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学农科

秦 逊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

引言:

新农科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幸福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新浪潮,面对农林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新农科的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专业建设上。因此如何抓住“新农科”建设机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摆在高等农林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安徽农业大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产业相脱节

学科与专业、学科与人才培养联动不够,学科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支撑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科方向对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引不多,学科建设的原创性、集成性成果对专业内涵改造发挥的作用不大,科教协同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学科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不够。专业对接产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没有深入的进行市场调研,专业培养过程与产业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实践实习课程流于形式,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传统农学类专业吸引力不强

传统农学类专业吸引力不大,这主要体现在这些专业一志愿填报率上。通过对2015 年至2018 年各专业一志愿填报率整理发现,一志愿填报率前十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工科等就业热门专业,出现两次的专业中除了茶学属于农学类专业之外,并无其他农学类专业。大多数农学类专业集中在一志愿填报率后十位,尤其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些传统农学类专业。

3、新兴涉农专业建设较缓慢

安徽农业大学目前共有80 个本科专业,从2016 年至今,学校新增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 个专业,都是非农类专业,新兴涉农专业、交叉学科专业数量较少,建设缓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三农”建设。

二、安徽农业大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必由之路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建设的延伸。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离不开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也更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对一个国家来说专业如此重要,对一所学校来说更是如此。

2、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挑战

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将在资金、政策、资源上获得大力支持。因此安徽农业大学迫切需要找到自身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专业建设争取更多资源。同时“双一流”注重学科建设,但是高校不是科研院所,学科最终还是要支撑专业建设,否则会加剧“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正如有大学校长所言:“对于尚未入选或是差距较大的高校来说,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双一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所高校可能没有入选‘双一流’,但却拥有一个或多个有特色且水平不错的专业,这就是机会:一个通过一流专业建设迈向‘双一流’的机会。当高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与‘双一流’建设同等高度,必将极大促进各类高校的特色发展,从而促使更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脱颖而出。”

3、“新农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实施,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迫切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农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高校,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要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应对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

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影响,农科专业在学生中间吸引力并不大,甚至遭到一些学生家长的排斥。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导致农科专业招生面临困难,生源质量不及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教育部在2014 年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的高考招生制度非常重视专业的选择,一所高校专业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对生源本不占优势的农业院校而言,其专业要在全国高校间开展生源竞争,专业建设工作将面临巨大考验。我国70 所农林高校中大部分都属于地方农林高校。面对巨大的招生压力,地方农林高校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农学类专业宣传,转变社会对农学类专业的认知。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传统农学类专业的竞争力。

三、安徽农业大学专业建设的思路

1、三位一体,协调学科专业产业发展

学科专业产业三位一体,就是做到学科支撑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科支撑专业。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群)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学科,立足校本,建设与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相匹配的品牌专业及优势特色专业,带动课程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优势的、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宽课程深度。统筹推进校校、校院(所)、校企协调育人机制,深化农科教企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学校与地方、院所、企业育人资源互动共享,共建农科教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产业发展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2、内涵改造,提升农学类专业竞争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及其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联系,就在于一个“农”字。农科是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向农业渗透,农业的功能以及生产、经营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主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平台和手段,通过与行业企业联合等方式,加快对现有农业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改造传统农科专业的同时,也要主动布局新兴涉农类专业。要优先支持农业学科专业和涉农学科专业的交叉,积极推动涉农学科与非农学科的跨界交叉,催生一批新兴和跨学科专业,使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3、统筹规划,彰显非农类专业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安徽农业大学以农科等特色学科专业为主,积极发展涉农与非农学科专业。农林院校非农类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也面临着其他同类型高校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必须把这些专业办出特色,突出与农林学科的结合和为“三农”服务的特点,与农学类专业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明确建设目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在专业建设定位上与其他类型高校实施“错位”战略,发挥比较优势,以涉农为特色。这既是外部环境的需求,也是农林院校内非农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学农科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