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效导向型学术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

2020-02-04戈滢秋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导向学术教学法

戈滢秋

(云南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 引言

成效导向型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最大化教学成效,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实践相对较少。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2014)[1]提出的教学理论,张文娟(2016)[2]认为,虽然该理论受到了外语界专家教师们的关注,但是鉴于实践较少,教学成果如何目前来说还不得知。因此,该理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评价反馈如何都还有待检验。

其次,不同理论各有千秋,实践中如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问题。学界曾将“产出导向法”同“任务型教学法”做过比较,邓海龙(2018)[3]认为,两种理论在“输入”和“输出”方面都特别关注,但在某些方面例如到底是“重用轻学”还是“学用一体”,是“评学分离”还是“以评为学”方面具有明显区分。两种理论是否能够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践中能否构建一种更新的教学途径,目前还鲜有探索。

最后,新兴移动技术与教学实践能否较好结合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教学模式极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移动学习”概念(Desmond Keegan,2002)[4]近年来备受关注。如何将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教学相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是未来教学研究的重点,移动学习将会是未来学习新模式。

基于以上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成效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该原则以产出导向法(POA)为理论指导,吸收“任务型教学法”部分理念,以恰当的输出任务为驱动,借助于现代移动技术,促成学生线上线下完成相应交际任务,以实现学生学术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1.1 “成果导向教育”和“产出导向法”

从国外方面来看,成果导向型的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一个是“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该理论最早出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由美国教育家斯派狄(Spady)[5]于1981年正式提出,他将OBE 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另外,在二语习得理论方面,Swain(1985)[6]提出的“输出假说”以及Lantolf(2000)[7]提出的“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等都是基于成效导向型的指导性理论。“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国内教学理论的发展。

从国内方面来看,文秋芳教授(2014)提出了“产出导向法”理论的雏形——即“输出驱动假设”(2013)[8]以及“输出驱动—输出促成假设”(2014)。该理论认为可以将产出活动作为整个习得过程的驱动手段,将输入活动视作教学过程的促成手段;既以输出作为起点,又将输出作为目标,产出活动在语言的整个学习过程起到了中心作用。文秋芳(2015)[9]提出,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驱动环节”(motivating),通过设计恰当的交际场景,激发学生的“饥饿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成环节”(enabling),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发挥脚手架的作用,通过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对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为学生准备信息以及材料方面的内容,语言,技巧方面的辅助,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后一个是“评价环节”(assessing),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产出任务之后,教师作出的即时性评价以及修正性指导。该理论对语言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国外二语教育理念本土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1.2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Candlin(1987)[10]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探索”的指向性活动。任务与传统的“练习”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1993)[11]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习者习得语言过程中力求为学生通过焦点性的活动提供学习机会。贾思高(2005)[12]认为学习的任务应具备真实性、功能性、连贯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该教学理论摒弃了“重用轻学”的理念,突出了“学习”本身的重要地位,通过合理设置学习活动任务,可以达到高效产出的学习目标。

1.3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关于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还暂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4]提出远程教育的三个阶段: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另有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认为,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理念是一个突破性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本课程将尝试包含学生“移动学习”的设计,对该新型学习方式的效果进行初探。

2 成效导向法的教学设计

笔者设计了通用学术英语听说课程的一个单元教学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投入实际教学。通过教学实验,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教学反思等方式对该教学理论进行了反馈和评价。

2.1 教学理念

1)本课程基于“产出导向法(POA)”的理论规划教学组织及教学设计的大框架,通过“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文秋芳,2015)[9]三个环节促成有效输出,实现“做中学”“学中评”的效果。

2)本课程吸收借鉴了“任务型教学法”部分理念,在重视应用的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地位,学用一体,以评促学。该教学案例结合产出导向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3)本课程结合“移动学习”教学理念,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学习场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课程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2.2.1 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课程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学习为重要组成部分安排输入材料;听力教学为辅,口语教学为主,以任务驱动教学,着力于有效产出,以驱动-促成-评价为主线,结合“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部分理念设计输出任务,创建与学习和科研相关的真实学术交际场景及任务,设定有一定挑战度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成学生有效产出,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实际学术交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前进行驱动输出,任务中进行促成活动,任务后进行多元评价。基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累积的词汇和表达,在课堂上配以丰富真实材料的听力输入练习和知识点总结,兼顾对跨文化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达成具备基本学术听说能力的目标。

2.2.2 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手段为:基于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授课。课前——基于U 校园平台,配合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 平台,布置学生自主进行单元中较易部分听力材料的练习,积累和单元主题相关词汇和表达,并通过线上慕课学习具体的听力和口语技巧,进行一定量的输入准备。课中——课堂授课中使用基于数字和移动技术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进行高效教学,比如超星学习通的课堂在线互动功能,配合模拟的学术交际情景,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练,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后——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U 校园平台布置听力作业,利用学习通和QQ 平台分享相关线上学习资源及收集学生多媒体作业,使用手机APP 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移动学习进行巩固复习。

