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漆陶艺术融合发展浅析

2020-02-12李亚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胎体漆艺肌理

李亚文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一、漆陶艺术之源起

漆艺与陶艺同属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类别,其各自的形成发展与相互交融、结合有着历史必然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结合。漆器与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漆是漆艺术的物质原材料,是漆艺的材料本体语言。漆产于漆树,呈乳白色,氧化后便为淡褐色,其产量极低,有着“百里千刀一两漆”之称,也更显其珍贵。我国是最早将漆运用在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的国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出土了距今为之最早的漆器——跨湖桥漆弓,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是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漆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汉代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生产与管理办法,有专门种植漆树的漆园,以及管理种植园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漆艺受到了当时绘画表现的影响,出现由“绘”向“画”的发展方向,加入了绘画性的装饰元素,并出现了晕色的技法表现,唐代的金银平脱漆器与漆雕的出现,丰富了漆艺的表现形式。宋元时期的戗金技法,将漆艺之美表现得更加丰富,明清两代漆艺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这显示出漆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艺术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

而在陶艺方面,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据现阶段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陶器的出现,作为实用器皿出现在生活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到了商代时期出现了釉陶和硬质陶,此时的装饰表现也在发展,有各样花鸟纹样作为装饰。秦代陶制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中外,从器物的制作到立体造型的变化,说明此时的雕塑类陶瓷的制作技术已经较为发达。唐代的三彩,宋代时期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的出现,代表陶瓷制作与生产水平到达新的高度。明清至今的紫砂、珐琅器。

漆陶艺术以陶为载体,以漆髹之,陶瓷胎体之上用漆和其他材料作为装饰,陶泥塑形为漆陶之“骨”,以漆工艺装饰为“肉”,可谓是骨肉相连,密不可分,两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而这种陶艺与漆艺的结合由来已久。在江苏吴江镇出土的漆绘彩陶杯与漆绘黑陶管,展现出漆陶艺术结合的最初样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漆器的盛行与漆工艺的进步,尤其是楚国漆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漆陶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出土的漆衣陶盖豆、陶壶等,以传统云纹、几何纹、狩猎纹样装饰,造型优美,显示出漆陶艺术的蓬勃发展。器型的类别也很丰富,出现了壶、杯、觚等造型。这种结合体现出漆材料的优点,天然生漆在干燥之后其结成的漆膜具有很强的硬度,且具有光泽明亮的特点,并且具有防腐蚀、防潮耐酸的材料特性。而在汉代之后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低温釉烧制技术的逐渐成型,大大削弱了漆器的实用性功能。相比漆器,陶瓷器的制作成本低廉,造型多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在美感表现上,也是以光泽圆润为主要特征,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被人们所接受。但漆器并未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从实用性转向了装饰性,在装饰手法以及制作工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艺术价值也更加丰富。受到了皇家权贵阶层的青睐,走入宫廷之中,变为以观赏为主的陈设器物,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纵观历史长河,长久以来,因为漆陶艺术是以陶瓷为胎体,漆来进行装饰,所呈现出的艺术特点以漆艺为主,而被归类为漆艺之中。漆陶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高超的工艺技法而存在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宝库之中。其也承载着优秀瑰丽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其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具有文化与艺术价值,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的艺术门类。

