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2020-02-12刘永文陈皓阳戴萌娜张建华
刘永文,陈皓阳,戴萌娜,郭 婧,杨 杰,张建华
(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居民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居民健康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以医保为基础的居民健康信息整合在不断推进,但仍存在机构与机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机构内部垂直而下管理,不与其他系统数据共享的“信息烟囱”[2]。这导致居民健康信息交流经常发生业务重叠、边界冲突的问题。现阶段,要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化必须通过信息整合、数据共享来实现。本文利用文献归纳法以及扎根理论对目前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归纳法
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选取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源,主要收集新医改以来的学术文献,设定检索时间为2009-2017年,以关键词“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和系统分析。本研究初筛出相关文献 349 篇,形成文献评阅集,排除内容不相关或重复的文献后,最终符合主题要求的文献有208篇。
1.2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质性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3]。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3级编码,将收集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初步的抽象概念15个,再通过主轴编码将开放编码中人员数量、结构、资金等7个类属之间不同联系的资料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出其中可能的归属关系,确定政府、部门、信息平台3个主类属,最终通过选择性编码,确定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这一核心类属,进一步概括为外部、内部和顶层设计3个主因素,构建出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模型,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影响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息化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3级编码流程,将居民健康信息化文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分组和归类,总结其影响因素。
2.2.1 开放式编码
本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将有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并最终归纳出初始概念15个,并将初始概念类属化得到7个类属,类属与初始概念如表1所示。
2.2.2 主轴编码
本研究中,根据初始化概念得到的类属总结归纳出了以下三大主类属,并得到各主类属与其相应的对应类属,各主类属和对应类属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
2.2.3 选择性编码
按照不断比较的原则,反复抽象类属、不断深层次挖掘主次类属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三大主类属及其次类属的编码分析,本文确定了“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这一核心类属,并建立了该核心类属与其他主次类属之间的联系。本研究中,政府因素是影响信息整合的外部因素,各级部门机构是影响信息整合的内部因素,信息平台因素是影响信息整合的顶层设计因素。
表1 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和类属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类属
2.2.4 模型建构
通过三级编码的深入分析以及结合原始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同时以扎根理论的条件—现象—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为基础,构建以“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为核心,以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顶层设计因素为主因素,以政府、部门、信息平台为主类属的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对比其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此次运用扎根理论所构建的模型框架,归纳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其他研究结果,且更具全面性与系统性,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如图1所示。
2.2.5 研究检验
为检验本研究结论的理论饱和度,本文主要采用三角检验方法。
①资料来源的检验。将从编码得到的结果与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对得到的结论进行饱和度检验,通过对比发现编码结果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补充的样本进一步编码分析,结果显示模型中的类属已经发展的非常丰富,已有类属涵盖范围广泛,没有获得新类属,可以认为上述“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型”理论上是饱和的。
②研究人员的检验。本研究选择让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对两位研究人员的编码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内部一致性接近 96%。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模型信度较高、理论上饱和。
图1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 讨论与建议
本文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的模型主要由3条路径组成,其中以人员数量、人员结构、监督机构和资金投入构成的政府因素属于外部因素;以思想认识和信息应用构成的部门因素属于内部因素;以四级信息平台和信息化标准构成的信息平台因素属于顶层设计因素。在“健康中国”的大政策背景下,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需要在内、外部共同协调下得以实现,这3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将决定着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建设和发展。
3.1 政府主导是关键,需要统筹人财物资源整体推进规划建设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在其中不仅扮演了宏观决策者和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居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4]。但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在人力资源、监督机制以及资金投入方面存在欠缺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主要因素。首先,高学历、专业人才短缺,目前在岗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大多只具备计算机相关技能,缺乏临床医学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5]。建议政府建立起“政府—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人才培养链,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培养后继有人,同时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针对不同岗位科学招聘,提高行事效率,鼓励培养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在偏远地区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和长期投资策略,资金投入结构不均衡。建议政府设立居民健康信息化基金,实现多方面融资渠道;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允许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费用列入医疗卫生机构成本并加速信息设备折旧,以保证居民健康信息化资金的连续性。最后,虽然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电子化,但居民个人隐私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6],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监督机制不完善,这都直接制约了信息化整合建设,阻碍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建议强化政府责任,重视系统网络的安全,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建设。
3.2 信息化平台是基础,需要推进四级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平台是实现消息集成、数据集成、服务集成和流程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系统整合的“指路牌”[7]。但我国省、市、县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没有完全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化管理[8],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体现,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的损害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9]。需着重加强对基层的信息化推进,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四级信息平台一体化,支持跨省、地市(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挥综合信息平台的作用。各级信息平台的标准不统一,软件系统滞后,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障碍[10],严重阻碍了居民健康信息化的全面推广。需结合国家已有的标准和规范,统一信息系统标准,整合资源和发展需求,统筹升级现有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完备的覆盖面广的专业的综合的业务平台,促进信息互联互通。
3.3 部门割据是障碍,需要拆除“信息烟囱”联通“信息孤岛”
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建设涉及到各个层面,不能仅仅当作是信息部门的事情,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合作。在思想认识方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是制约居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对其重视不够,对于居民健康信息的录入大多还是人工手动录入,而不是从现有的H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中进行数据抽取,这样一来,居民健康数据基本都是“死档”,病人的健康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实时的更新,多个医疗机构无法共享病人的信息。在信息应用方面,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少与其他部门协同共享的意识,“信息烟囱”出现[11]。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多是自行建立,无统一规划,导致部门之间对接困难,信息难以共享,“信息孤岛”林立[12]。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培训,树立信息化意识,积极主动地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统一标准规范,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使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4 结语
政府因素、部门因素和信息平台因素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三大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人才的缺乏、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的缺失制约了信息化发展;协同共享意识缺乏,“信息孤岛”“信息烟囱”未能解决;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推动缓慢,实现互联互通困难。要突破目前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建设的瓶颈,就需要政府主导,各级部门紧密合作,发挥信息平台的顶层设计作用,逐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建设。
本文作为一项定性扎根理论的研究,由于主观能力和客观资源的约束,对于理论的提升研究性尚不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整合的模型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对于我国居民健康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扩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将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