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即教问:意蕴与实现

2020-02-04苗霞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可能性实现必要性

苗霞

摘   要: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再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习近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的警句,都启发当下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即教问的旨趣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必要性   可能性   意蘊   实现

从“李约瑟难题”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到当前党中央、教育部等部门文件中反复强调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问题是创新之源,教学的旨归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陶行知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启发当下教育应重视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教学即教问的旨趣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在此从“教学即教问”的必要性、可能性、意蕴和实现条件四维度进行解析。

一、“教学即教问”的必要性

1.从人性论看,人是问题解决的人。

问,即认识、探索、研究等。题,是课题、难题和题目等。问题包括天地宇宙万物中必须探究的课题和难题。人作为世界万物之灵,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能改造世界,人天生就是解决问题的人,这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杜威认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资源”。杰出的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兴趣,即理智的好奇心。正是靠着好奇心,人类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掌握真知、开启心智。由此证明,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233)教师应保护好孩子身上的童心、童趣、童真,允许他们犯傻、冒险,鼓励他们质疑和发问。

2.从国家发展看,问题是创新之源。

江泽民说:“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创新文化。”习近平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学史上,牛顿因为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继而发现了力学三大定律,等等。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几乎都源于对某一问题的不解,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次发明发现都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推动科技变革、促进国家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寄予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厚望。

3.从生活要素看,人的生活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生活要素主要分为应我、应人、应物和应知,即个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自生命伊始就不断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与他人交往、尊重别人并进行社会活动;与我们生存的地球和谐发展、共存共荣;获得语言、文化、教育、艺术、科学等人类经验,等等。人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出现使得人类不断分析其症结、探寻其根源进而调动全球人民在国际视野下集思广益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人则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着。

二、“教学即教问”的可能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其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思索不断探寻其中的奥秘,通过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学生是发现者。

孩提时代儿童会提出诸多问题,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水沸腾时,为什么壶盖会往上跳?”……这些问题往往与科学史上的发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上文提到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处于好奇场中,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觉得新鲜、奇特,随之就会问新在何处、奇在何处,好奇心成为儿童提出问题的动力。教师应该让儿童接触事物和现象,搭建儿童兴趣和教师提供养料之间的关系桥梁,扶持和加深学生发现者的需求。

2.学生是探索者。

儿童具有自然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在发现、提出问题之后总想探究其因。对于未知状态的好奇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变得好钻研、不平静。学生通过搜索知识空间分析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引学生查找相应的资料或者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有关资料,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新的思维策略,指导学生在相关资料和思维策略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探索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感觉自己是事物和现象的主宰者,知识在手中变成了力量并活跃起来,这种感觉会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

3.学生是解决者。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方案之后,会尝试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验证假设,并通过动手实践对提出的假设加以验证。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策略,还应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并以此问题为支点发掘更多的问题。

三、“教学即教问”的意蕴

“教学即教问”是通过问题教学的形式,让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解决主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其中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造精神是人生的三大支柱。问题意识使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思维品质使人正确分析晦暗不明、难分难解的各种问题,拨开云雾见晴空;创造精神使人永不满足,得以享受思维创新带来的精神愉悦。

猜你喜欢

可能性实现必要性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