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画像砖艺术研究

2020-02-04聂子平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画像砖汉代

聂子平

摘要:汉代是中国艺术史发展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画像砖艺术更是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画像砖艺术的发展与汉代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试从汉代画像砖内容风格及其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原因来探讨,以期对汉代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汉代艺术

引言:画像砖是汉代艺术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项,画像砖滥觞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其中以两汉时期的画像砖艺术最为璀璨。汉代画像砖艺术的发展深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汉初盛行黄老神仙学说,其学说中死后复生,人神相通的学说理论极大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从《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中可见一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让当时的人们开始重视对死后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重新阐释、构架,使之成为适合时代的新儒学,子曰“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贤臣必于孝子门。”儒学中贤以孝为先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两汉时期的政治生活,普通人可以因为孝顺而被提入仕途,这正是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举孝廉”,厚葬之风意识盛行,王符的《潜夫论》中“今京师贵戚, 郡县豪家,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或至刻金镂玉, 良田造茔, 黄壤致藏, 多埋珍宝, 偶人车马, 超造大冢, 广种松柏, 庐舍祠堂, 崇侈土潜”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气。“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习惯虽是时代的陋习但却也极大的促进了墓葬艺术的发展,作为构筑室墓的重要材料,画像砖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画像砖的产生及演变

画像砖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战国时期的画像砖多以空心砖为主,体量较大,多用于各诸侯宫殿的台阶或踏步,这段时期中国的墓葬形式主要还是以椁墓为主,“椁”是套在“棺”外面的一层木制长方体,“棺”用于存放死者身体,而“椁”则用来存放随葬品,“椁墓”即是由“棺”和“椁”两层方形大箱子相套,埋于一条竖穴的底部,因而在考古学上,这类墓型也被称为“竖穴墓”。这种墓葬形式的起源上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的单层棺,一直到汉初都占据着主导。直到“室墓”的诞生,“室墓”这一墓葬形式大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这种墓葬形式与地面建筑结构相似,墓室上方有平顶、券顶或穹顶,横向修筑,因而也被称为“横穴墓”。自此,中国此后几千年的墓葬形式一直以“室墓”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室墓”的修筑装饰需要大量的砖类建材,因此画像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画像砖的制作工艺

画像砖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先制木模,形制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将加工好的泥坯加入木模之中形成砖坯,待半干后取出砖坯,用提前制作好的印模进行压印,大多为一砖一模,也有为一砖多模组合形成场景。有的则直接用利器在砖坯上捺印出图案。除此之外,还有些画像砖采用彩绘的方式进行描绘,一般这种画像砖被称为“彩绘砖”,在这里与之区分一下。在画像砖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模印线条的不同,所运用雕刻手法的不同,在图案的制作上大致可以区分为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浅浮雕和高浮雕。一般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有的画像砖表面还会用矿物颜料施以彩绘,当然,历经千年画像砖上的彩绘早已被风沙褪去,但却也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力。

除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为丰富外,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大致可分为疏简手法、象征手法、夸张手法以及表现运动韵律美几种为主。其中疏简手法是汉代画像砖最主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可能是技术的局限,畫像砖的材料较难加工,不易表现纷繁复杂的场景及人物,所以汉代工匠们就去繁就简,将型简化为线,舍弃宏大的场景而取一个主要的场景,以绘画性的手法将人物的形体,神态通过线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使得画面表现力更为丰富,也多了一丝绘画的审美趣味。

画像砖的内容形式多样,为了满足不同阶级的需求,画像砖上所描绘的内容也各有不同,或描绘乐舞百戏,或描绘死者的世间生活,或表达人们的祈福意识,或描绘神话故事,题材的多样化是建立在汉代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之上的,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物质生产之外的精神追求,画像砖的意义不仅在于体现了汉代国力的昌盛,生活的富足,更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汉代经济文化生活的有力考古依据。

三、画像砖的题材内容

画像砖的内容十分丰富,制作者多是民间的工匠们,他们有着十分熟练的制作技巧且社会经历也十分丰富,他们制作出大量的精美的画像砖,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汉代世俗生活,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依据其内容题材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描绘神话故事的

