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铜制编钟在音乐考古中的思考

2020-02-04顾君怡

艺术评鉴 2020年24期
关键词:编钟青铜

顾君怡

摘要:音乐考古,是一门独立又具有兼容性的学科。编钟,远古而来,既是历史上不可忽略的礼器,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打击乐器。青铜制成的编钟,对于音乐考古学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历史实物资料。编钟作为远古之器,有一定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人文、礼乐都有它的身影,在音乐考古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关键词:编钟  青铜  古乐器  音乐考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21-04

编钟,作为我国古乐器,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音乐考古,是研究古乐器的一个重要方式。前人在器乐、文物、考古等方面,对于“编钟”这一乐器都进行了追寻,并且也做了许多关于编钟的研究,包括文物出土编钟的分析、乐律铭文研究等方面,各考古专家都对编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一系列的研究蕴含着前人对编钟这一乐器的喜爱与心血。笔者基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将编钟与音乐考古相联系,思考编钟在音乐考古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编钟与音乐考古

钟,是铜制罐体击奏体鸣乐器。广义上的钟,从基本形态来看,从上至下,整体可以看作一个类似于扁圆锥体或圆柱体的中空形状,钟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依靠击打钟体发声。而编钟,作为各个种类钟的一个集合,青铜制,是大小不同的扁形圆钟按照音调高低排列,悬挂在架子上而成,表面带有铭文装饰。

音乐考古学,是人们根据与古代音乐艺术有关的实物史料来研究音乐历史的科学。当代社会,对于器乐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创新与再次开发,音乐爱好者对于古乐器的复原,也越来越重视。古代乐器,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编钟也不例外。编钟从古代一步步走来,对于音乐考古来说,无论从横向,即不同形态编钟之间的联系;又或是纵向,即不同时期编钟的发展变化,都能体现出编钟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包含的经济、政治、艺术等因素,以至于使人们更好的从中得到关于古代器乐史的研究。

编钟与音乐考古学相辅相成。从编钟的历史出发,结合各时期的社会发展实况,研究编钟在其中的变化,探讨编钟对人们艺术娱乐生活的影响等。以古乐器研究的角度看待编钟的发展,逐渐与当代音乐考古相衔接,思考其中的应用轨迹,从而对未来的音乐发展、音乐史研究作出贡献。

二、从古乐器研究角度看编钟的发展

古乐器研究,涉及乐器实物、乐器文献等方面。我国古代乐器一般研究的内容,含有乐器的断代分域、形制類型、材料工艺、铭文纹饰、演奏音响等。特别是研究古乐器时,由于出土的文物,并不是一定满足研究的需要,可能存在时代之间的断层,并且不同地域出土的古乐器各不相同。所以,从古乐器研究的角度来说,编钟在各个时代,在形制、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

乐器来源于生活,而制作乐器的人们,思维方式受社会发展影响。乐器考古一般将石器时代作为最早的时间考据,而青铜时代是石器时代后的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都在这个时间划分范围之内,此时制造业原料多变,青铜逐渐开始使用,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青铜制的礼器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编钟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人们制作而成。青铜礼器,大致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编钟是礼器,同时亦属于乐器。古时宫廷娱乐、宗教祭祀、演练等仪式中经常出现编钟的身影,编钟是这些活动中常用的乐器之一。但在古时,编钟体积庞大,制作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一般仅为贵族使用。周王室为了推行雅乐,还专门设立了大司乐,由此可见皇室对其的重视程度。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编钟,也是目前为止被人们所熟知的编钟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65枚钟,有三层八组,上层为钮钟,中层为甬钟,下层为大型甬钟,正中为楚惠王赠予曾侯乙的镈钟。曾侯乙编钟的表面有许多铭文,大体上为编钟的编号,记载着当时的音律乐理,配有撞钟锤和木槌击打发声,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即敲击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音,两音之间的频率为三度关系,双音钟是古代乐器制作者根据扁体钟所带有的共鸣特殊性制成。从整体上看,曾侯乙编钟是多种类型钟的一个集合,编钟的制作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春秋晚期的青铜蟠龙纹钮钟,已经体现了当时钟的一个基本使用形态,外部的蟠龙纹也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工艺美术辞典》一书中对于“蟠龙纹”的解释为,此纹是呈蟠曲于圆形内部的一种龙纹,蟠龙是没有升天的龙,商代以后的青铜器皆有用此纹的情况。汉代时期,在郡国并行的历史背景下,地方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升,盱眙大云山出土的一组西汉铜编钟,蕴藏了精美的汉代工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重心逐渐向冶铁业转移,锻造工艺发展迅速,编钟的制作材料与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更新”。

编钟的制作,首先从材料方面来看,青铜是制作编钟的常见材料。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铜的延展性好,可以锻造,也可以熔铸。青铜的色泽性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青铜制成的礼器表面呈现各式各样的纹路,一般有饕餮纹、龙纹、凤纹等。以饕餮纹为例,《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曾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的描述,说的就是周代鼎上存在的饕餮纹路,现在的考古文物界以“兽面纹”称之更广。编钟作为青铜礼器,表面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纹路。古代青铜制器时,讲究表面花纹的寓意。凤在古时是虚构出来的鸟,龙与凤,代表着水与风,将自然元素放在乐器上,进行形象化描绘。而其他纹路,有来自神话,亦有来自民间传说,例如1977年祥云检村大石墓出土的编钟、1978年云南牟定县福土龙村出土的编钟等,表面有带状饰纹和当地的一些动物图案,体现了当地文化对古乐器编钟表面装饰的影响。

