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萍从脾胃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治验*
2020-02-13邓永文张小萍沈建丽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 邓永文 张小萍 沈建丽(1.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南昌 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型复杂的胃肠道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多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等[1]。中医学因其临床特点多将之归于“泄泻”“腹痛”“便秘”“肠郁”“郁症”等疾病范畴进行研究。据罗马Ⅲ标准可分为以下四型: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不确定型,而腹泻型是最常见的分型[2]。对于该病的研究,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肠道炎症、精神、肠道动力、内脏高敏感和肠道菌群失调相关[3-4]。当前临床用药中未存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特效药物,而且主要以症状治疗为主,常见的方法有止泻、纠正肠道动力等治疗方式,并且加入心理辅助疗法和合理饮食,但是临床治疗中仍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的特点[5-6]。本病病情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工作及人际交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患者躯体化(包括消化不良、躯体疼痛),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情绪稳定性等方面明显降低[7]。张小萍教授,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第四批、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小萍教授积累了52 载的丰厚临床经验,对消化系统疾病及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其擅长,对本病诊治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在跟诊张小萍教授过程中收获良多,现将跟师心得总结如下。
1 张小萍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张小萍教授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病因病机,并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医方考》中吴昆记述道:“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表明脾虚肝郁正是泄泻之发病原因之所在,“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论》中亦有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主运化,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运化饮食水谷精微而生气血,从而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当今之人,奔波劳碌,饮食无常,又加饮食结构及习惯的变化,偏嗜冷饮烟酒、辛辣厚味,长此以往则脾胃必损,中焦失于运化,酿生湿浊,进而导致气机阻滞,湿邪下注于肠,而成泄泻。若饮食不慎,食滞胃肠,则又清浊不分,腹胀作痛;若思虑过度,损及脾阳,则推动无力,发为腹胀;若素体不足,或久病缠绵,运化无权,而又成腹痛绵绵。脾失健运致气机阻滞,从而影响五脏六腑气机的正常运行,且以肝脏尤甚,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主疏泄,在当下人们生活压力巨大,生活节奏快,常有情志不遂,郁怒而伤肝,使得肝气不舒,失于条达,木旺则乘土,肝气乘脾,而致脾湿不运,下注于肠,发为泄泻,且肝气郁结,使得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往往又有腹痛腹胀产生。由此可见,IBS 之发病,其总以脾虚为主线,贯穿始终,为发病之本;而肝郁常随行出现,为发病之标。但不论是先有肝郁,还是先有脾虚,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二者总是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肝脾失调共存。前人有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肝郁脾虚之IBS,治疗上必以补脾虚之本合疏肝郁之标为治疗大法,以标本同治之法进行治疗。张小萍教授治病先以顾护脾胃、调畅脾胃气机为治疗泄泻病的基础,《医宗必读》曰:“脾土强者方能渗湿,而无湿则不泄”,表明如若脾胃功能强盛,脾胃能利水湿,则泄泻不生;且脾胃之气充养人体元气,如脾胃虚弱,后天之本生化乏源,则脾胃之气亦不能充养元气,致使诸病生,每致病势迁延难愈。故而治疗上必须尤为重视脾胃,在此基础之上,配合以梳理郁滞,条达肝气之法。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最易为情志所伤,为将军之官,性暴急,不能受遏郁,当肝气郁阻,则气机郁缚,脾运化不健,中焦升降失调使土虚木乘,致水谷化湿成泻;且肝脾两脏又有疏荣共助的特点,肝若不能疏泄以助脾运则可致脾运不及,脾虚若不能养肝则肝体失柔疏泄无能,两脏相互影响关系密切,故而在补脾的同时,配合疏肝理气亦十分重要,如此一来使得脾胃虚弱得补,肝气郁滞得舒,故而张小萍教授在治疗上每每疗效甚佳。
2 张小萍教授治疗本病用药规律
张小萍教授认为,根据腹泻型IBS 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表现,以“肝郁脾虚”为切入点,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确定“疏肝理气,健脾止泻”的治疗大法,主张以疏肝健脾为主,调畅气机为辅,以恢复脾胃升降之气化功能。肝郁、脾虚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环节。在治疗上张小萍教授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要“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故在临床上张教授喜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基本药物组成为:茯苓、党参、炙甘草、炒白术、木香、藿香、葛根、炒白芍、防风。该方中的党参具有补气、和中、健脾的功效;藿香芳香醒脾化湿;炒白芍养血、柔肝;再合炙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健脾渗湿止泻;防风配伍炒白芍以舒肝健脾,配炒白术增止泻之功效;茯苓渗湿健脾利水;葛根升阳止泻,配伍行气调中止痛之木香,达到补脾柔肝,调畅脾胃气机之效。张小萍教授针对严重的腹泻型IBS 患者,加黄连、白及,达到消炎、修复肠黏膜的作用。常配伍炒枳壳、炒谷麦芽调理脾胃气机,使脾胃升降有度。针对黏液便较多的患者,则加用六月霜,其性味辛苦平,有利湿活血止痛清暑之功,能很好的治疗黏液便,使得药到病所。生姜、大枣作为引经之药,也可行和胃之功。诸药合用,方可达到补脾柔肝,除湿止痛之效。
