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的“三美”中落实创意读写

2020-02-04孙媛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美哲理诗句

孙媛媛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的瑰宝,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编本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的数量,在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将创造性的写作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已经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感知古诗的色彩之美,在描绘画面中实施创意读写

古诗词语言精练而优美,常常以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意境和谐的画面。对古诗词的学习要以理解为基础,然后在脑海中构建出鲜活形象的画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而积极地吸收、內化诗词的语言,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增加学生对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认同。

本单元中的《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写景佳作,作者从太阳西下写起,直至新月东升,选择了两组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借助宁静而和谐的意境展现了内心的情思。鉴于此,教师可围绕着创意读写进行这样的教学引领:首先,聚焦描写夕阳西下江水画面的语句,并质疑思考:既然是夕阳,为什么不用“照”字,而用“铺”字?学生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对比,认识到太阳光紧贴海面,就好像是双手将阳光轻轻地“铺”在水面上。其次,教师进行小结,借助语言渲染深化湖面:被夕阳照到的是红色,没有照到的是绿色。诗人紧扣这两种颜色,将当时的变化呈现出来,形成了鲜活的画面。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古诗中含有色彩的诗句,感受诗人在运用简洁语言背后使用色彩词语的表达智慧,并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运用。这首《暮江吟》中夕阳西沉,鲜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让一种纯粹的美呈现在诗句中。此时,教师相机从诗歌向生活过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处美景,写一段文字,紧扣文本中的色彩来展现画面之美。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一段练笔的价值绝不是仅仅运用色彩,而是要凸显色彩之间的变化和对比。

上述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思维不再停留在对文本信息和知识的吸纳上,而是转换角色,成为文本信息的统整者、加工者。创意读写就要在感知理解中积累和悦纳,否则学生难以拥有动态化生成。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层层设置,品味出诗词背后所蕴藏的画面和韵味,为学生的表达和练笔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学生才能在景色描写的关键之处展开描绘,抒发情感。

二、感知古诗的哲思之美,在洞察认知中实施创意读写

不同类型的古诗词在写作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在阅读、感知与思考的过程中做好认知体验服务。除了写景诗之外,统编本教材还编选了一定篇目的哲理诗,这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不能强行灌输蕴含的哲理,更不能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需要遵循哲理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寻不同的关键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

比如这个单元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就在描写庐山景色的同时,将自己所体悟的感受和哲理融入到古诗之中。针对这首古诗的特点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首先,引导学生从古诗的语言入手,感受庐山美景的变化多姿,然后捕捉诗歌景色中所蕴藏的哲理,很多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典型的哲理诗句。其次,教师将这句诗浸润在诗歌的整体意境之中,并进行相机解释,鼓励学生从诗句的本意出发,初步感受诗句中哲理的大体意思: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仅仅从单个的视角出发,否则就难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紧接着,出示诗人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苏轼生性豪放,为人洒脱,文风率真,并感受哲理与景色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白诗句中的哲理,教师可以将这种哲理作为学生进行创意读写的资源,从学生已经理解和积累的成语或者诗句中罗列出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滴水穿石”等,鼓励学生将这些富含哲理的诗句俗语及成语,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勾连,并在一段话的创意写作中更好地揭示哲理,将创意读写落在实处。

苏轼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运用浅近的语言展现深刻的哲理,以鲜活的事物来蕴藏深刻的哲理。上述教学就选择了鲜活的片段作为练笔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了创意练笔的资源和动机,给予学生方向性引领。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宜对学生有太多的束缚,而要及时关注文本内容的洞察点,帮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明确认知升华情感,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三、感知古诗情感之美,在对比辨析中实施创意读写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内在心境的集中呈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思考与表达,就需要开掘诗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感冲击下实施创意化的读写实践。

比如本单元中《雪梅》一诗出自宋朝诗人卢钺之手,主要阐释了诗、雪、梅三者之间的联系。这首诗既是在写景,又是在阐述道理,告知读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教学时如果完全偏重于哲理,就会丧失这首诗所蕴藏的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诗歌中道理与景色、情感的联系,为实施创意读写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这首《雪梅》之后,首先,教师可以相机拓展组诗中的另外一首,组织学生在自主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与教材中的这首诗进行统整对比。学生在联系两首诗表达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梅花增加了白雪的香味,白雪增添了梅花的纯净,两者融合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特点。其次,教师顺应学生的表达,出示课件白雪皑皑中的梅花图,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梅花与白雪各有其美、相映成趣的意境之美,感受这种交相辉映的画面内容,让画面的感知更加纯美、更加富有神韵。再则,教师及时拓展著名作家吴伯箫的著名游记散文《早》中描写梅花的片段,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词语,感受描写梅花外形和色彩的语言,感受梅花别样的特点,然后利用后续作者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从古诗和所拓展的文本中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创意练笔的实践,根据不同的情况,赞美梅花的内在精神,可以抒发自己对梅花的内在情感,也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心声。

上述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将教材中的古诗作为学生进行创意读写的有效资源和载体,让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细腻情感的基础上,体悟了文本的内生价值。纵观整个学习的过程,从教材中的《雪梅》其一,到《雪梅》其二,最后到吴伯箫的散文《早》中的片段,作者将情感蕴藏在事物中的写法,在学生心目中越发清晰,学生对于梅花的认知也在不断升华。有了对事物的感知,有了范本的呈现,更有情感的浸润,此时学生进行的写作练笔已经不再是机械生硬的学科任务,而是自己内心情感涌动之间不吐不快的感受。正如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教师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的定势,从诗词中获取丰富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不断释放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创造性元素,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古诗词虽然凝练简短,但其所蕴藏的写作方法却是丰富的。教师要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积极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服务,将创意读写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大洋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三美哲理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