二、漆陶艺术的表现力

漆陶艺术的源起与发展,体现着艺术的发展规律即创新与交融的特性。其各自的艺术语言相互补充与融合,形成了丰富的审美效果,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漆艺与陶艺双重艺术表现,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肌理语言的表现。漆艺以天然大漆为材料,其在一定厚度之下,会形成自然的褶皱,而利用漆起皱的特性,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独特的肌理语言。漆艺中的“变涂”装饰技法,利用了大漆的起皱性,在起皱的漆面之上髹以一层层的色漆,最后经过打磨使其中的肌理效果显现出来。而制作者可以通过打磨时的力度与方式的控制,最终形成不同的肌理语言,所以漆艺也是打磨的艺术,尤其在越南磨漆画中有充分体现。这种技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工具、方法,用来辅助漆的起皱,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肌理变化,体现一种自然抽象之美。除此之外,大漆还具有光滑如玉般的质感肌理表现。漆在髹于胎体之后,经过多道工艺,打磨、抛光等,最终形成了坚硬光亮的外表,其光泽含蓄而温润,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又因为大漆还有很强的融合性,即大部分的自然材料都可与漆结合,并可以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蛋壳、螺钿、金银等作为漆艺的装饰材料加入,更加丰富了其肌理形态与面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陶艺也是一门具有丰富肌理语言表现的艺术门类。由于泥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压、刻、划、甩等方式制作独特的肌理效果,继而体现出的泥性肌理具有质朴、粗粝的艺术表现。还有陶瓷在不同的烧制方法之下所呈现的不同肌理效果,在釉料的加入后,又带来了一种精致如玉的质感,这种肌理质感与漆艺所体现的光肌理质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漆陶艺术肌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和而不同的,有对比与统一,形成其不同的艺术样式。

色彩语言的表现。传统的漆艺中,颜色单一,大多是逃不开黑、红二色的,且以黑红作为漆艺的色彩语言符号,形成了人们对于漆的色彩认知。当然除开黑红二色外,还有黄、白、蓝、绿以及金银所表现的色彩,但依旧略显单薄,颜色的变化较少。这一方面由于天然大漆对于入漆材料要求高,许多颜色无法加入到大漆之中与漆调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时代审美情趣的限制,以黑红为漆艺的主色调。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腰果漆、化学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漆的色彩谱系,让大漆如同绘画的颜料般,拥有了众多的色彩,也丰富了其色彩的艺术表现力。而漆画这一画种的出现,又进一步体现出漆艺中色彩语言表现的丰富特性。陶艺从色彩的表现分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其所呈现的色彩语言来源于泥土本身的特性,不同的产地的泥土,不同的材料配比,使得其烧制后所呈现的色彩质感有所不同,例如德化白瓷泥烧制出的作品为白色且有玉制的通透感,而紫砂泥则呈现出红棕色、暗红色等不同的颜色,有着深邃沉稳的表现。除此之外釉色的表现更是极为丰富,在釉的覆盖之下,原先泥质的粗糙感被遮隐住,继而显现出一种玻璃质感,光滑透亮,精致静美,而这种质感的变化也带来了色彩的丰富。釉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其色彩丰富多样,加之釉上彩与釉下彩技术的成熟,其色彩的表达配合绘画感的装饰,陶瓷与绘画相结合,发展出瓷板画等绘画形式。进一步体现出其色彩的丰富表现力,与漆相互的融合,使得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丰富了审美品格。

造型语言的表现。漆本身是不具有固定形态的,呈液体状,在经过自然氧化阴干后,才坚固成型,因此其造型的表达需要借助不同形态的载体,称之为胎体。常见的胎体有木质、金属、陶等材料。漆艺的脱胎技法,是在胎体之上覆以夏布或丝绸等可与漆结合的材料,这一步骤称之为裱布,再经过刮灰、髹漆等复杂工序,最终从胎体之上脱下,形成了轻盈的脱胎漆器。而这一造型方法也受到胎体的可塑性与漆工艺的限制,一些造型较难完成。在造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与陶的结合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得其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增强,开拓了表现形式。陶胎漆器以陶为胎体,直接在胎体表面以漆作为材料,用漆艺的装饰技法装饰表面,陶瓷以泥土为原料,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自古以来也出现了许多的经典造型,例如玉壶春瓶、柳叶瓶、花口瓶等,其造型的线条可谓是恰到好处,达到了增一减一皆不可的境界。

三、现代漆陶艺术的变与不变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之下,传统艺术的形态与审美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发生着变革。现代陶艺与漆艺的发展,本质上都是从工艺性转向了艺术审美性,不再以工艺的精湛与实用性、装饰美作为目标,而是进行了解构与重组,将材料所呈现出的特质转换为艺术表达的语言形式,用以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漆陶艺术在形式表达上有了改变,体现出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由“工艺”向“艺术”靠拢的发展趋势,这一过程也显现着艺术的取与舍,变与不变之中体现出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性。

