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2020-02-07周良发陈元晴
周良发,陈元晴,潘 红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不仅需要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和有效引领,还需要对新思想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精准的追踪、调查和评估。这是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和高质量运行的内在要求。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两周年之际,开展一次关于安徽省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依据调查数据探察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思想认知认同的整体样态,并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调查缘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情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更加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教育,切实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往往架构起整个民族的未来、社会的进取精神、国家的开拓方向。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入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进展、了解状况和认知程度,动态分析其存在的突出问题,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举措,提升大学生学习、领会和把握新思想的实际效果,使他们成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盛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积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投身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价值判断与实践路向。[1]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已经彰显出自身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状况,但仅仅依靠外在的行为方式并不足以科学评判其是否真正将新思想内化于心、固化于性和外化于行。鉴于此,我们将在深入细致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拟对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状况加以辩证剖析,以期为新思想更深入、更全面、更持久地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启示。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工具
本问卷采用自编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旨在了解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情况和基本态度。问卷内容的设计依据《之江新语》《摆脱贫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单行本,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教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国防、外交、党建等方面。为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问卷的有效性,本次问卷化繁为简,全部采用选择题型,包括单选和多选共计35题,分成个人信息、理论识记和价值判断三个板块,其中第一板块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等个人基本情况;第二板块着重考查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的了解度和熟知度;第三板块重点考查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态度立场。
(二)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安徽省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提高问卷调查的代表性和覆盖面,院校选择上既有双一流高校,也有地方高水平大学;既有综合性高校、理工类高校,也有医农类高校、师范类高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院校。在确定调查高校后,我们充分考虑调查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等方面的差异性特点,尽可能实现样本范围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为研究结论和归因分析提供可靠翔实的数据基础。
(三)组织实施
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状况问卷调查由安徽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社会科学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参与问卷内容的设计,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庆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处负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从2019年10月18日开始,于11月20日结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 000份,回收7 915份,回收率为99.5%;有效问卷为7 875份,有效率为98.4%。有效问卷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EpiData软件将问卷调查数据导入数据库,并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 有效问卷的构成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基于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本研究从认知意愿、水平、途径、价值、期待等层面对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状况加以评判,为进一步提升新思想宣传教育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一)从认知意愿来看,大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认知内生动力不足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进头脑,确保大学生在新思想的武装下投身新时代,无疑要求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必须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认知意愿,使其全员、全程、全效参与新思想的宣传教育。在被调查大学生中,表示非常愿意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为25.6%,表示比较愿意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为33.2%,表示基本愿意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为35.1%,而表示不太愿意或很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为6.1%。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意愿高,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新思想缺乏认知意愿,甚至表现出排斥和质疑新思想的行为。
问卷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生动力不足。他们中的一些人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制度传导压力的刚性约束的结果,只在行为方式上接收新思想而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新思想。例如,有28.7%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通过考试,有26.8%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学科有关,有25.9%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未来发展需要,仅有19.6%的大学生表示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于个人兴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内生动力,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还没有建立健全动力激发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主动投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热潮中来。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孕穗拔节期”,加强个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对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从认知水平来看,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情况良好,但群体性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占20.7%,基本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占29.8%,部分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占47.7%,仅有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情况良好。具体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8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列举5个与新思想相关的科学术语。按认知程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9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92.7%)、“人类命运共同体”(90.8%)、“经济新常态”(89.7%)、“一带一路”(87.9%)、“我国社会主要矛盾”(85.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75.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71.8%)、“‘五位一体’总体布局”(65.3%)、“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57.9%)等。
调查结果显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认知呈现出群体性差异的特点。从性别看,女大学生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比例(89.7%)比男大学生(81.8%)高7.9个百分点。从年级看,大一、大二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熟知度(85.6%)比大三、大四学生的熟知度(56.3%)高29.3个百分点,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大一、大二学生正在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从专业看,文史类大学生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程度(96.4%)高出理工类大学生(74.5%)21.9个百分点。从生源看,农村和乡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度(91.5%)比城市大学生的认知度(79.8%)高出11.7个百分点。
在查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600份《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共27题。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高校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总体上效果良好。
(三)从认知途径来看,大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课堂学习为主,途径日益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四门核心课程进行修订和增写,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融入教材相关章节乃至具体段落中,为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权威读本。“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和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比48.5%。可见,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途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
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途径具有多样化特征。除课堂教学外,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也是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借助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从性别来看,男大学生倚重于网络媒体,女大学生借重于课堂教学。男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的比例分别为32.1%、31.4%、12.6%,而女大学生则为58.7%、18.4%、9.1%。从生源来看,农村、乡镇的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大学生更多通过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从认知价值来看,大学生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引领自身实现人生价值
统计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具体来说,67.4%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4.1%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个人追求或目标能否实现”,9.2%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6.5%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个人权力的大小”,2.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拥有金钱的多少”。统计结果显示,正确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占主体,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大都是可亲可信的,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度与人生价值判断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度与人生价值判断标准呈正相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度越高的大学生,其人生价值越彰显出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摒弃权力和金钱本位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度越低的大学生,其人生价值越倾向于个人主义,崇尚权力和金钱本位观念。在能够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中,有67.4%的大学生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较基本了解和领会的大学生选择该标准(63.2%)高4.2个百分点;较部分了解和领会的大学生选择该标准(51.4%)高16个百分点。
