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经典歌曲,提升内心听觉

2020-02-04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杨红佳

亚太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衬词学唱旋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 杨红佳

一、课题缘起及背景分析

著名文学理论家陈子善曾表示:“阅读,并不限于文字及书本的阅读,观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交响乐,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同样可以提升认知,陶冶情操。”

一首首优秀的少儿歌曲,是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丰富心灵的精神食粮。同时,一首首经典流传的好歌,是一个时代精神艺术的结晶。小学音乐课堂主要的活动形式是歌曲学唱,通过经典少儿歌曲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对作品进行理解和感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但由于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繁重,在音乐课堂上歌曲学唱环节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地走过场,或鹦鹉学舌般模仿学唱,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歌之何物”“咏之何意”,影响了优秀经典歌曲的准确演绎,更不要说引起情感共鸣了。

鉴于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曲学习现状,本课题适时提出:借助经典歌曲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实践研究,以期通过对歌曲文本及音响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提升学生作品欣赏和歌曲学唱效率,让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音响完美结合,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二、概念定义及研究定位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阅读音乐作品,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被旋律簇拥着扶摇而上,那种阅读快感,用心灵的飞翔来比喻是最贴切的。”

音乐是情感表达、情感寄托的艺术,而歌唱是最自然、最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是歌者表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音乐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在音乐作品与歌者之间搭起一座联通的桥梁,使无声的作品达到最理想状态的有声演绎。

歌曲阅读:指专门针对声乐作品进行的文本分析和对音响的音乐感知,用音乐的语言解释作品形象特征及结构形式,了解创作风格及体裁特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主要内容定位于人音版教材中的经典少儿歌曲。

内心听觉:是指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对歌唱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和音乐形象进行内在想象,获得与声音刺激相匹配的内在听觉能力。

三、研究内容及具体措施

著名音乐家王福增说过:“要想得到优美的音色,首先要在内心建立声音的概念,要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声音的形象。用内心听觉指挥和控制身体机能,寻找最美的音乐,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

(一)指向文本的歌曲阅读

1.读歌名,树立音乐形象

每一首歌曲的名称,通常是音乐形象的高度概括或核心部分的呈现,它具有明显的个性与情感特征。它概括了歌曲的基本音乐思想,也是作品抒发情感、塑造形象的基础,歌名一般是音乐主题的文本体现。例如,人音版教材中有《小红帽》《噢!苏珊娜》《粉刷匠》《理发师》等歌曲,是用来歌唱不同人物形象的,学唱过程中会有很强的角色代入感;《可爱的小象》《小麻雀》《咯咯哒》等是歌唱小动物的歌曲,动物头饰一戴,学生即刻唱什么像什么;读到《美丽的黄昏》《甜甜的秘密》《山谷静悄悄》等歌名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引读,学生仿佛已进入歌曲意境,期待与歌共鸣了。

在情感朗读歌词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听歌曲自拟歌名,在比较分析中领略歌名的点睛之妙,音乐形象呼之欲出。

2.读词曲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为歌曲的本源,直接影响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情景等内容。演唱如果要达到声美、情美,解读创作背景是少不了的。必须了解词曲作者背景,才有可能很好把握音乐类型和主人公形象,演唱才会更富真情实感。

任何作品都源于特定历史时代,所以有着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历史影子,如二年级学生学唱的《卖报歌》。这首歌源于1933 年,是聂耳根据当时的现实生活创作的歌曲。还有词作者安娥用第一人称描绘了报童在狂风暴雨中仍然走街串巷叫卖报纸,表现了不怕吃苦、积极乐观的形象。学生了解了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再演唱这首歌时,就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内心听觉把自己代入歌曲意境中的角色去行动、去思考和表达,生动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报童的艰苦生活。

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和书籍,收集歌曲词曲作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代表作品的赏析,了解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穿越时空隧道再现歌曲原型。

(二)指向简谱的歌曲感知

1.读歌曲态势,加强音乐形象

黑格尔说:“艺术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就音乐而言,它诉诸感官的就是“声音形象”。歌曲创作就是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来打动和启发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自由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内心创造和体现富有个性的音乐形象。

音乐教师王强长期从事儿童歌曲创作,他在为歌词谱曲时常常根据歌词中的各种外露态势,如声态、动态、状态、景态模拟等来刻画音乐形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够快速把握音乐的基本形象。这种“态势模拟法”的运用特别符合儿童学歌心理,歌曲情绪表达也能准确而生动。例如,歌曲《小号手》借用声态模拟法,从嘹亮的号角声模拟演唱中感知小号手神气威武的音乐形象,学生表演起来角色感特强。

又如,歌曲《我心爱的小马车》中模拟马蹄声的乐句。

学生一唱就能感受到小马车上下颠簸的动态形象,律动感十足。再如,曲调起伏、旋律优美的儿歌《弯弯的月儿》,很有弯弯月儿挂夜空的状态意境;经典的少儿合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词曲结合完美,令演唱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采用的是景态模拟法;《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首尾呼应式的口号演唱是用了情态模拟法,学生很容易被感染并带动激昂的情绪。

