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兰键盘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2020-02-04聂文佳

艺术评鉴 2020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钢琴

聂文佳

摘要:20世纪初的美国,不但在政治与经济上处于世界的前沿地位,同时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许多音乐家愿意并热衷于创作带有美国精神的音乐作品,阿伦·科普兰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对科普兰键盘音乐进行研究与探索,不但能对他的创作风格与技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能通过其作品探寻到当时美国音乐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科普兰  钢琴  音乐创作  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70-04

阿伦·科普兰(1900—1990),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公认的美国音乐的拓荒者。他的作品不仅对美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20世纪现代作品技法的特征。这些具有“美国精神”的音乐在世界范围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钢琴作品虽非科普兰最常使用的创作形式,但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中却能独树一帜。

一、科普兰不同创作时期中的钢琴作品

科普兰的创作生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916年—1921年,1921年—1929年,1929年—1935年,1935年—1947年,1947年—1970年。但这五个时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会存在时期与时期间的“交融”。

(一)第一时期——早期习作时期

在科普兰1921年夏天去巴黎学习之前,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在这一时期,科普兰学习了最基本的音乐技能,他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大师,其中R戈德马克对他影响最大。因戈德马克对现代作曲技法持保守态度,所以科普兰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并未带上抽象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风格,但此时的学习为其在巴黎能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普兰此时的创作在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算是钢琴作品,但大部分都是采用钢琴与弦乐或是钢琴与声乐的合作形式,纯粹的钢琴独奏作品只有6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谐虐幽默曲:猫和鼠》(1920)。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才华与创作技术,并让科普兰借此崭露头角,在巴黎乐界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都未出版,其中得以问世的钢琴作品除《猫和鼠》外,还有《三首情绪音乐》(1920—1921),但也是总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小品,另外的《音乐瞬间》(1917)、《华尔兹随想曲》(1918)、《十四行诗》(共两集1918,1919)则名不见经传。这些钢琴小品可以看做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种初步性的尝试与探索,所以采用的都是欧洲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

(二)第二时期—严肃音乐与爵士因素的融合

从1921年抵达法国一直到1929年,科普兰先是跟随P·维达尔学习,然后师从于著名音乐教师纳迪亚·布朗热。学习的内容包括欧洲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还有对法国钢琴音乐的研究。相信就是在这一时期,科普兰开始对创作“美国式”的音乐。

此时的科普兰受拉威尔、德彪西、米约,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在节奏方面积极吸取爵士风格,但其对于爵士风格的兼收并蓄并非止步于此。回到美国以后,他对当时兴盛的爵士乐非常感兴趣,在作品中运用爵士乐富有情调的黑人节奏和旋律,《钢琴协奏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从这一时期开始,科普兰的创作体裁开始逐渐多样化,交响乐、室内乐、芭蕾舞剧音乐等均有涉猎,纯为钢琴创作的作品开始变得稀少,仅6首,其中最长的《帕萨卡利亚》(1921—22)也只有6分钟,较为短小的《感伤的旋律》(1926)甚至只有1分钟,基本也都是些小品性质的作品。

爵士乐在当时仍属于新生事物,而科普兰在其创作中就开始使用,足可见其探索精神。但由于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创作类型转向多元化,对于钢琴创作的关注就显的微不足道了。不得不说,虽然他不再偏向钢琴键盘的创作,但每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中都包括钢琴作品,可见他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深刻理解。

(三)第三时期—“抽象音乐”时期

“抽象音乐”以1930年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为标志,直至1935年为止。在这段时间内,科普兰的创作兴趣开始转向抽象的、具有结构性的音乐,之前的爵士乐因素销声匿迹,出现的是一种技术表现和逻辑推理更加突出的音乐构思。音响和结构方面也更为朴素,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当时刚出现的12音技法的运用。例如《钢琴变奏曲》中,乐曲的主题只有11个音,全曲就是由这个主题和20个变奏以及一个结尾构成,充分吸取了12音作曲技法。

这一时期科普兰的钢琴作品非常稀少,具有代表性的除了《鋼琴变奏曲外》,尚有《星期日午后音乐》(1935)和《少年拓荒者》(1935),这两首曲子的演奏时间共2分30秒,合称《儿童钢琴曲2首》。

(四)第四时期—“实用音乐”与戏剧音乐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和经济危机加剧,社会随之变化,艺术创作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从1935年下半年至1950年,科普兰不再着眼于那些晦涩难懂的高深作品,而是开始创作大量通俗易懂的“实用音乐”与戏剧音乐,更加关注作品所能表达、反应出的社会意义,同时努力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

这一时期科普兰创作的作品广受欢迎,具有代表性的有管弦乐《墨西哥沙龙》(1933—1936)、芭蕾《小伙子比利》(1938)、《阿巴拉契亚的春天》(1943—1944)和《钢琴奏鸣曲》(1939—1941)。

在这个期间,钢琴独奏作品几乎没有,除《钢琴奏鸣曲》外,《我们的城镇》《罗狄欧》等钢琴作品都是根据同名电影或芭蕾舞剧的配乐改编而成,虽说奏鸣曲依旧是经典之作,但由于作曲家本身的创作重心早已不放在钢琴方面,所以数量稀少也可以理解。

(五)第五时期—“现代音乐”时期

1950年,以《钢琴四重奏》为标志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科普兰的创作开始出现一种跟随世界范围潮流的反叛性,他开始大量使用12音技法创作大型作品,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种紧张但充满希望和戏剧性的状态。同时,他也没有放弃通俗作品,甚至在这些作品中能看到他对他早期音乐语言的一种留恋。

