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iser模型的灾害脆弱性分析在医院肾脏内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应用
2020-02-13尹丽娟陈德春
谯 丹, 尹丽娟, 陈德春, 代 立, 甘 羽, 黄 珊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肾脏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目前所见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与其他科室相比,肾脏内科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中存在特殊性,因此如何量化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肾脏内科传播的风险,确定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制定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加强对肾脏内科的风险管控,以提高管理效果与效率,确保肾脏内科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是疫情期间科室关注的重点。灾害性脆弱性分析是对组织易受危险侵袭方面进行查找和确定,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减少和降低组织的损失[2]。本研究将基于Kaiser模型的灾害脆弱性分析应用于肾脏内科风险管理中,并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肾脏内科现有床位 57张,医务及工勤人员52人,其中医生 20人,护士 28人,护工及清洁工 4 人。2020年1月22日—2月27日科室累计住院总数为1 066人次,在院及来院家属699人次。
1.2 方法
1.2.1 风险评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肾脏内科组建临时风险评估小组,成员为该科室的医护人员,共32人,其中医生8人,护士24人。对小组成员进行灾害脆弱性研究培训,然后将标准化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平台进行发布,发布后3 h内完成回收。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回收率100.00%。标准化问卷使用 Kaiser 模型,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7个维度进行评价。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性评价(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分为4级,计0~3分,0分为未知,1分为低,2分为中,3分为高;防范工作完备情况评价(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分为 4级,计0~3 分,0分为未知,1分为高,2分为中,3分为低或无[3]。
问卷回收后,根据Kaiser模型结合可能性与严重性计算相对风险[3],相对风险(%)=(发生概率/3)×(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18。其中发生概率均分为1.87分,人员伤害均分为 2.50分,财产损失均分为 2.40分,服务影响均分为 2.28分,应急准备均分为 1.53分,内部反应均分为 0.68分,外部支持均分为 0.37分,计算出该科室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风险指数33.80%。
1.2.2 强化培训和健康宣教
针对此次疫情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强全员培训,多方式、多途径健康宣教,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传播风险程度的认知,加强全员防护能力。
1.2.2.1 医务工作者培训: 通过电话视频会议、视频操作示范、微信传达、二维码考核等方式,对科室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全员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并按规范执行。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并演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急预案。
1.2.2.2 工勤人员培训: 对 4 名知识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护工及清洁工进行单独培训,采取图文介绍、操作示范、抽问等方式,提高其对疾病传播风险的认知,做好自身防护。当班护士对其日常消毒、防护措施进行监督。
1.2.2.3 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控知识展开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人群对预防控制感染的认知[4]。传染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5]。疫情发生后,科室运用“智慧病房”护士站的显示屏滚动播放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知识及医院的陪伴探视管理制度。责任护士在分管的病房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点知识宣讲,示范正确戴口罩、洗手、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禁止互串病房,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确保每位患者及家属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严重性。当班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防护行为进行督导,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1.2.3 加强风险防控管理
针对此次疫情发生的严重程度,从严格筛查、落实消毒、用物规范化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1.2.3.1 严格筛查制度: 对科室患者、家属及外来探视人员进行严格的入科筛查,包括体温监测、呼吸道症状筛查、流行病学接触史筛查。住院患者每日监测体温2次,对体温高的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必要时进行核酸筛查。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转入预备的单人隔离病房并上报,告知其按要求戴口罩、洗手,禁止出房间,禁止探视及陪护。对于病员家属,每日监测体温1次,如有发热,立即安排就诊。所有外来人员均测体温,禁止发热者进入病区。每日专人收集病房数据并上报,做到数据实时监测。
1.2.3.2 落实病区消毒: 消毒隔离工作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疫情发生后,除医院每天统一喷洒消毒剂外,在每间病房内使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消毒。必要时,在常规清洁与消毒的基础上增加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消毒。专人负责确认空气消毒机的正常运转,监督科室医务人员落实手卫生。清洁工每日用黄色垃圾袋收集病员及家属废弃口罩后统一处理。
1.2.3.3 强化病区标识管理: 在病区入口及病房门口张贴醒目标识,要求佩戴口罩,主动监测体温。
1.2.4 积极完善储备工作
面对疫情期间医院内部准备度不够充分的问题,科室从人员调配、物资领用、信息传达等方面积极完善相关储备。
1.2.4.1 人员准备: 科室按医院要求通知所有医务人员停止外出和休假,除正常上班人员外,均居家等候进一步通知,保持电话畅通。同时,积极响应医院号召,组织志愿者参加重点科室(发热门诊、应急隔离病房、感染科、血透室等)的应急支援及调配。
1.2.4.2 完善防护物资储备: 在科室平时已备用的职业防护用品箱(包括:一次性N95口罩2个,一次性医用帽子10个,护目镜2个,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10个,一次性隔离衣2件,乳胶手套10副)的基础上,科室补充申领口罩等防护用具。建立科室防护用品使用台账(包括:防护服、隔离衣、防冲击眼罩、防护面罩、N95口罩等),当班人员领用防护用具须签字,做到每件防护用具的领取和使用可追溯。
1.2.4.3 完善仪器设备备用状态: 对科室现有的 10 台心电监护仪、5 台静脉输液泵、4台静脉注射泵及1台电动吸痰器进行保养,保证仪器SOP的完整性、清晰度。
1.2.4.4 病区布局调整: 腹透门诊位置由肾内病区调整至医院门诊部,控制疫情期间留院患者总数,关闭部分病房,设置1间单人应急隔离病房。加强医务人员生活区管理,在生活区入口设置工作服悬挂处、洗手液、黄色垃圾桶,医务人员按院感要求悬挂工作服。医务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减少聚集,分管床位时,尽量固定责任护士。
1.3 观察指标
评价出入该科室的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及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落实情况;每日陪伴及探视人数,陪伴、探视者的体温;患者及其家属口罩的佩戴率、佩戴的正确率。
2 结果
科室开展2次晨会集中培训,3次电话视频会议及多次线上群文件学习讨论,2 次工勤人员“一对四”培训。工作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及防护知识掌握率100.00%。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提高至99.00%。探视人数由宣教前的每日人均 0.7人次降低至0人次,陪伴人数由最初的每日人均1.1人次下降至0.8人次。患者及家属口罩的佩戴率提高到 100.00%。对家属及外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及登记699人次,无1例体温异常。病员及家属、医务人员、工勤人员“零感染”,病区无聚集性病例发生。
3 讨论
本研究中基于Kaiser模型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值为33.80%,高于陈珍林等[6]的研究报道的流行病暴发的风险值23.5%和罗健等[7]报道的流行病风险值29.6%。本次疫情发生的发生概率评分为 1.87 分(最高分为 3 分),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在肾内科传播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但仍低于实际风险。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肾脏内科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较差,感染风险较普通人员高。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动员全员进行风险管理,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疫情期间,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加强护患沟通,在全面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对疫情的重视程度[8-9]。科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采取了涵盖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联合管理培训方案,保证了病员、家属、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安全。本次研究采用了Kaiser模型,该模型的矩阵统计结果较符合科室的情况,对科室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仍存在不足:风险小组成员为科室医务工作者,对其培训时间较短,无法确保小组成员对培训的掌握率,存在没完全理解就进行评分的可能,从而导致评分偏差。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