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引用《诗经》考论

2020-02-10张培阳

关键词:大雅关雎国风

张培阳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

《诗经》成书于先秦,分为风、雅、颂三类,共305 篇,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当时就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圣人说“不学诗,无以言”。[1](P178)《诗经》在先秦原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被立为经典、冠为“经”名之后,其地位和影响更是非同寻常。即以今日而论,习近平在其一系列讲话、演讲等文章①本文所谓习近平“文章”,包括其一系列讲话、演讲、报告、发言、致辞、采访、书信、贺词、文章等。中,对《诗经》语句往往多所援引,就是明证。据笔者考察和统计,截至2018 年年底,习近平所引《诗经》语句共有11 篇32 次,这一数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典籍中, 已经算是十分频繁了。

一、习近平引用《诗经》的数量和频率

习近平引用《诗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诗经》作为一代经典,仅提及《诗经》书名。二是强调《诗经》中的某一篇章,如《关雎》《七月》等。三是具体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三种形式中,占据主流的是第三种。

目前所知,习近平最早引用《诗经》,似始见于2003 年2 月18 日 《在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民主生活会议上的讲话》一文,其中引用了《诗经·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数句,意在强调人民法院审判各类案件时应该慎之又慎。为见文章引用诗语之贴切,特摘录相关段落如次:

案件有大小,审判非小事。每一个案件都会涉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些刑事案件甚至事关当事人的生杀予夺,务必慎之又慎。 《诗经》中有句话:“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要坚持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把刑事案件搞准,做实,办成铁案。 要强化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的职能,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 审慎处理各类纠纷,确保司法公正,无愧于头顶上的“天平”。要通过行政审判,有效化解行政纠纷,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维护和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2](P368)①本文所引习近平文章,如有正式出版者,则尽量以之为准,如无正式出版或不易寻觅者,则统一参考自人民网所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网址:http://jhsjk.people.cn/),文后将不另交待出处,偶尔有前两者均未见者,则将另予说明,敬祈读者鉴之。

与上述遣词作意颇为相似的, 则见于习近平2004 年3 月22 日《顺利时更应防骄躁》一文引用的《诗经》语句,其中援引了《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两句。[3](P39)这两句十一年后,还出现于2015 年1 月12 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文中。 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还陆续援引了该诗篇中的相关诗句, 分别是:2013 年3 月19 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一文中引用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两句;2016 年1 月12 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句;[4](P15)2017 年10 月25 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了“如履薄冰”一句。 纵观习近平对《诗经·小雅·小旻》的引用,其文本、场合、对象虽不尽相同,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即旨在说明做事履职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懈怠。

习近平引用的第三首《诗经》诗歌,见于2004年8 月4 日《在省委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文中引用了《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一句,[5](P309)意在指示浙江省委应谨慎认真地对待新闻宣传工作。此句的引用,后来又分别见于2014 年2 月8 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2014年9 月9 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7 年10月25 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诸文,它们的出现, 主要集中于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后。 引用的第四首《诗经》诗歌,始见于2012 年11月15 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一文,文中援引了《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夙夜在公”一句。[6](P6-7)“夙夜”者,谓无分早晚,未敢稍歇,“在公”者,谓其心之所系,在于人民,在于公事,而无暇争一己私利。四个多月后,此句又出现于2013 年3 月17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彼时习近平刚刚履职国家主席,引《诗经》此句,同样意在表明作为新一任国家领导人其个人将勤勉工作,一心为公。再后,习近平又五次引用了这一句,此句也便成了习近平引用频率最高的 《诗经》语句。在这些引用中,更多的时候仍是习近平针对自己的要求和决心而言的, 偶尔也有对其他主要领导干部的训示;此外,还有一次是对前国家领导人的褒扬,它们分别见于2013 年3 月19 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2014 年2 月8 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2014 年2 月17 日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②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一文。、2015 年11 月20 日《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 年10 月25 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等。

