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记事》课堂实录
2020-02-03郑文富
郑文富
师:这次,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学会记事”,我们所写的题目是《那一次,我真 》,在教材的第33页。
一、引出教学目标——把感情写真切
1.理解题目中三个提示的作用
师:题目中,第1个提示先让我们补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词语。想一想,为什么要先补一个这样的词语?
生:我初步认为,记事肯定是你对这件事有所感情,必须要先写对这件事有何感情。
师:补这样一个词语,就是让你围绕着这种感情去写。
生:对。
师:你补的是什么?
生:后悔。
师:后面的两个提示,就教咱们怎么写。
第2个提示教咱们,文章中写出来的“后悔”得是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种要求落实在哪个字上呢?
生:“真”。
师:第3个提示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得是通过最重要的事件或者是情节传达出来的。
生:(表示理解。)
师:老师帮大家理一理思路:本次练习的重点,一要情感强烈,一要重点突出,二者交集的部分,就是我们要写入作文的。写法是通过描述“那一次”事件中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部分,来传达题目中所说到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2.学生谈写作感受、困惑,引出教学问题
师:写完了一稿,你们有何感受,有何困惑?
生:我的困难是每一次我写的事例不能太强烈地突出我的情感。我想问,要具体写什么事例才能更强烈地突出我的情感?
生:我经常写着写着就会把情感写成另外一部分,比如我写的是后悔,写着写着就会写后悔了之后我很开心。
生:这种文章不是要一波三折的吗?我想问,怎样才能把情感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呢?
师:我也谈谈感受。刚刚几个问题都提得特别好,是大家心中想解决的问题。
我看完了这50篇作文之后,有一个整体评价。这50篇作文,事件都是完整的;我反复地推敲,也相信大家所写的事都是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令你们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波动的,有的在你们这个年龄确实是刻骨铭心的,比方说自己喜欢的小宠物死掉了、当街被父亲揍了一顿;写作中,也确实出现了同学们说的这些情况,事件不突出,波澜不太够,或者是写着写着写“走”了。
3.根据学生需要提出本课教学内容与目标
老师对这些作文也进行了研究,我觉得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标题中的“后悔”“开心”“失落”“伤心”“难过”等,有没有在你写作的过程中,主导、控制你的思想?它要是控制了你,你就能写真切,它控制不了你,你就写不真切。
所以老师今天给大家出这么一个主意——通过理清对事件中情感的认识,来把我们的情感写真切。
二、练习:把感情写真切
1.理清“一线贯穿型”材料的情感线索并选材、写作
师:有一种材料是情感“一线贯穿型”的,从头到尾情感已经非常清楚了。这种题材,我们如何把它的情感写真切?
(1)研究第一篇作文,理解什么是情感“一线贯穿型”材料。
我们来看第一篇作文。(屏幕上)左边同学的作文写的是《那一次,我真后悔》。请大家找一找它的感情线索。
生:(看学案。)
师:这篇作文,开头从后悔写起,开篇就让读者知道写的是后悔;然后先写我不在意妈妈的建议,为后面写后悔做一个简单的铺垫;接着写我开始后悔;然后写我越来越后悔;接着写我边跑边想要是我拿伞不就没事了吗,后悔到了自责的程度;最后淋成了落汤鸡,后悔到了极点;结尾扣开头,写后悔结束——那一次我真的很后悔,以后我每天都带伞。去了开头、结尾,来看中间,材料中后悔的情感一线贯穿,而且情感越写越深。
——如果是这样的话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她写着写着“后悔”就写到“开心”上去了,其实也没错,后悔了之后改正了错误当然开心了,但是“开心”要写得非常少,略微点一句就够了,其他主要的得写我怎么后悔的。(分析第一种类型的范文,顺例解决了前面一位同学的疑问。)
(2)研究第二篇作文,学习“一线贯穿型”材料如何把情感写真切。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篇,宇婷同学的作文。这篇作文怎么理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试试。
第一步,得先把这件事(中的情感线索)理清楚——我和宇婷对个话,大家帮帮腔。
师生第一次对话——
师:你说你实在的心里话就行。你早晨走进客厅,看到这个面这么香,想吃面——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对妈妈产生一点感情?
生:有。
师:接着,你看到自己碗里有两个蛋,妈妈碗里没有,你是怎么想的?
生:很疑惑。
师:这时候,也没有想到妈妈多给了自己一个蛋,是吧?
生:嗯。
师:当你给了妈妈一个蛋,自己身体坐直,嘴角向上翘起的时候,这时你是什么感受呢?
生:想知道妈妈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会怎样,感觉特别期待。
师:特别期待,就像《金色花》里面的那个小宝宝化成了花,特别想知道妈妈是什么感受。
生:嗯。
師:最后,妈妈没吃……
生:我特别感动。
师:感动到了什么程度?
