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2020-02-04王丽林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菜田野食材

王丽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充满亲土气息的乡情美食与学生的习作相遇,就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和精彩。

一、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研究背景

亲土美食,它的食材主要来自于家乡的田间地头,经过当地百姓的巧手制作,散发着独有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海安东临黄海,南靠长江,孕育了特殊的江海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及祖祖辈辈饮食习惯的积累,慢慢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亲土美食习作课程主要从观察田间植物、聆听美食故事、动手制作美食、品读美食文章等几个方面展开,学生在观察、操作、品读等活动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完成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秀习作,目的是鼓励学生走进田野、亲近自然、学会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并能通过习作把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切实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提出,源自对当下学生生活现状的反思。

1.饮食选择多样化

当今的学生生活优渥,全国各地缤纷的美食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于家乡的美食离他们渐行渐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殊不知,就是这些透着乡土气息的家乡美食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学生不能因为物质的富有、生活的丰富多彩,就遗忘甚至丢弃属于我们自己的乡土美食。

2.生活方式单一化

据调查显示,全国有12.4%的学生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等等。现在学生大多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偶有空闲,除了完成作业,就是玩电子产品。提到出去游玩,首选大型游乐场,生活方式枯燥、单一,缺少在大自然中玩耍、在田间劳作的乐趣,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逐渐下降。亲土美食写作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驱动学生走向田野,去观察、触摸、聆听、感受大自然,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爱上家乡的这片热土,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让丰富而有内涵的家乡亲土美食文化充盈他们的成长之路。

二、亲土美食习作素材的全感吸纳

1.走近田野,制作蔬菜名片

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美味的食材来自于这片土地,遗憾的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很多学生难以分辨韭菜、大蒜、麦苗,甚至没认真看过长在泥土里的花生、萝卜,更不知道还有许多野生植物,经过巧手也能制作成美味。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大自然中的可爱生灵,语文要素之一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为家乡的亲土蔬菜制作名片”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跟随家人到田间地头去认识蔬菜,仔细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与这些乡间野菜亲密接触,为它们拍下照片,制作植物名片,记录它的名称、样子、颜色、气味等,并带到班上交流,同时把大家制作的植物名片张贴起来,命名为“本土蔬菜大观园”,学生在这个大观园里认识了不少蔬菜,学习了不少相关知识。

通过这个活动,黄花菜、荠菜、苋菜……学生能如数家珍。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学生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看向田野,继续搜寻着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观察习惯在慢慢养成,

2.采集食材,享受其中乐趣

农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春天可以逮小鱼、摸小虾,夏天可以捉知了、采莲藕,秋天可以摘果子、捆稻草……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描写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课后迁移,教师利用地区优势,让学生走进自家的菜园,亲手采集食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黄瓜上还有一个个“小钉子”;番茄没有成熟时是一半青一半红,硬硬的,成熟了的番茄是软软的……

田间菜园是学生的樂园,他们采摘着、观察着、玩耍着,栽花、拔草、种白菜、摘黄瓜……田间的劳作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成了他们难忘的时光,走进田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3.制作美食,体验操作过程

家乡的亲土美食不同于大厨手中的经典名菜,操作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和考究,家长在旁边指点一二便能做成,非常适合学生动手做一做。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收获不同的体验,对家乡的亲土美食会有新的认知。有了认知才会有感悟,有了实践才有更深的体验,习作才能真实生动,教师在习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把每一步的操作都描写到位。有学生在家学做了杨柳摊饼,在写《杨柳摊饼》这篇习作时,他就依次用上了“摘、切、和、煎、出、品”六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制作这道美食的每一步过程。品尝之后,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发觉自己做的杨柳摊饼是我吃过的最最好吃的人间美食!”

三、亲土美食写作训练的文化体验

1.亲近长辈,听听“那道菜”的故事

儿童的教育离不开故事,故事打通了儿童认识世界的通道。家乡的“那道菜”背后藏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在跟随长辈寻找食材的过程中,请他们讲讲当年做“那道菜”的故事,长辈们娓娓道来,讲述着当年生活的艰苦,没有丰富的食材,于是便着眼田野,利用自然优势,烹饪出可口的饭菜。就拿黄花菜炖咸肉来说,过去的人们吃不起肉,几片咸肉放在腌制好的黄花菜上,随着米饭蒸出来,吃着白米饭,就着黄花菜,不知不觉就吃下去一碗饭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向困难低头,要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聆听长辈们讲述的过程中,学生也收获了精神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写《爷爷(或奶奶)喜欢的一道菜》,很多学生最后写道:“听了爷爷的介绍,我发现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真是太幸福了,以后我不会再挑三拣四,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学生的话语虽然稚嫩,但在长辈们的故事中明白了要珍惜生活、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2.走近作家,品品“那道菜”的美文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有名家名篇的滋润和濡染。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散文就很值得学生学习,一是因为汪老是江苏高邮人,与我们的饮食文化有相似之处;二是因为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就是汪曾祺先生写的,他家常化、趣味化的文字学生很喜欢。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品尝汪老笔下的几道食物,然后回到学校,选取汪老描写的美食片段读给学生听。学生大部分都吃过这些菜,再通过汪老的文字回味,发现原来食物的香味也能通过笔端流淌出来,那是因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推荐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文章,学生充满亲切感和新奇感,多次的朗读、濡染,学生在平常的日记中也学会了将美食变成美文。更重要的是,汪老的文字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亲近自然、爱上生活的种子。课间,趴在窗台观看外面世界的学生多了,他们会一起关注那只在鸟巢里孵蛋的小鸟,会一起谈论哪朵花最漂亮……

3.亲自实践,写写自己的“那道菜”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前期学生亲自采集食材,制作美食,俨然是一位位小厨师,此时就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学生都动笔写着自己的“那道菜”,然后参加全班的评比,从制作过程到成品呈现,看看谁笔下的“那道菜”最让人垂涎三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有了亲手制作的体验,写起来轻松、顺畅许多,再加上之前一些美文的濡染,《番茄炒鸡蛋》《青椒炒毛豆》《青菜豆腐汤》……一篇篇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慢慢成形了。

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犹如一片沃土,用心挖掘和开发会获得无穷的宝藏。把学生放归到真实生活中去,让学生走进田野,走向生活,联结生活与习作。在真实的情境和体验中,学生把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习作进行互通,转化为习作的能力和素养。乡情美食,赋予学生记录生活的灵魂和气息,让习作课程鲜活起来,让学生的能力从内蕴走向外显,真正实现学生素养和情感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道菜田野食材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田野作品选
寻觅食材的原味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张绍玉:五百年镇远道菜传承人的传奇
把24节气做成24道菜,你确定不要尝一尝?
食材变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