习近平引用的第五首《诗经》 诗歌, 始见于2014 年6 月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文中引用了《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 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数句,[7](P17)意在说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性。 “济济多士” 一句, 后来又见引于2016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一文中。[8](P10)习近平援引《诗经·大雅·文王》,不但用“济济多士”等句以说明人才的可贵,而且还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句以揭示创新的重要性,其2014 年6 月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7 月14 日 《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2018 年12 月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就分别引用了后面两句。 被习近平引用的第六首《诗经》诗歌,最早见于2014 年9 月12 日《凝心聚力 精诚协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一文,其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旨在表明“扩大对外交往,吸收新鲜血液”是上海合作组织一贯的政策方针。同样是这两句, 后来还出现于2017 年12 月1 日《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意在揭示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其它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引用的第七、第八、第九首《诗经》诗歌,集中见于2014 年10 月15 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文中习近平将它们作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名篇佳作”典范,这三首诗分别是《国风·豳风·七月》《小雅·采薇》和《国风·周南·关雎》。[9](P18)

习近平引用的第十首《诗经》诗歌,见于2015年9 月3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其中引用了《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两句,[10](P5)意在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十一首,则见于2017年7 月1 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其中援引了《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句,旨在说明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今后“一国两制”的继续成功实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兹摘录其相关段落如下: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年。 依照中国的传统,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今天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正所谓“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回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20 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11](P3)

除了具体引用《诗经》中的篇名和诗句之外,习近平偶尔也直接评论《诗经》这部书。较早的,仍见于2014 年10 月15 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文中习近平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代文学相提并论,视之为我国文学史上的“文艺精品”。[9](P5)类似的作法,后来又见于2016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文联十大、 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文中。[8](P7)2017 年7 月24 日《致信祝贺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 一文中, 习近平还注意到了《诗经》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面的功用,认为“《诗经》记载了130 多种植物”,[12]其在植物学方面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一斑。

二、习近平引用《诗经》的思想类型

纵观习近平所引《诗经》,无论是其中的某些诗句,还是其中的某篇作品,或是整部书,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三类中,第二类是主流,是习近平援引较频、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而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实际上又一脉相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习近平所引《诗经》,其中有一类是将《诗经》作为优秀的文艺精品,尤其是富有人民情怀的名篇佳作,而加以列举。“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9](P14)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新中国建国以后, 中国几代领导人也多非常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后,尤其如此。《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习近平深刻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而精神需求中,以文学为首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最好的交流和满足方式。另一方面,文艺也需要人民。因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9](P15-1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文中提出了一个衡量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那就是“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明乎此,习近平在接下来的讲话中, 列举了一大批中国古代反映人民心声的经典之作,实属水到渠成。 其中说道:

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9](P18)

上文习近平本着“对人民命运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而重点列举了《七月》《采薇》和《关雎》三篇,这三首诗除了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同时也是 “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名篇佳作甚多,习近平之所以列举这三首,而不是其它任意的三首,似亦颇藏深意,详见后文。

习近平引用《诗经》的第二项内容,是治国理政之道。所谓道,也就是原则、准则的意思。对此,习近平所引用的相关篇章和诗句, 依其首次出现的时间顺序,主要有以下这些:

(1)《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1 次)

(2)《小雅·小旻》“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2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1 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1 次)、“如履薄冰”(1 次)

(3)《大雅·云汉》“兢兢业业”(3 次)

(4)《国风·召南·采蘩》“夙夜在公”(7 次)

(5)《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1 次)、“济济多士”(1 次)

(6)《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 次)

其中第(1)例《小雅·小宛》、第(2)例《小雅·小旻》所引的具体文本虽不尽相同,但中心思想则颇为一致,即无论是大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小到一个案件的审判,无论是对引用者个人的提醒,还是对其他县委、省委领导同志的告诫,甚至是对所有执政人员的共勉, 无不贯穿着履行职务时应该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懈怠的思想。第(4)例“夙夜在公”是习近平引用最多的《诗经》语句,已如前述,其意在表明一种勤政尽职的态度。 这种决心,更多的时候是习近平对自己的要求, 偶尔也有对其他领导干部的激励, 甚至是对前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公的一种褒扬,其中,前两种可以看作是对将来的一种期望, 而后一种则可以视为对既有功绩的一种肯定。 至于第(3)例,“兢兢业业”一语的引用,其思想精神,基本上可以作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句的注脚。第(5)例“济济多士”的援引,一次是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一次是在中国文联、作协大会上,其意在表明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应当履行好培养、发现、珍惜、凝聚人才的职能, 惟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引第(6)例,则从另一侧面表明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不忘初心的态度,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综上所述,习近平所引《诗经》语句,实际上从各个方面表明了他个人在治国理政,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精神,如果简要加以总结,那就是认真、为公、勤恳、慎初、任贤。