生:眼泪要流下来了。
师:同学们请看,如果是个外人,比如说是我,来写这篇作文。第一步,我要让读者知道我非常感动,在哪些点上我要写出我的感动?(屏幕展示)一开篇点出感动;接着写我看到面之后我觉得面真香,妈妈真好,每天早晨都起来给我做面,这个就是感动;接着呢,我看到妈妈碗里没有蛋,我就心里想,妈妈你真费心了,你自己不吃,你还能想到给我做两个,好妈妈;我给妈妈碗里放了一个蛋,心里想,妈妈我一定要看到你吃下去是什么样,心里有小小的得意;最后妈妈没吃,我掉下了眼泪。
师生第二次对话——
师:宇婷,郑老师这样修改,你满意吗?说真话。
生:(思考)我觉得这样很好,将我感动的那种情感更突出了。
师:但是,我这样修改,文章好假啊。
生:(无语。)
师:同学们,这个“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情感强烈,第二层是情感得是真实的。我这样改,对我来说是真实的……
生:你比较容易动情。
师:对。但对于宇婷来说,感情就不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咱们看看她的原文,能不能稍稍调整一下,就把她的感情写得又强烈又真实呢?
宇婷:(思考中)
师生第三次对话——
师:宇婷,还得咱俩第三次对话。
第一处——“妈妈从厨房端来两碗面条,眨眼间面条的清香弥漫了整个饭厅,我的视线随着它移动,眼睛发了饿狼般的光。”这时候一定让你点一下(这种情感),你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想表达我妈做的那个面条特别好吃。
师:直接把那句话说出来有没有可能?“眼睛发了饿狼般的光……”
生:早晨起来特别饿,而妈妈会起那么早,会帮我做面条。
师:第二处——“我眼睛不禁瞄向妈妈的碗,平时没怎么注意,今天一瞧便出了问题,那面也像游龙,只是碗边只有一青,一黄一白不見踪影,我不禁疑惑……”所以才有下一个情节,对吧?
学生:嗯。
师:“心中不禁想到妈妈看到鸡蛋的样子,嘴角微微翘起……”实际上用不用改?
宇婷:(笑了。)我觉得这是为后文形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意思是不用修改。原文语句与老师强硬修改的语句相比,感情更自然。)
师:那之后——妈妈不要那个蛋,“我呆住了……泪珠滑过脸颊,滴落在碗里,溅起涟漪……”这里的情感不太对劲了,应该是我……我心头一热,这里的词语需要调整一下。
生:感觉到不可思议。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为她回馈一点也是应该的。
师:接下来你有没有什么行动呢?例如你是怎么吃蛋的呢?大口大口地吃着,小口小口地吃着,一口一口地吃着,是不是写写行动能让情感更鲜明?
生:(点头。)
师:其实你仔细想,不管你是大口大口地吃,小口小口地吃,一口一口地吃,都表明你对这个蛋很重视。
生:是。
师: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一步,这条线索理清了;第二步,怎么写真切,要凭你这颗心,别人教不了你。
师小结:这两篇作文代表着一种类型——材料中已经完整地贯穿了一种情感,我们写的时候,只要在每一个情节上,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点清楚就行了。可以像《那一次,我真后悔》这样,一处处点得很鲜明;也可以像宇婷这样,通过写心理、行为把感情传达清楚。
——宇婷,这回你充满了自信吗?
2.理清“情感集中于一个情节型”材料的感情线索并选材、写作
师:还有第二种作文,整篇作文写得也很感人,但是感动的地方集中在一个或两个情节上。
请大家看这篇作文,把整个材料中最能表现“快乐”的,或者令人感到最“快乐”的部分截取出来,作为写作的内容。
生:(看文章。)
师:咱们顺着标题来想——那一次,我真快乐。整篇写的都是快乐,哪一段是“真”——情感强烈、集中的段落?
生:我认为应该是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一段。
生:我认为是第3自然段。
师:我们两个问题分着解决,行吗?
生:好。
师:我们先解决“发现问题、赢了”这段。(看向选第3段的学生)你也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行吗?
生:行。
师:第一步:我们先把这一部分切出来。
生:(看着屏幕,共同完成了。)
师:截取出来之后,怎样让情感更真切?
生:我认为,应该加多一点心理描写。
师:非常好,一会儿这个任务就交给你。
师:(出示PPT)截取出来这一段后,可以根据人的行为,把它分成四个具体的部分(PPT显示1、2、3、4,师明确)。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加点心理描写。除了加点心理描写,还能干点啥?
