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同时期心理需求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0-02-13丛维红陈晓琳李明娥杜海岭许红梅
丛维红, 陈晓琳, 刘 莉, 李明娥, 张 芳, 杜海岭, 许红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 急诊病房; 2. 护理部; 3. 院长办公室, 山东 滨州, 256600)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 nm[1]。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潜伏期1~14 d[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新型冠状病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家庭聚集性、临床表现多样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本文根据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合患者反馈,分析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发热、咳嗽3 d”于2020年1月25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治入院。患者1月22日出现发热,体温37.3 ℃,伴畏寒、咳嗽、头痛,眼眶及枕部疼痛明显。于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急查血及双肺CT未见特殊异常,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3](以下简称第二版指南)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据不足,建议居家隔离,做好防护,口服抗病毒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诊。患者院外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 ℃,口服布洛芬后体温降至36.8 ℃,并开始出现腹泻。1月24日复查CT显示:右肺下叶可疑小片磨玻璃密度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4](以下简称第三版指南)推荐需要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查。于当日患者院内隔离观察,并取鼻咽拭子核酸检测。1月25日凌晨鼻咽拭子结果阳性,入住隔离病房。
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应用奥司他韦、连花清瘟、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莫西沙星抗感染,α-干扰素雾化吸入及对症支持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护理、消毒隔离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超过3 d,咳嗽明显改善,于2月6日、2月7日间隔24 h以上2次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2月10日复查胸部CT:炎症明显吸收,经专家会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5](以下简称第五版指南)解除隔离标准,患者于2月11日出院。
2 护理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分析
2.1.1 未被确诊期的心理需求: 患者回忆:“1月17日工作期间一直佩戴口罩。1月21日乘坐高铁,途中全程佩戴口罩,无没有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1月21日因担心被感染,返回家中后便自我隔离,避免与家人接触,戴双层口罩。”1月22日下午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因担心被感染和传染家人,患者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接受治疗。经CT检查双肺未见异常,根据血检查结果、第二版指南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据不足,建议居家隔离,做好防护,口服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随诊。患者返回家中后反复发热,并且出现腹泻,于1月24日下午再次就诊。当得知CT报告结果“右肺下叶可疑小片磨玻璃密度影”时,表现出异常紧张的状态。医生根据第三版指南取鼻咽拭子行核酸检测,安排患者在感染应急病房隔离观察,等待核酸检测结果,此时患者已做好隔离准备。患者回忆:“自己有发热、咳嗽症状时,心情是恐慌、担忧的,但在检测结果没出来前仍然希望自己没有被感染。”因此,患者未被确诊期的心理需求是希望能得到明确诊断,未知、未确诊导致患者出现恐慌、担忧等负性情绪。
2.1.2 确诊期的心理需求: 当患者被告知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时,情绪失控,表现出异常激动,担心家人被感染。当得知市疾控中心已经为家人进行鼻咽拭子检测,且相关部门已经对其家人开展医学隔离观察时,患者心情稍微平复,表现出若有所思的状态。患者被收治入单间隔离病房,面对陌生的病房环境,独处时间较长,难免会产生孤独情绪,再加上对疫情进展缺乏足够的认知,担心预后,加剧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患者确诊期的心理需求主要为渴望陪伴。
2.1.3 康复期的心理需求: 康复期患者的心理需求是得到关心、关注,满足生活需求,得到精神安慰。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开展饮食指导,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此外,患者住院第4天体温出现波动,因担心病情会加重而出现烦躁、焦虑情绪。当得知第二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结果为可疑时,患者烦躁、焦虑情绪加重,异常担心疾病预后。此时,患者心理需求是渴望进一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2.1.4 康复出院、感恩回馈期的心理状态: 经系统检查、专家会诊,符合第五版指南解除隔离标准,患者于2月11日出院。患者得知自己符合出院标准,心情异常激动,对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患者出院后,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表现出一种感恩和回馈社会的积极心理状态。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同时期的护理
2.2.1 未被确诊期的护理: 未被确诊期患者心理需求是希望能得到明确诊断,未知、未确诊导致患者出现恐慌、担忧等负性情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1~14 d,多为3~7 d。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可能没有任何典型症状,此时应确保患者单间隔离,适当开窗通风,勤洗手,戴口罩,进行医学观察14 d。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观察有无咳嗽等典型症状,有任何不适及时报告就医。教会患者咳嗽礼仪,加强心理护理,缓解心理压力。
2.2.2 确诊期的心理护理: 患者被确诊后,医院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当发现患者情绪失控,医护人员及时沟通交流,讲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协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开展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给予安慰,对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宣泄。此外,与患者建立微信群,方便随时沟通交流,告知患者多与家人、朋友视频聊天,减轻孤独、寂寞感。
2.2.3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生活上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尽量满足患者物质需求,关心、同情和理解患者,使其体会到安全感;与患者建立融洽关系,多关爱患者,满足其归属感;倾听患者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6];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患者病情好转时,多给予鼓励、暗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处于单间病房隔离观察,没有家人陪伴,难免出现孤独情绪,嘱其多和家人通过视频聊天,沟通感情,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康复期间,患者通过录制音频向外界传递自己正在积极接受规范治疗的信息,医护人员肯定并鼓励患者的行为。当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为可疑时,患者表现出烦躁、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第一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鼓励患者宣泄负面情绪,根据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2.4 康复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医院为患者准备好口罩、酒精、快速手消毒液,以方便出院后使用。医护人员嘱患者回家后继续戴口罩,单间隔离,注意开窗通风,继续医学观察14 d。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咳嗽情况并及时上报,14 d后及时返回医院复查血常规及胸部CT。出现病情变化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居家期间,注意补充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尽可能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1 m)且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亲朋好友探视,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咳嗽、打喷嚏时需要佩戴医用口罩,或者用纸巾及弯曲的手肘掩护,咳嗽和打喷嚏后立即进行手卫生。
3 讨论
本例新冠肺炎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开始,经历了居家隔离期间的未知、确诊时的情绪失控、医院隔离期间正确面对疾病和积极配合治疗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