编钟的制作,也是乐器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体现,乐器来源于生活,最终成形,就是乐器制作者思维的实物化呈现。将文化价值注入编钟当中,是情感的一种抒发,在乐器制作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古往今来,都值得乐器行业的爱好者学习。

编钟,在乐器制作者的眼里,可以说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它有着自己的乐律,编钟上的铭文非常重要,一来铭文记载了编钟的历史,二来铭文的出现,也为编钟乐律体系的完备提供了基础。编钟,按照排列的结构,上层的小钟是高音区,可以进行旋律演奏,而中下层大钟是低音区,可以用来和声等。编钟的调音,可在编钟内部进行锉磨,从而调整音的高低。古代乐器,与现代乐器一样,接近制作尾声时需要进行测音,内外部结构的完整度,是达到乐器标准的关键。

三、青铜制编钟对当代音乐考古的意义

现代的乐器研究,讲究对乐器的追本溯源。古乐器是乐器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每一件古乐器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它的背后是音乐文化、乐器文化、社会发展历程的一种集合。当代音乐考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音乐考古是考古学里的一个分支。我国的乐器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特别是对于古乐器进行历史解析的过程,艰辛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乐器在现代存在的意义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随着音乐考古学的普及,编钟等远古乐器逐渐被发掘,乐器背后的历史也被人们所熟知,不仅仅是艺术学,对考古学、历史学等其他门类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科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音乐考古学被广大学者热爱,不仅仅是学科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音乐考古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乐历史等都起到了丰富与扩充的作用。

编钟,不是一个单一的乐器,它从制作材料、乐器形态、表面修饰、乐律体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古文化的一种再现。中国器乐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件古乐器的发掘,连带着的是前后文化的重现。对于音乐考古来说,编钟的制作工艺,展现的是历朝历代繁荣发展的工业技术,涉及到当时的音乐与经济发展;编钟的形态,向现代传达古时宫廷等场合独树一帜的演奏方式,体现了当时艺术的表现形式;编钟的乐律体系,是古时乐者科学地表达心中旋律的成果;编钟的表面修饰,则是人们将心中所愿,通过文化寄托的方式,以编钟为载体,向世人展示。学术纵有诸子百家,艺术也不例外,每一种乐器都携带着一系列历史,古乐器的发掘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考古也有促进作用。编钟,从来都不是一种“单一”的打击乐器,所谓“非单一”,并不指其“不纯粹”,本身编钟就是多种类型钟的一个小型集合。广义上的钟,更是数不胜数,延伸出来的其他形态的钟,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编钟的非单一性借各个种类钟体现出来。编钟的发展,前人无法预测,后人也无法定性,只是编钟既然在属于它的时代出现,就意味着它集经济、政治、人文、艺术为一体,作为宫廷乐器为王侯将相所喜爱也好,代表着王权身份也罢,它都一直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众人,被皇室需要、被世人接纳,为后人研究古乐器提供时间、地域等方面的史实依据。编钟对于音乐考古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现代乐器市场,各类乐器颇为琳琅,古乐器的复原对于乐器爱好者来说,是研究音乐史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复原的过程,包括重新制作,在这样的思维里,乐器研究者自然而然地对编钟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形制、结构、发音等方面进行一个系统化的了解。不仅仅是编钟,与编钟同时期出土的文物也值得后人深入探讨。这样一来,由编钟延伸出来多方面的研究,也会继续发展,其他门类涉及到编钟的历史知识也得到补充,这也是青铜制编钟在现代对于音乐考古的意义之一。编钟,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新式材料与技艺的出现,给编钟在现代的复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代社会,乐器展览、博物院展示、器乐论坛、大型音乐表演等,越来越多的平台供乐者们使用。以博物馆藏的方式为例,南京博物院会以不同朝代为划分,向人们展示各朝代经济、艺术、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人文生活,编钟也包括其中,博物馆等场合讲究跨界多元,目的也很明确。既然编钟的意义,在现代依然存在,那么就值得乐器制作者们继续挖掘本源和复原研究,以满足乐器研究的要求,竭尽全力,向现代传递远古之钟声,体会古时乐器的磅礴,为更多的人开拓眼界,引起乐器爱好者们的思考,这不仅仅是编钟这一乐器再现它的价值,更是古今相连,跨越时空的一种音乐文化融合。

四、结语

编钟与音乐考古,相互促进。钟声跨过几千年,再次来到人们的心中。乐器与人,不曾分隔。编钟再现古时人文情怀。乐器文明,纵观历史,长河以往,地域交错,文化相融。盛衰更迭,變的是光阴,不变的是编钟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和艺术韵味。编钟的存在为音乐考古提供了历史依据,更丰富了钟这一类乐器的历史,作为一个研究载体而体现它的价值。在未来,编钟一方面可保持其本源,即远古时期的特点,供音乐考古学者们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复原编钟是一项值得进行的工作,同时乐器制作讲究改良与创新,在考究本源的同时,编钟能否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这是乐器爱好者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纯一著.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77,276-277.

[2]王子初著.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3]方建军著.中国古代乐器概论 远古-汉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3-7.

[4]李先登著.商周青铜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6.

[5]朱立春主编.中国通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0.

[6]崔宪著.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3,135-136.

[7]冀昀主编.吕氏春秋[M].北京:线装书局,2007:344.

[8]马承源著.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34,150.

[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工艺美术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58.

[10]谢海元,顾望编著.中国青铜图典[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2-3.

猜你喜欢

编钟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编钟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曾侯乙编钟
千古绝唱
青铜古鼎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人瑞辉煌 青铜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