歌曲学唱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领悟,去寻找歌中最经典的乐句来统领全曲,顺应态势模拟表现音乐形象。

2.读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丰富音乐表现

一首完整的歌曲,如果想充分体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除了主体旋律外,还需要前奏引导、间奏过渡、尾声呼应。前奏、间奏、尾声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在歌曲主题的呈现、音乐形象的塑造、歌曲的情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前奏,也称引子,功能犹如文章的前言。学生在演唱之前听着前奏酝酿情绪,进入音乐角色。前奏也能唤起听众注意力,使之产生交流和共鸣。所以前奏应该在歌曲的调性、调式等方面与歌唱部分关联。例如,经典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采用了核心动机连续模进的方法来编写歌曲前奏,使主题尤为深刻。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旋律起伏律动身体,犹如手握双桨逐波前行。

笔者曾尝试将这一段前奏省略或取而代之,学生一致认为这是无可替代也决不能少的,否则根本没法“荡”起来。

间奏,也称过门,起到承上启下、连接歌唱的作用。间奏根据歌唱表演需要,有被安排在乐段间的,也有在乐句间的。这个“小插曲”对情绪变化、速度转换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同时也给演唱者以适当休息,是调整呼吸的好时机。例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间奏设计,学生聆听后的感受是:犹如凉风习习,湖面泛起层层波浪的画面感,学生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荡起双桨。

尾声的添加,增添了歌曲的完整性和结束感,也加深了音乐形象。例如,少儿歌曲《一只鸟仔》通过尾奏的补充,使歌曲活泼灵动的鸟仔形象更加丰满。

再如,歌曲《D o R e M i》也在结尾时补充了四小节,让音乐更具有延展性,上行的音阶又一次点出了主题,留给学生一定的听觉延续感。

(三)指向情感的歌曲体验

1.读歌曲体裁,感受音乐风格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先聆听范唱。例如,《共产儿童团歌》听后了解歌曲的体裁——进行曲,同时也感受到歌曲的风格,行进感强、鲜明的节奏、规整的旋律等。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是同类体裁。抒情体裁有歌曲《大海》《小蜻蜓》《雨花石》等,这类体裁的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有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讲述故事一般属叙事歌曲,如《小红帽》《小乌鸦爱妈妈》等。还有歌舞体裁,旋律轻快,适合歌舞,如《小步舞曲》《跳吧,跳吧》等。情绪热烈、伴有劳动节奏的属劳动歌曲《洗手绢》《大家来劳动》等。还有速度缓慢、音乐恬静而安详的摇篮曲体裁的歌曲等。学生在学唱前就能明确加以辨别,内心产生与之匹配的歌唱预示(参见下表),演唱时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

演唱是传达情感的艺术。歌者必须准确把握作品中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体裁的分析,确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特征和基本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表现手法加以传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演绎歌曲,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2.读歌曲结构,体会高潮处理

歌曲结构对刻画歌曲形象、强化音乐主题、充实歌曲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唱旋律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结构单位从小到大的变化(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也能了解组成乐段的结构形式(单句体、双句体、三句体和“起、承、转、合”四句体),逐步在心中构建歌曲的框架,有助于歌曲的完整演绎。

结构布局以内容为基础,精心设计,层次分明,凸显高潮。还能使旋律好听耐唱,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歌曲《铃儿响叮当》篇幅不长,却是完整的单曲三部曲,具有再现性,首尾呼应,好似“叮叮当”的雪橇铃声一直响在耳边。通过歌曲旋律的模唱,借助旋律线的描绘,抽象的音乐将会变得更直观,学生能直观地感受音乐之美。歌曲教学中使用画结构图的方式,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从内心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在模唱歌曲旋律时引导学生寻找相同乐句,分辨段落结构,感受高潮所在。一般在歌曲后半部分接近末尾,就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歌曲达到情绪的最高点,结合歌词巧妙安排歌曲的高潮。例如,三年级下册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第一乐段,节奏稳定,曲调流畅优美,具有叙事性。第二乐段以“啊——”的衬词演唱开始,旋律级进上行,起伏很大,情绪渐入高潮。又如,篇幅较长的歌曲《红星歌》的高潮部分,安排在曲调的高音区的“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这一句上。前面几个乐句做了螺旋递升的铺垫手法,是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有些歌曲是采用重复歌词的方法形成高潮,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最后的尾声歌词:“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重复了两次,第一次重复时旋律作上行模进,节奏紧凑;第二次重复时旋律进入高音区,节奏拉宽,歌曲达到最高潮,让积淀在内心的情感有了很好的抒发和宣泄。