习近平所引《诗经》的第三类内容,较为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鼓励创新。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之一,一直以来,提倡创新也是习近平文章的主要思想之一。 比如他常常引用的一个例子,即《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①此数句曾反复出现于2013 年5 月4 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 年12 月31 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4 年4 月1 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 年6 月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9 月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文。,就是明证,而前述习近平所引《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同样是这种宗旨的体现。 诚如习近平所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②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二是倡导国家之间应该多交流互鉴。 就习近平两次引用的《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言,一次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 一次是在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而实际上,习近平鼓励要多交流互鉴远不止这两个领域, 我国八十年代以来的对外开放是全方面多领域的, 而对外开放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和互鉴。 正因为“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所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学会同世界各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13]实属顺理成章之事。 三是表示对现在和将来的一种美好愿景。 类似的用典,习近平用过不少,诸如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俗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都是习近平经常使用的,而其所援引的《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实际上也属于这种情况。

三、习近平引用《诗经》的特点

习近平引用《诗经》语句,艺术特点颇为多样,但最为鲜明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熟相参,文、实并重。 《诗经》305 篇,分风、雅、颂三类。 从数量来看,风有十五国风,共160 篇,雅分大、小雅,其中大雅31 篇,小雅74篇,由周、鲁、商颂组成的颂则共有40 篇。 从文学性来看,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名篇佳句最多,题材内容也更为广泛,其次为小雅,大雅和三颂名篇相对就少得多了。 有鉴于此,历代的《诗经》选本,往往就很注意作品的甄别,其选录的结果也多与我们上面的论述相吻合。 比如,作为著名的《诗经》选本,余冠英《诗经选》共选《诗经》107 篇,其中国风80 篇,比例高达74.77%,小雅23 篇,比例也有21.50%,大雅3 篇,周颂2 篇,两者合起来也不过占总数的4.67%。[14](P1-5)又如,作为全国高校中文经典教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将《诗经》作为中国先秦诗歌的代表,共选有25 篇,其中国风16 篇,占比虽不如余冠英《诗经选》那么高,但也超过六成,比例为64%,小雅5篇,占总数的20%,大雅和周颂各2 篇,比例比余书有较大提高,而为16%,但它们与前两部分仍有着较大的差距。[15](P1)反观习近平引用的11 篇《诗经》,其中国风仅3 篇,分别为《周南·关雎》《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则高达5 篇,分别为《小旻》《小宛》《采薇》《斯干》《鹤鸣》, 大雅也有3篇,分别为《荡》《云汉》《文王》。 这一情况,与主流的《诗经》选本特点,实颇异其趣。再看习近平引用的具体篇目,其中仅《周南·关雎》《豳风·七月》《小雅·采薇》《小雅·斯干》4 篇出现于余冠英的《诗经选》,到了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因选诗数量的限制,重叠的更是只有《周南·关雎》《豳风·七月》《小雅·采薇》3 篇,而这3 篇,恰恰都集中出现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综上所述,习近平对于《诗经》的引用,典型地体现出生、熟相参的特点,而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其引文的文、实并重关系殊巨。一则中国古代经典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这些政治智慧虽然往往缺乏文采和形象性,比如“夙夜在公”、“兢兢业业”、“济济多士”等,但却以言约义丰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历代政治家的关注。二则《沁园春·雪》曾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6](P81)一方面,在豪情壮志的毛泽东看来,上举四位雄主的文章风采并不十分显著,另一方面,正好从反面说明了,中国古代并不缺乏重视、喜好文章的君主。作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位最高领导人,这一点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从习近平的个人经历来看, 尤其是其在读书作文方面的涵养,其实,也有这个特点。因此,当习近平在难得一遇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盛会上, 以《周南·关雎》《豳风·七月》《小雅·采薇》3 篇为代表, 一针见血地指出《诗经》的精华所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就遣词造意而言,既有继承,也有翻新。