛎可安心神、定魂魄,能平复抽动障碍患儿急躁易怒情绪,且牡蛎味平、咸,久病多瘀、多痰,咸可软坚散结,以助消瘀血、散痰凝。《金匮要略》有瓜蒌牡蛎散者,两药同用,治以“渴”为主症的“百合病”,故二药合用能清热平肝,调畅情志。甘草味甘,益气而固护脾胃,使驱邪而不过伤正,胃气存则留有生机。诸药相伍苦辛开泄,寒热并行,补泻皆施,能清火平肝、化痰湿、消瘀血、益气安神,本方药之功效与小儿抽动障碍之证颇为相应。
2.3 临证加减 张葆青教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常根据患儿“证”与“症”的不同进行中药的加减,标本兼治。“证”不同者,如肝风盛甚成痉者,多加钩藤、防风以平肝止痉息风;火盛者,减少桂枝、干姜的用量以防温热助火;心肝火盛者,加黄连、栀子、牡丹皮;少阳相火亢盛,加珍珠母、羚羊角;痰湿中阻者,减量瓜蒌根以防滋腻碍胃,常合温胆汤加石菖蒲,《本草经》言石菖蒲“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既能化湿祛痰,对于九窍、咽喉不利者亦有良效。痰湿郁久化热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加胆南星、天竺黄化顽痰、清郁热;虚而惊惕不安者,加人参、远志、龙骨、琥珀补心胆之虚,安惊惕之魂;血瘀气滞者,常合血府逐瘀汤加丹参、郁金活血理气开郁。对“症”治疗,如眨眼频繁者,加密蒙花、菊花清肝明目;鼻中不适者,加白芷、细辛宣通鼻窍;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者,多去干姜,合升降散通畅气机;鼓腹而大便不畅者,多加白术运脾益气,大便偏干硬者,多生用,大便稀溏或溏稀不调者,多炒用;四肢及肩颈不适者,常合桂枝加葛根汤以祛风止痉[7],上肢为主者,合桑枝、姜黄,下肢为主者,合牛膝。
3 病案举例
患儿男,10 岁,主诉:频眨眼、喉中怪声半年余。现病史: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喉间怪声频发,伴有眨眼、摇头等症,某医院诊为“抽动障碍”,予“菖麻熄风片”口服,效果一般。首诊:喉间怪声明显,自觉咽干、痒,频繁眨眼、摇头,自觉面部及颈部不适感。平素饮食不节,性格急躁,时有腹痛,纳眠可,大便干稀不调。扁桃体肿大,舌红,苔白,脉滑数。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9 g,黄芩12 g,桂枝9 g,干姜9 g,牡蛎18 g,炒白芍15 g,天花粉12 g,陈皮9 g,清半夏9 g,蝉蜕9 g,石菖蒲15 g,菊花9 g,甘草6 g。水煎6 剂,日1 剂分2 次温服。
二诊:患儿喉间怪声、眨眼、摇头明显减轻,偶有目痒,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密蒙花12 g,继予18 剂,煎服法同前。
1 个月后患儿症状控制,仅于精神紧张时偶现不自主眨眼、发声,嘱其精神放松、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若病情反复及时复诊。
按语:患儿喉间怪声伴见咽干、咽痒,类似《伤寒论》言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又患儿平素易急躁,脉弦,可见患儿病因病机在于少阳火盛,故从少阳病入手论治。患儿平素易腹痛,大便时干时稀,可见患儿已有脾虚,太阴寒湿已现,合“少阳证有阴证机转”,故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中加蝉蜕利咽,白芍止痛柔肝,密蒙花、菊花清肝明目,为治标。加陈皮、半夏、石菖蒲健脾化湿,培土制木为治本。标本兼治,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