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钢琴四重奏》和《钢琴幻想曲》(1955—1957)均用12音技法完成,而她70年代代表作中的钢琴曲《晚间思绪》(1972)和《仲夏夜夜曲》(1977)却又回到了传统音乐的浪漫动听。可以看到此时已经是一位迟暮老人的科普兰,在探索音乐创作“美国化”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平生,所以才能有两者兼顾的创作风格。

二、科普兰主要钢琴作品中的音乐风格转变

由于科普兰的五个创作时期中都有极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问世,可以说科普兰的钢琴创作风格丰富多变,甚至无法让人察觉到这些作品是出自同一位作曲家之手。

(一)《猫和鼠》

乐曲从头至尾贯穿上下行移位和双手快速交替,装饰音音型的夸张对比和滑奏手法,生动描述了猫鼠大战的场景。作品的和声效果丰富,并且频繁离调,通过夸张的强弱对比来描绘猫、鼠的音乐形象。大部分旋律音型以及装饰音用来展现猫的活力,托卡塔音型则用来表现老鼠的机敏,前者的音乐形象显得更为气势十足,而后者则显得圆润灵活。

这首作品是科普兰第一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先出名的作品,作品短小精致,诙谐动人,乐曲中依旧保留着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可以说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一部作品。

(二)从《钢琴协奏曲》到《钢琴变奏曲》

《钢协》是第二创作时期中的钢琴代表作,而《钢变》是第三时期的代表作,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两个时期的风格转变是较为明显的。其中《钢协》在1927年由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后饱受非议。此时科普兰的创作风格已不再遵循传统音乐的条条框框,开始转向寻找自我的个性与美国精神的体现。这部《钢协》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代表作品,并且吸取了美国民族音乐的素材;能看到明确的和声走向,主音与属音也只是暗示性的,少数地方无限延长近似下属和弦的一个单一和弦,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创举。

《钢变》是科普兰的第一部大型钢琴作品,在当时,这种抽象性的作品是很难被理解的,而12音写作技法的运用更是被视为异端,可以说他在创作的探索方面更为大胆,也更为激进。《钢变》展现的“禁欲主义”式的冷酷,使科普兰的创作风格从第一期的传统与第二期的爵士中脱身而出。乐曲利用抽象的写法,将旋律与和声融和,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音响效果。全曲结构简练,声响节约,虽然还能看出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等人的影子,但更多的是科普兰本人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乐曲的每一个变奏所展现出的原创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美国城市生活的多变与复杂。

由此可见,这两个时期中,科普兰的钢琴音乐风格已经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局限,开始努力探索自我个性,无论是第二时期的爵士乐风格还是第三时期的抽象性风格,对于当时的钢琴音乐创作,无疑是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从《钢琴奏鸣曲》到《钢琴四重奏》

科普兰第四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是《钢琴奏鸣曲》,此时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影响,科普兰开始写作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钢琴奏鸣曲》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运用慢—快—慢这种典型20世纪奏鸣曲形式写成的作品,无疑是20世纪中一部较为重要的钢琴独奏作品。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现出忐忑不安的跳跃节奏和摇摆不定的节奏组合,该奏鸣曲中,采用钟声效果的终曲,达到了恍惚节奏型的终端;而在第一乐章中则以两个强烈的动机作为开始,一个作为开始动机运用在主旋律线上,另一个则建立在奏鸣曲形式上;第二乐章则是带有爵士风格的一种摇摆节奏,灵感来源于作者早期的创作思想。

由此可见,这首奏鸣曲不但是科普兰应时代要求而创作的较为易懂的钢琴作品,同时也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过去的思考与怀念,而《钢琴四重奏》则是一种新的创作探索,利用12音写作技法和多架钢琴的合作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意味着他重新回归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上。

在这两个创作时期,科普兰不仅兼顾了社会大众所需要的通俗性作品,也坚持了自己对于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从而能将自己早期与中期的创作风格相融合,但他的通俗性钢琴创作并不是单纯回归传统音乐创作理念,而是在保持自我创作个性与“美国式”音乐理念的同时将旋律写作的较易理解罢了。

三、结语

在科普兰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追求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格的结合,在其众多的作品中,虽然钢琴作品并非主要创作体裁,但他在这方面却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优秀钢琴作品。他在深受法国音乐创作影响的同时,充分吸收德、奥古典音乐创作的精髓,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抽象变现方式,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国文化通过音乐语言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在其中后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他的钢琴音乐中,不但有美国民族文化的通俗性与民族性,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现代社会实验音乐流派创作的主流,使其成为美国音乐风格探索历程上的一座丰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一人的创作风格变迁,就能反映出当时整个美国音乐风格探索的历程。

何平曾指出,科普兰的成功归功于他富于个性的风格,即“美国精神”和时代特点。他以技术手法为个人风格的载体,展现了“美国精神”,并将当时仍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西方现代创作技法融入其中,成为当时音乐探索的先锋。这对我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启发。

参考文献:

[1]何平.科普兰——美国音乐的象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4).

[2]何平.科普兰音乐作品年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

[3]何平.科普兰音乐作品年表(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4]WilliamW·Austin.何平译.科普兰作品的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5(01).

[5]高红.科普兰及其主要钢琴作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何平.科普蘭和他的音乐创作(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7]何平.科普兰和他的音乐创作(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2).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钢琴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纸钢琴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最牛钢琴
钢琴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