(五)从践行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逐梦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青年大学生逐梦新时代的行动指南。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识较强,充分肯定新思想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积极乐观态度。关于“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的调查显示,28.7%的大学生选择“一直会”,47.5%的大学生选择“有时会”,14.8%的大学生选择“偶尔会”,6.9%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只有2.1%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
本问卷对大学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式作了调研。“你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调查结果显示,81.6%的大学生认为要“学懂弄通做实,确保政治可靠思想合格”;75.3%的大学生认为要“关注国情党情,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65.9%的大学生认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54.1%的大学生认为要“刻苦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多数大学生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态度明确、立场坚定。但是,也有4.5%的大学生对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理性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消极态度,这直接决定其在新思想上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路向。
(六)从认知期待来看,多数大学生希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实践更为丰富多彩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内容、载体、手段等的看法和态度,本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当前高校应该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观点是:59.8%的大学生认为要“凝练内容,切实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议题吸引力”;54.7%的大学生认为要“创新方法,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方法吸引力”;49.6%的大学生认为要“拓展载体,着力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载体吸引力”;仅有3.5%的大学生对“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等有更高的认知期待。
四、对策建议
(一)遵循认知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环境改变了大学生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宣传教育人员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是学习、识记、感知、领会、实践等多种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效果,应立足大学生对新思想认知的层次和过程,找准抓手、精确指导,从做好宣传引导、强化情境营造、丰富实践形式等环节入手,不断增进大学生对新思想的认知认同。
第一,通过宣传引导,增进理论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被青年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必须通过理论层面的灌输教育。但这种灌输教育不是中央精神的机械传达和部署,而是宣传和引导的有机结合。在多媒体融合时代,单纯的单向传播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能力,互联网传播的发展要求宣传教育人员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切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话语,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引导的有效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义的认知,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宣传教育目标。
第二,强化情境营造,增进情感认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不仅要传知,还要传情,即通过特定情境营造给大学生留下理、形、情交织的印象,从而达到打动大学生、感染大学生、引领大学生的效果。例如,榜样人物的示范带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人物,通过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彰显新时代的新气象、新特征、新要求和新期待,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知。
第三,丰富实践形式,增进行为认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行之。”[2]147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进头脑,不仅要强化理论灌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还要借助实践体验增进大学生的行为认知。进一步言,在理论学习、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实践养成。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虚拟实践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根本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3],切实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认知和信心。
(二)重视学生需求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接受和尊崇的程度实质上决定了新思想宣传教育的效果。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内心、正视学生的期待、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贴近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的实际需求原则,突出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只有受到重视、有存在感,才能被有效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来,从而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地领会和把握新思想的精髓和真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明确学生需求的特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学生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一方面,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需求往往是不一样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受众对象的个体性差异,采取分众式、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策略。[4]另一方面,学生需求的功利性。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286马克斯·韦伯说过:“利益,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着人的行为。”[6]19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认知往往带有功利性,尤为关注与其成长发展相关的思想理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要多设置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青春、理想、教育、升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议题。
(三)提升教师素养
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效果的关键在师资,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技能、人格魅力等实质上决定着科学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业务能力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宣讲家,成为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效能的重要任务。
第一,要熟谙新思想。传道必先明道、信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7],要在知识理论讲授中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8]154,成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家里手。具体说来,就是要熟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本,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指示。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领学促学的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递给青年大学生。
第二,要善用新技术。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备基本功,其应利用新技术提高新思想宣传教育的效能,借助科学传播理论以增强新思想传播的深度。当前,大数据、全媒体、人工智能、5G网络掀起的信息化风暴正在重塑思想文化传播新生态,也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视新兴技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动态分析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状况,借助全媒体双向传播多向沟通以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员、全效和全程传播,引导大学生适应智能化学习模式并基于智能技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
(四)夯实传播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在真空中传播的,它需要一定的平台载体作为传播介质。夯实传播途径,是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效果的本质要求。基于问卷分析可知,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做实相关传播途径,成为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工程”四门核心课程中,实现新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相印证,与当下的世情、国情、党情相联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凝练、整合和完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二,用好网络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应用,网络化生活是青年大学生的常态,网络已成青年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数据统计表明,超过2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证了互联网在青年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好网络媒体,让QQ群、公众号、客户端、朋友圈成为与大学生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新途径。充分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学生需求的作用,在与青年大学生谈理想、谈追求、谈青春、谈事业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
第三,借助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是党宣传方针政策、阐扬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正视广播电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的作用,将新思想及时传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利用公益广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图文和视频,通过先锋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真谛彰显出来等。
(五)强化制度保障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推进新思想进学生头脑就没有完成时,而是永远在路上。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与完善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有序推进的制度保障。
第一,要健全激励机制。一般来说,大学生难以自发地学习和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通过激励措施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使学习、了解和认同新思想成为一种常态。如果激励措施切合大学生的利益诉求,那么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再是精神负担,而会成为自觉意识。[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健全激励机制,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第二,要形成长效机制。问卷统计显示,正在接受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一、大二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度和知晓度要明显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大学生作为与新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然离不开科学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指导。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在传播过程中应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使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长效化。[10]通过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新思想宣传教育全覆盖,确保所有大学生都能受到新思想的濡染和浸润,从而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可以信赖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