3 验案举隅
3.1 病案一患者王某,男,54 岁,2018 年1 月11 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1 年余。患者诉平素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时有便意,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稀,日行2~3 次,纳差,夜寐差,烦躁易怒,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体偏胖大,苔薄黄,脉弦滑。既往有升结肠多发憩室,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史。中医诊断:泄泻(肝实乘脾型);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法: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方选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防风10 g,炒白术10 g,藿香10 g,炙甘草6 g,陈皮10 g,党参15 g,茯苓15 g,黄连6 g,炒麦芽20 g,白及15 g,枳壳15 g,木香6 g,葛根15 g,炒谷芽20 g,炒白芍10 g,六月霜15 g,生姜2 片,大枣3 枚。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 次。经服7 剂后,患者药后脐周疼痛明显减轻,大便1 日2~3 次,成形,睡眠一般,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口服上方21 剂后诸症消失,随访数月,症状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的发病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为本,肝实乘脾为标,脾虚易生湿,湿邪易伤脾,加之脾虚肝木易乘克脾土,诸因相互致病,使得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合污而下。患者睡眠欠安,烦躁易怒,为肝火旺盛;情志不和,肝气乘脾,脾失健运,运化失常,出现腹痛、腹泻,时有便意等症状;舌质暗红,舌体偏胖大,苔薄黄,脉弦滑,为肝旺之证。故在治疗上,张小萍教授选用七味白术散健脾燥湿,加以痛泻要方抑肝扶脾。二方合用共奏疏肝健脾之功,故能运化水湿而止泻。
3.2 病案二患者邹某,女,47 岁,2018 年4 月3 日来诊。主诉:腹痛、腹泻2 月余,患者因家庭原因,忧思恼怒,郁郁寡欢,情绪波动大,近2 月来常感两胁胀痛,胸闷太息,月事亦不规律,平日纳差不思饮食,时有腹泻,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苔腻,脉弦细虚。既往有多囊病史,曾于我院妇科口服西药治疗。中医诊断:泄泻病(肝郁脾虚型);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渗湿。方选七味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葛根15 g,郁金12 g,炒白术15 g,陈皮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芍10 g,炒谷芽15 g,木香6 g,藿香10 g,元胡10 g,当归15 g,炙甘草6 g,炒麦芽15 g,生姜3 片,大枣3 枚。每日1 剂,以水煎服,早晚各1 次。经服用10 剂后,该患者自诉腹痛、腹泻的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仍有胁痛太息,并诉夜寐差,故在原方基础上再加夜交藤10 g,佛手10 g,玫瑰花15 g,百合10 g,酸枣仁15 g,服药1 月后各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因家庭原因,忧思恼怒,肝气不舒而郁结,失于舒畅,肝气不舒而乘脾,致使脾失健运,运化不司,酿生湿邪,故成腹痛、腹泻纳差,张小萍教授以七味白术散合逍遥散,既有疏肝解郁之功,使得肝气条达舒畅,又健脾理气渗湿,使得脾运正常,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则腹痛、腹泻自止。
3.3 病案三患者刘某,女,28 岁,2018 年5月23 日来诊。主诉:腹痛、腹泻2 年余,患者自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至少3~4 次,且不成型,并有腹胀、腹痛,便后痛减,嗳气少食,体弱怕冷,进食生冷则腹泻更甚,平日情绪易激动,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弱。患者曾服用蒙脱石散治疗,效果一般。患者肠镜检查、大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病(肝脾不和型);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法:疏肝益气,健脾利湿。方选七味白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木香6 g,藿香10 g,炙黄芪15 g,炒白扁豆10 g,葛根20 g,当归20 g,白术15 g,防风10 g,炒白芍15 g,炒谷芽15 g,陈皮10 g,肉桂6 g,炒麦芽15 g,茯苓10 g,柴胡6 g,泽泻10 g,炙甘草6 g。上10 剂,水煎服,分早晚各1 次服用。患者二诊后表示:自服药后,腹痛症状有所减轻,大便次数也有所减少,张小萍教授以此方再予14 剂,由于患者家住较远,嘱患者返回当地后于当地药店以此方抓药服用,3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恢复良好,诸症基本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就诊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脉弦,张小萍教授辨证此为肝脾不和,以调和肝脾为治法。患者平素体弱,而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若脾虚失于运化,一则导致嗳气少食之属,水谷不化,水湿下注而成腹痛、腹胀、腹泻,其方不但注重补其所虚,更有陈皮、泽泻、柴胡等药,补中有行,使其增加补益之效而不滞,使得全方共奏养脾健运、疏肝益气,健脾利湿。二则脾胃虚弱,肝血生化失源,缺乏濡养,故面色萎黄,张小萍教授在方中多用补血养肝健脾之药,如当归、白芍、白术、黄芪等,临床疗效亦令人满意。
4 讨论
七味白术散为补脾益气的经典方,本方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上,加入木香、藿香、葛根而成,该方配伍精当,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发挥了补益脾胃之功。张小萍教授利用辨证同时结合辨病的思维,脾、胃、肝与肠同治,治疗本病多从脾胃论治,其认为该病病因多责于脾虚为本、肝郁为标,其利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根据其不同表现辨证施治,组方严谨,疗效优异。我们应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在辨证论治思想框架引导之下,明确本病的治疗机制并且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