2.3 学习者分析

《通用学术英语听说》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属于中等阶段,已完成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能运用常用词汇及短语进行日常表达,满足基本社交功能;但存在思辨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欠佳,用英语进行有效输出的能力不高,用英语进行学术科研能力较低等问题。基于以上特点,本课程旨在通过提供高阶性和挑战性的英语学术活动来帮助学生从中等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变,同时辅助利用新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自主学习能力。

2.4 教学目标

2.4.1 知识目标

能够基本正确掌握和运用通用学术英语第一单元主题“社会群体”相关的书面英语词汇,语音,语法及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能够基本掌握与“社会群体”相关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语言表达。

2.4.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术英语听说语言技能及实际运用英语进行科研交流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听力与理解能力:能听懂关于“社会群体”主题相关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2)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并能在有所准备后参与“社会群体”相关的学术话题的谈论,发言以及演讲,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4.3 综合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关于单元主题“社会群体”相关文化学术素养及创新思辨能力,拓展人文科学知识,能够理性处理文化差异,运用英语解决实际学术问题,恰当的使用交际策略应对不同的学术交际情景。

3 教学过程(以学术英语听说课第一单元:Belong to a Group为例)

3.1 驱动

3.1.1 课前

学生于TED 平台自主观看“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能有多大”演讲,并且通过中国大学MOOC提前观看该单元相应听说技巧讲解的慕课。

3.1.2 课中

1)课前作业检查(5 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课前线上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考察。

2)主题引入(12 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与主题相关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相关的话题,并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一个简单有趣的讨论: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American family structure?

通过“学习通”将学生的答案随机实时投屏在大屏幕上,接下来老师请同学起来补充给出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与主题“家庭”相关的专业词汇。以此将“家庭”的话题提升至专业学科的高度,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审视该话题。

3.2 促成

1)听力能力提升(15 分钟):通过结合课本上的一个“The Lecture”部分学习视屏中作科研调查与汇报结果的方式,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听力填空的方式注意科研调查中汇报结果的一些关键词和表达,学会在讲座中根据指示词听到关键信息,并学会英语中表达自己观点和调查结果的技巧,作为输入材料的技能方面的补充信息,巩固学生慕课预习的学术听说技能。

2)课堂活动:(13 分钟):两个学生为一组,通过设置具体情景——一场关于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家庭”观念的学术报告,学生1 作为演讲者,准备5 分钟以内的学术演讲汇报,学生2 作为参会嘉宾,就学生1 的学术演讲内容进行提问。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单元的学术听说技能,演讲后请其他小组根据教师分发的单元听说评分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打分。

3.3 评价

学生就该单元教师补充的TED 演讲,课后进行精听,以小组为模式准备oral report,具体总结TED 演讲内容,并分析该TED 演讲如何体现了本单元的听说技巧,下节课进行展示汇报,并进行师生,生生互评。

本课程基于POA 理论中的“TSCA(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测评。从内容,语言,听说技巧运用,思维文化等方面,通过学习通进行即时生生互评。考核维度及评价标准如下:

表1 生生互评考核维度及评价标准

4 教学反馈与反思

通过课后对学生及同行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总结得到以下教学反馈与反思。

1)成效导向:本课程基于“产出导向法(POA)”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新理念进行教学组织及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成效导向性,突破性地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构建了一种更新的教学途径:“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三个环节促成有效输出,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在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教师发挥脚手架作用,辅以有效的材料的输入,以真实场景下的交际任务,驱动促成学生的有效产出,另外配合“混合型教学模式”,依靠先进的移动信息技术实现了线上线下环环紧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参与积极度,一步一步实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综合素质目标,达到了预期成效。

2)合理即时的评价方式:本单元基于 POA 理论中的“TSCA(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多维度的评价,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授课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通过线上的中国大学MOOC,U 校园进行单元练习,完成线上生生互评,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学术素养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几个维度进行评价,然后老师进行线上总结;线下通过超星学习通即时反馈实际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课堂模拟展示部分由师生综合评价打分,促成“评中学”,“学中评”机制。

3)此课程以金课标准为指导,从以下三方面寻找大学英语教学新突破:高阶性:通过设计具有时代性,学术性的较复杂任务,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帮助学生转变以适应高阶段学术英语学习。创新性:“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上使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课下合理利用U 校园平台,配合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 平台,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授课效率,实现课堂实时反馈;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挑战度:引入跨学科相关概念,拓宽学生思维界限,引领学生从新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任务的设置初步引领学生了解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5 结语

该案例是“成效导向型”的一次教学实践,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运用了“驱动-促成-评价”的新型课堂组织模式,吸收了部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在促成环节强调“学用一体”,两种理论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成效原则为导向,在实践中构建除了一种更新的教学途径;其次,移动学习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即时反馈性,借助现代移动技术,通过移动学习促成学生线上线下相应交际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合理,即时,高效,趣味性的“混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术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金课”标准为指导,秉承了“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三大原则,实现成效导向型的高标准教学设计。这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本土化”过程中一次成功的课堂实践,该实践表明成效导向型的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原则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能为未来外语教学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导向学术教学法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偏向”不是好导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