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

2020-02-12陈功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陈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以古文、诗词、对联、国画、书法、民族音乐、戏剧等等为载体,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其中饱含了先辈们的聪明智慧,蕴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中有一小部分,已植入现阶段高中语文知识体系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所在,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高中阶段正是心智锻造的黄金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内化,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作为研究主体进行了探究剖析。

关键词:高中;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传统文化、经典诗文皆以文言为载体。调研发现,当今高中学生对古文及诗词的感悟理解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古诗文学习中,往往过分依赖老师和参考资料,将老师的讲解及参考资料注解与分析作为唯一标准,理解停留在表层,很少有个性化的解读,更难有独到的见解。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当然,出现这种状况,责任不全在于学生,与高中语文教师有关,与教育的应试机制乃至全民网络阅读的文化快餐风气等因素皆有脱离不开的关系。

就传统文化本身而言,在时代更迭过程中,遭受到了多次的思想文化冲击,甚至产生结构重整,出现边缘化倾向。一个时期以来,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对于我国本土文化又带来很大冲击,在内外屡次冲击下甚至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由此,导致我国上千年的文化根脉渐渐被消蚀,造成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隔离感。对于学生而言,这种陌生感尤为突出。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秋季学期,新修订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小学、初中大幅增加古诗文,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期盼。

但调研后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传统文化学习的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教师仅仅是为应试而教,学生亦是为应试而学,缺少了体悟深思,没有驱动情感内化,学生还是感受触摸不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弘扬。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极大重视,众多的科研人员和部分一线教师开始借助教学实践的支持,探尋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可是,探寻的征途充满了艰辛,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仍感困难重重,主要遇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上侧重达成知识目标

就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而言,侧重点尚停留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在对多所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实地考察后发现,教师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形成了如下的固化教学方式:文学文化常识——重点字词讲解——全文翻译或逐句赏析;——诗文主旨所在——艺术特点分析——重点段落背诵等。古诗文教学的重心明显向知识目标偏移,传统文化的继承仍被置之高阁。虽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了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语文的人文性并未得到切实关注和有效落实。

2.教学方式上侧重教师讲析

就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来看,重讲析轻诵读、重讲析轻感悟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应试的需求,在教学中,有关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绝大多是教师依赖于参考资料进行讲析。文言文、诗词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机械式的讲解模式,学生也停留在机械的记录和记忆层面,师与生皆缺乏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与体悟,加之高中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时间紧迫等原因,学生基本停留在传统文化叫什么是什么这个平面,尚未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的真正的内涵与深厚意蕴。

3.教学内容上偏重“阅读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五册,每册内容被划分为四大模块,其分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讨、名著导读。通过对多所学校语文教学进度的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学校就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均为一个半学年,其余时间要留给高考专题复习。教学时间紧迫、教学任务繁重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教师将教学侧重点放在了必修课程中“阅读鉴赏”模块的六十多篇文章,其余部分的内容,教师大多让学生课后自主性学习来完成。可是高中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出现在“梳理探究”模块。比如:“必修一”教材中,第一个“梳理探究”模块的《优美的汉字》,该篇就汉字的起源及汉字的发展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却停留在了“阅读鉴赏”中,(即便阅读鉴赏,如前所述,也基本停留在知识目标层面)致使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融入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形同虚设,其真正的效用得不到发挥。

4.教学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加强

就学生自身而言,阅读量匮乏、文化意识淡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更差。对于传统文化学习而言,提高阅读量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特别是针对语文这一知识性兼人文性的学科而言,传统文化学习和阅读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阅读面狭窄,文化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这无疑影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方法

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个体性差异,致力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于对学生美好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我就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语文的人文性。除了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之外,高中语文课堂更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即对学生身心健康、情感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关怀。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功利性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宏大的人文目标,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当作教育的根本问题来思考,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要构建自我美好的精神境界,并以渊博的知识修养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构建自我的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2.在教学方式上,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且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而言,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自觉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乃至合作商讨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展现个性、展现丰采,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过去,教师扮演着主体角色,教学模式多是以老师讲析学生倾听的模式来展开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舒其志,展其心”,又怎么能真正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呢?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能够体会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的支持,将相关的风俗习惯、文化常识等形象化、动态化地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将自身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如此,便能够从情感上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从感性的熏陶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提升。

3.在学习的内容上,擴大学习阅读的范围。除了注重必修课本中“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模块之外,还应该将“高中语文读本”的学习纳入其中。以此为重点,再适当扩大阅读范围,包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等。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课外阅读作了具体量化的规定,要求学生在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目前,还学生一定的课外空间与时间,开放图书阅览(包括电子阅览),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语文教育可谓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应当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语文教育的支持,因此,本文将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作为研究主体予以探究,以期能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群体以帮助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助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富成.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9 (14):26-27.

[2]郭美联.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 (43):46-47.

[3]陈莉静.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 (18):242.

[4]杜莉莉.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