《诗经》“夙夜在公”一句,曾出现于《召南·采蘩》《召南·小星》两篇中,关于前者,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17](P31)关于后者,洪迈《容斋随笔》以为“《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是咏使者远适,夙夜征行,不敢慢君命之意。”程大器《考古编》也认为“此为使臣行役之诗。”姚际恒、方玉润亦断为“小臣行役之作”。[17](P49)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所谓“夙夜在公” 都不过是指为侯、 君辛苦操办一件具体的事,这一使用特点,与先秦以后的语境,显然不太相同。 《三国志》云:“今大臣亲奉明诏,给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18](P501)《晋书·刘毅传》说刘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19](P1277)其中的“夙夜在公”均偏指为国尽瘁,不辞辛劳,含括的范围和指向的意义都有明显的提升。而习近平所引“夙夜在公”一语的意义,显然就继承了后一种传统。 其所引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本上也有这个特点。至于引用里,意义有所翻新的,则见于习近平对《国风·周南·关雎》题旨,《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意的理解等。 比如《关雎》一篇,《毛诗正义》以为是咏“后妃之德”,[20](P4)宋人朱熹《诗集传》中的观点,基本上呼应了这一解释,以为是“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至于寤寐反侧,琴瑟钟鼓,极其哀乐而皆不过其则焉,则诗人性情之正,又可以见其全体矣”,[21](P3)总之是不脱淑女大姒以配君子周文王的旧诂。以上看法,近现代以来有了不小的改变, 现代学者多趋于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位采荇姑娘的诗,比如程俊英、蒋见元以为“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17](P2)余冠英以为“这诗写男恋女之情”。 关于男子的身份, 余氏在后面的注释中又进一步指出,“君子”是当时人们对“贵族阶级男子”的通称。[14](P3-4)习近平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但与汉、宋的学者迥异,与近现代以来的学者也不尽相同,而认为这是一首抒写“反映青年爱情生活” 的诗歌,其中的“青年”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级男子,而是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三是有些引用, 初看十分寻常, 实则大有深意。 比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的《国风·周南·关雎》《国风·豳风·七月》《小雅·采薇》三首,实非泛泛而举,而是体现了一定的匠心。关于三诗的主旨,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关雎》 描摹了贵族青年爱上采荇女子的心理活动,《七月》 反映了农民一年中的劳作和生活,《采薇》表现了戍卒久滞异乡一朝得归的所思所感。这三首诗的思想,实际上,刚好对应了《诗经》一书中的三大题材内容,分别是农事诗、戍边征战诗和爱情婚恋诗。另一方面,从《诗经》的篇目安排和重要性来看,如前所述,是先风,次雅,最后为颂,风又分为十五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分小雅和大雅, 其中又以小雅为要。 而细察习近平所引的这三篇诗歌,《关雎》为“十五国风”第一的《周南》的第一篇,也是《国风》的首篇,《七月》为“十五国风”最后的《豳风》的一篇,有始有终,体现了习近平对国风的重视。 此外,《七月》为小雅之什,同样也彰显了小雅的重要性。以上特点,正好反映了《诗经》各个部分的轻重主次,具备了纲举目张、以点代面的特色和效果。 又如,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一文中引用了《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句,“竹苞”“松茂”,原文是借草木生长的茂密, 以形容周朝宫室周遭的美盛,习近平的引用,则又象征着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与祖国的美好关系和远大前景。 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有着香草美人的传统,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22](P8)松、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屡为人所称引的,莫过于先秦孔子赞松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P35)晋人王子猷誉竹嘉话“何可一日无此君”。[23](P656)再者,关于“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句的理解,余冠英认为是借以“比喻兄弟相好”[14](P171),观点似亦可通。《世说新语》曾载一小故事云: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 ”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23](121)

可见,用美好植物比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品质,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有本于此,习近平引文前面所说的“依照中国的传统,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今天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 一句便不是没有着落了,而是赋予了“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句具有与人相通的品质。

猜你喜欢

大雅关雎国风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大雅之堂与大雅
国风时尚关键词
寻找“国风少年”
小心翼翼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国风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