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在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的应用探讨
2020-02-14周容陈代鸿
周容,陈代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0 引言
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造影是最常用、最具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对比剂渗漏是CT高压注射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即CT增强扫描时外周静脉被高压注射而血管破裂,对比剂渗漏到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1]。对比剂渗漏会对局部组织造成巨大刺激性,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麻木或产生水泡,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因此需引起重视,并加以专业干预。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2]。近年来,关于高压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和渗漏后正确处理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而早期晕轮效应干预的资料却鲜有报道,晕轮效应可能成为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利器。鉴于此,本次以3000例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的患者为对象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晕轮效应作用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以减少或避免渗漏发生率,提高院内诊断诊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3000例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的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00例。对照组年龄22-71岁,平均(41.29±3.92)岁;性别男790例与女710例。实验组年龄24-75岁,平均(42.97±3.86)岁;性别男783例与女717例。所有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排除意识不清者、危重患者以及碘对比剂过敏患者。对比两组年龄及性别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模式,如果发生渗漏,以土豆切片后予以外敷,指导并详细告知具体外敷方法。于此基础,实验组展开晕轮效应干预:①创造护理条件,使晕轮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给予患者之间、护患之间提供相关交流的机会,予以人文关怀,理解患者,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间找到共同话题。②创建联系。基于彼此熟悉的前提,组织患者展开交流会,护理人员详细介绍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检查过程,告知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以及发生渗漏和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③展开活动。邀请预后良好及成功完成检查的患者现身说法,提高正向晕轮效应,发挥其激励作用,将对比剂渗漏预防方法、对比剂渗漏发生后处理经验分享给其他患者,对于存在过度紧张或焦虑的患者,予以心理支持,以催眠、聆听音乐等途径疏导其情绪,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剂渗漏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中对比剂渗漏的发生数量,并观察其渗漏程度。对比剂渗漏量低于20 mL即轻度渗漏,渗漏量在20-50 mL间即中度渗漏,渗漏量在超过50 mL即重度渗漏。②满意度。自制问卷,用以调查两组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患者的满意度,采取百分制,85分及以上为十分满意,71-84分为满意,60-70分为尚可,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尚可率。
1.4 统计学分析。究数据以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剂渗漏发生率。干预后,实验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比较[n(%)]
2.2 患者满意度。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是,比对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医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主要应用于CT灌注增强扫描以及CT血管造影,是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快速注入一定量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检查方式[3]。CT检查可分为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等。其中CT增强扫描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通过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的密度差能够清楚地显示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4]。高压注射器是现代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最广的仪器,其具有操作简单、剂量准确、速度可调、压力稳定等优点,但是在临床实践中,CT增强扫描时可能会发生对比剂渗漏的现象,不仅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而且还会给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带来影响,因此要加以积极预防与及时处理。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 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强调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即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此人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而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此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坏品质[5]。本次将晕轮效应应用于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患者中,结果发现干预后,实验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是0.40%,低于对照组的1.67%,而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是99.40%,高于对照组的9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操作模式相比,展开晕轮效应不仅能降低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发生率,还能促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基于“晕轮效应”心理学角度,积极完善造影前后的护理流程,重视预防高压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渗漏以及渗漏后的处理措施,完善操作规程,通过晕轮效应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在提升其认知的基础上,使患者处于正向晕轮效应中,缓解其紧张情绪与焦虑心理,并增强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从而减少或避免渗漏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临床干预中,还需明确对比剂外渗的高危对象,即婴儿、老年人、不配合、化疗、放疗、糖尿病、体质虚弱等患者,予以静脉穿刺前,还需对患者血管进行准确评估,选择适合穿刺的血管,所选连接管以及留置针均需于注射的流率相匹配,避免选择金属针,而当穿刺成功后,予以妥善固定,对渗漏风险标识合理利用,加强与技师的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及其血管情况,合理设置注射速度与注射剂量[6]。同时,避免使用PICC通道,谨慎选用临床带来的留置针通道,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颈外静脉通路,在检查前,必须详细观察管道通畅情况,而在对高压管道进行连接前,还要观察导管内是否有血液回流,确定无回流以后,再连接高压管道并试注水,并且对注射部位密切监测,以“一看二摸三感觉四询问”为原则,确保血管始终处于通畅状态。此外,在注射时,还要对增强图像进行动态观察,重点监测对比剂的进入情况,一旦发现渗漏,立即停止注射,并查看图像增强情况,将针头拔除后,予以局部按压,促使残留对比剂充分排除,按压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并且与医师写作,对渗漏量进行评估。同时,将患者安排至观察室,安抚其情绪,做好解释工作,使其紧张状态得到控制后,对患者局部皮肤组织肿胀情况、温度、颜色等进行密切观察,询问患者局部有无异常感觉,并评估渗漏程度,测量肿胀范围(长×宽),对于轻度渗漏者,无需进行特殊处理,若其疼痛感较为明显,酌情进行局部湿敷或冷敷,予以密切监测,一旦渗漏程度增加,嘱咐其及时就诊;对于中、重度渗漏者,以土豆切片后予以外敷,若渗漏点存在水疱,还需对水疱进行消毒后,再用无菌注射器将疱液吸出,并予以充分消毒后,再常规包扎,以控制局部感染情况出现[7]。需强调,如果患者局部肿胀程度较重,已经对血液循环产生影响,并且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问题,需将该情况告知医师,并配合进行切开减压,以充分控制渗漏影响力的拓展。此外,在予以对症处理的同时,还要详细填写对比剂渗漏记录单,对于住院治疗的患者,还要详细填写其对比剂渗漏临床交接单,并且打电话与临床科室医师或护士沟通,交代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8]。根据要求,对患者进行定时随访,其中门诊患者采取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重点观察其渗漏消退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再将其上报院内静脉管路小组,共同分析造成对比剂渗漏的原因,提出后续改进措施,综合评价改进效果。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晕轮效应不仅可防止CT高压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问题出现,还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