(四)指向内心听觉的歌唱能力

1.读歌曲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形象特征

歌曲主题是歌唱表现的灵魂,多出现在歌曲的首句或结尾,旋律性强,出现频次较高,文本视觉上位置显目,音响听觉上特征鲜明,易于学生学唱。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四课“春天的歌”单元中的一首歌曲《嘀哩嘀哩》(原名《春天在哪里》)的第一乐句,直接唱出了歌曲主题。

通过歌曲主题的聆听和学唱,眼前犹如浮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小黄鹂鸟“嘀哩嘀哩”的歌声中寻找春天的生动场景。学生内心产生的音乐感觉是一种跑跳的音乐节奏和轻快活泼的旋律特征,在歌曲学唱时自然声音清脆明亮而富有弹性,特别是模拟黄鹂鸟的鸣唱更是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学生都熟悉,一开始就点明了主题。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歌声铿锵有力,表情庄重严肃。“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生步伐坚强有力,感受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正踏步走来,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最后一句与开头呼应,在反复歌唱这句号召声中,很好地体现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2.读歌曲衬词、衬句,烘托音乐气氛

歌曲中的衬词虽然只是语气词或不包含确定意义的虚词,但却具有特定表现的作用,也是歌曲中不可分割和替代的一部分,兼具表情和结构两方面功能。衬词还可发展成为衬句,对表达思想情感、抒发音乐思想非常重要,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我国传统的民间歌曲及来自不同民族的少儿歌曲,都有自己风格别致的衬词语言,一听就能分辨不同的地域风情,如藏族儿童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其中“啊索啊索马里啦”就是藏族特有的衬词,一唱就能联想到藏族同胞甩开长袖跳起踢踏舞的欢乐情景。

再如,听到以下衬词,立马能感受到彝族青年男女围着篝火纵情起舞的场面。

在一些表现劳动的歌曲中,常用衬词来助力,表现短促的节奏和较强的力度,如《洗手绢》中那句。

边唱边模仿洗手绢动作律动,自然贴切又富有生活气息。

还有一些歌曲中常会唱到各种小动物,衬词中就会引用一些小动物的叫声,学生演唱起来童趣十足,非常可爱。这些衬词的合理使用,既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又凸显了歌曲的鲜明形象。例如,少儿歌曲《小鸟小鸟》的衬词乐段,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形象表现了羽翼渐丰的小鸟展翅飞翔在广阔蓝天的生动情景。

学生在阅读歌曲这一乐段时,内心听觉的直觉反应是鸟儿结伴而行、自由飞翔的场景,可以边唱边模仿展翅飞翔的动作,真正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特征和自由舒展的歌曲风格。

四、研究成效及分析

通过对经典少儿歌曲的阅读分析,学生的音乐感知逐渐敏锐,内心听觉更为准确,作品表现更为丰富。笔者任教的两个四年级平行班,在401 班有意识对歌曲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交流,经过近一学年的实践尝试,学生在课堂上明显表现思维更为活跃,参与率更高。

?

401 班的学生明显对音乐课的期待感更强,课外兴趣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在参加学校合唱队选拔时,比对照班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员。个别学生在歌唱音准、歌曲演绎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作为团队的主力军参加市区级音乐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五、研究反思及后续改进

本文通过借助歌曲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实践研究,明确了歌曲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歌曲的感知水平、理解水平和欣赏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更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情感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证明,良好的内心听觉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培养。

1.加强读谱训练,准确音乐感知。歌曲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对乐谱及音乐符号的感知与识别。读谱的准确性会影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风格的体验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高、节奏、和声等概念,才能在内心产生与音乐主题相匹配的准确意象。

2.深度理解歌曲,激发内心共鸣。简单唱音符,唱词句,每个学生都没问题,但把作品的内涵都唱出来,就涉及歌曲的理解。我们在较多歌曲中会碰到衬词“啊”,简单发声都可以,但要唱出“啊”的不同情绪(赞美、痛苦等),并能表达作品的意思,这需要很好地理解歌曲、理解作品。这里所说的理解应包括理解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的结构、感受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等。只有这样才会表达到位,或许你的内心听觉能与作者产生“共振”。

3.启发内心想象,提升鉴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是指欣赏与评价作品的能力。要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我们要启发学生内心想象,培养学生能实事求是理性地讲明喜欢一首歌曲的原因,逐渐使学生具备欣赏与评价歌曲作品的能力。

4.掌握阅读技巧,具备活用能力。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朗读,是一种把视觉形式的书面文字转变成有声听觉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歌曲阅读中实现灵动迁移,体现在歌词朗诵、识读乐谱、对歌曲情感演绎等技能的转换,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要素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活学活用在歌曲作品的内心听觉处理中,最终实现无声文字与有声音响的完美结合。

内心听觉是联通音乐与心理的钥匙,也是体会音乐内涵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经典歌曲作品的深度阅读和领悟,不断刺激和培养内心听觉,有利于促进音乐感悟理解和创造表现等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衬词学唱旋律
春天的旋律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二十八,把面发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新闻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