体现在造型的创新上。在古代封建制度之下,从事漆陶艺术等工艺美术的工匠,以师承的形式进行传承,模仿大于创新,个性化的表达难以体现。而现代的漆陶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的器型,而是打破传统,不受实用性的限制,以一种新的造型语言甚至是雕塑形式来呈现。这种新的思路摆脱传统器型形制与其所代表的审美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造型的空间美感,以形体的表达在空间中塑造出美感。这种形式也并非是完全抛弃传统,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进行了艺术的取舍,在汲取传统造型艺术的营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思想,以更加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强调了艺术作为思想情感的出口,从而找寻某种审美与文化的共鸣。艺术的发展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如同古希腊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埃及艺术的特征,有埃及艺术的影响,有固定的形式与样貌,但是却在不断地向着自由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新的艺术特征。

装饰手法与表现内容的变化。传统的漆陶艺术有着相对固定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加之工艺技术的限制,造成其装饰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传统纹饰与图案进行器物的装饰,注重遵循传统制式,缺乏个性化的创新表现,造成审美的单一与疲乏。在内容上着重表达喜气祥和的内容,具有吉祥的寓意,受到封建文化的限制,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较为单一,也就无从创新,遵循着传统。而现代漆陶艺术的装饰手法与表现风格上,有着不同的样貌,更加体现个性化、自由化、艺术化的表达,装饰上有强烈的风格化特征。从台湾的漆陶艺术家李幸龙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艺术的表达上更加自由新颖,很好的把握了漆陶艺术的工艺之美与形式语言,进行了结合并显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装饰手法提取了传统符号并进行改造,给作品赋予了新时代的艺术面貌,并且有着自我的表达与探索。

工艺的创新与延续。传统的漆陶艺术,以陶胎漆器为主,由于陶的表面更加的粗糙,利于漆的附着,进行漆的髹饰。但瓷器的表面光滑,漆不易长久附着,很容易造成漆的脱落,造成损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漆陶艺术工艺的进步,即用烤漆的方法,首先在陶瓷之上髹漆,再放入烤箱中烤制一段时间,使得漆能够牢固地附着在陶瓷表面,可以做到漆与陶瓷的完美融合,体现出漆陶技艺的进步,带来了更多艺术的活力。

而一直延续不变的是漆陶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工艺之美。长久以来,漆陶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作为文化遗产与符号,一直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特征,而其中的工匠精神是作为现代艺术创作者所不能遗忘的。正是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卓越的态度,才能够创造出古代漆陶艺术的瑰丽与壮美,震撼着观者的内心。现代漆陶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旧工创新艺的过程,工艺之美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是文化内涵的某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之中,挖掘提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地进行取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地发展出一条新的艺术之路,探索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创新性的审美表达。

四、现代漆陶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深入了解漆陶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传统观念,这也可以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属于本民族的现代漆陶艺术体系,是文化延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形成工艺服务于艺术创造的观念。工艺技术一直是工艺美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工艺的严格,而丢掉了自我的个性表达,要以艺术表达为前提,以工艺技术为根基,这样才能在艺术思潮不断涌动的今日,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艺术,有文化内涵的艺术。

在了解漆陶文化属性与艺术价值的前提下,熟悉漆陶材料,以及工艺技法,不断开放思路,拓宽眼界,将漆陶作为艺术语言的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摆脱原有传统的束缚,去自由地表达与创造,不应为了漆陶艺术的结合而结合,自我困守在某种艺术形式或流派之下,这反而会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活力。两种材料的运用自如,依托于艺术创造力,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冲击之下发展壮大漆陶艺术,同时进行广泛的交流,将这种带有民族文化属性的艺术形式发扬开来。

猜你喜欢

胎体漆艺肌理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WC添加对热压铁基预合金粉末胎体性能的影响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基于混料设计的WC基复合胎体性能研究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