汉代是中国神话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不同于前代秦朝在写实主义上发展至顶峰,汉起于楚,所以汉代的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继承了楚国的浪漫主义特色。其次,由于谶纬迷信在汉初的盛行,人们的对待死亡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死亡引起恐惧,汉代以前王公贵族们追求在有生之年成仙,摆脱死亡,当时认为成仙的途径无外乎两种,其一是通过自身修炼成仙,其二是通过抵达仙境成仙。这种信仰其实实质是在于无法正视死亡,试图逃避死亡。而在汉以后“死后升仙”的观念开始流行,人们认为“灵魂有知”死后的灵魂并不会消失,而是升入仙界,所以人们并不惧怕死亡,而是在墓室中大量制作描绘神话故事题材内容的画像砖。其目的有二,一是旨在“引魂升天”希望墓主人的灵魂能在仙人的引导下升入仙界;其二则是描绘出一片美好的仙界景象,象征着墓主人不灭的灵魂荣登仙界的场景。这一类的画像砖出土不少,多是汉代广为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例如:《伏羲女娲》、《后羿逐日》、《西王母》、《东王公》等。值得一提的是,《伏羲女娲》的形象多为人首蛇身,蛇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生物,在封建时代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人们把这种信仰刻于祖先墓里也有祈求家族繁盛、人丁兴旺的寓意。

(二)描绘世俗生活内容

在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中除了死后灵魂升入仙界外,“灵魂有知”信仰所流传的还有另一个版本,即“冥世说”,汉代人认为死后灵魂不灭,而是会在另一个世界开启新的生活,这即汉代广泛流传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汉代人希望在死后的幽冥世界能够延续生前的世俗生活,所以在墓室中大量刻画此类题材如人物、宴饮、宾客、劳作、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出土的有如《弋射收获图》、《乐舞百戏图》、《斗鸡图》等。这类画像砖旨在为墓主人还原一个世俗世界,在冥界也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除了劳作娱乐场景外,也有体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题材,例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拜谒画像砖》就描绘了三名全副武装,手持长杖的武士,似乎在为墓主人守护陵园,俨然体现了墓主的社会地位。

这类画像砖的数量最多,题材也最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这类画像砖我们能了解到两汉社会的风俗人情。例如从成都杨子山出土的《乐舞百戏图》我们能看到乐舞百戏繁华的背后是基于汉代社会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密切交往。从《斗鸡图》中能看到两汉时期民间娱乐活动的丰富,而这种丰富是基于汉代物质生产富足的情况下才会有的。这些精美的画像砖在向我们一点一点还原两汉社会,是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描繪历史故事方面

这类题材的画像砖主要是为了歌颂前人功绩抑或是为了宣扬儒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起着“成教化助人论”的作用。比较突出的有如《授经》、《狗咬赵盾》、《孔子问童子》等,这类画像砖在以儒学经典规劝时人的意义上起着较大的作用,这正是“图象古昔,以当箴规”(曹魏 何彦《景福殿赋》)

(四)图案花纹类

这类画像砖总体数量较少,是在战国空心画像砖的基础上流行起来的,其主要纹饰主要流行的有如百乳四方连续纹、漩涡纹、菱形纹、米字纹、云雷纹等,能明显看出是在前代陶器及青铜器的典型装饰纹样上发展而来,例如漩涡纹、米字纹等就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这类画像砖装饰纹样较为简单,大多以二方连续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其绘画性虽不显著,但却也是开了图案装饰砖面之滥觞,也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四、画像砖的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汉代博大雄浑的艺术性深深的融贯进中国艺术创作的脉络中,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篇章。汉代画像砖除了在艺术性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的史学价值,相比起抽象的文字描述,画像砖以其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历史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画像砖是汉朝时代精神的凝练,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我们本土文化的时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所缺失的,而画像砖的存在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向前人学习,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包容和接纳其他的外来文化,这正是我们这一辈艺术从业者所要走的道路,也是研究画像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三聪,唐珂.汉代画像砖艺术内容解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1).

[2] 刘珍.论汉画像砖的考古学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16(09).

[3] 刘茜.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与汉画像石的兴盛[ J].学术月刊,2014(06).

[4]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画像砖汉代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一块特殊的东汉马纹砖鉴赏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