生:我觉得还要加一些自己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自己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也包括他人的。
生:是。
师:咱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组合作,每个人写这么一段。(对选第3段的学生)你们小组就完成第3段。
(学生修改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展示。)
师:连原文一起念出来,看看有没有变化。
小组1展示:
生1:我观察了一下我们这队,发现了问题,我为我自己的发现感到很激动,因为我解决了我们这支队伍的状况,挽救了局势。
生2:我的心情渐渐平复了,很快回到比赛当中,并开始对场面有一些掌握,有一些愉悦,同学们的团结一致和重视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生3:班长的口号,就像是一个开关,激励了我们更加发力,同学们对胜利的向往……
生4:我们一起有节奏地用力,不出一分钟,我们就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大家都欢呼雀跃,我们不仅收获了成功,还获取了快乐。
师:我来点评一下。在他们写的过程中,其实有两点还没有理解:第一点,这四处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值不值得写?
生:值得写。
师:它已经比较突出,比较能够表现作者和同学们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它更真切?一个就是抓心理,一个就是写人物的神态和行为。
在他们念的过程中,他们组也在思考,大家有没有在思考?这个思考需要一个过程,大家不着急,刚刚那个小组也不要急。
小组2展示:
生1:我观察了一下我们这个队,立马发现了问题,人与人之间太拥挤,导致不少同学只能直直地站着,没法发挥全力。我内心变得异常激动,从刚开始的干着急,内心不是滋味,到现在发现问题,感觉胜利在望,内心逐渐喜悦起来。
生2:发现了问题,我立刻大声喊着:“后面的同学拉开距离,一边退一边拉!”随着不少同学能够发挥全力,局面稳住了。我心中暗自高兴,表面上却非常镇定,一边高兴一边指示同学们再加把力,把全力发挥出来。
生3:班长也受到了启发:“同学们,喊口号,一起发力。”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用力地拉扯绳子。“一二,一二……”就这样,不出一分钟,红布就拉到了我们的地盘。
生4:“众人齐心,其利断金。”大家一起有节奏地用力,不出一分钟,我们就吹响了胜利的口角。我们为自己队的胜利欢呼,为自己队的胜利感到快乐。
(第5人准备发言——)
师:前四句都修改完了,没得改了,看看第五个人怎么办。
生5 :红布一下往我们这边移,一下又向对方那边靠,布条像迷了路一样,不知该往何处去。太阳不知何时变得更加炽热了,阳光洒在操场上,整个操场如同一个金黄的舞台。
師:加了一个背景渲染。太棒了。
生5:场面十分激烈。
师:用环境烘托一下。
(掌声。)
师:这个小组显然就是他们自己的方式体验到了这个快乐。大家注意到,他们每个人写的快乐是不同的,高个子的女孩淡定一点,那个男孩就深沉一点。
师小结:如果只有一个情节(能集中地表现情感),我就把这个情节放开(用手势比扩展)。
选第3段的小组展示:
师:(请选第3段的小组展示):他不感兴趣第5段,感兴趣第3段,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吗?由他们自己决定。
生1:我修改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1句。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修改:打量了一下对方的局势,我发现我们这边每个人按照个人的力量是完全可以成功的。我很兴奋,我也认为我们一定可以胜利,虽然说最后也是胜利了,但是在当时,我们却忽略了一点,站位的问题。
生2:“‘嘟……哨声响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双方互相不让,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只见我方力气最大的压着,第四位同学正拼命地把绳子拉向自己这边,他身子向后压了,几乎要坐到了地板上,脸庞因为使劲而涨得通红。”——我是这样修改的,我给它加了几句心理描写:我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加油啊,你们一定可以。”为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吧。
生3:红布一下往我们这边移,一下往那边靠,场面十分激烈——我们的心里都十分紧张,都希望获胜——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同学都为我们加油,加油声此起彼伏……(学生非常紧张)
师:这次紧张了,下次就不紧张了。表现很棒啊。
生4:我修改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2句。“预备——”我们被这响亮的声音惊住了。一两秒左右,顿时一片打气声,所有队员都抓上了绳子。
师:大家鼓掌表示感谢。我认为他们修改得还是很成功的。这是第一次锻炼,下一次上课发言的时候就不紧张了。他们感兴趣这一段,就用这种方法把它扩展开,是不是就行了?
师小结:同学们在扩写的过程中,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那个小组还开发出了环境渲染法,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这都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老师再为大家总结一下:如果情感集中于某一个情节,需要我把这一个情节写好的时候,我就把这一个情节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细节,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它扩展开。
三、评价:把感情写真切
师:但是,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例如刚刚那个同学说了,我要写得一波三折,该怎么办。我还真找到这样几篇作文,我举其中一篇作为代表。我们看嘉俊同学的作文——这种(材料中情感)一波三折的作文,该如何修改?
1.尝试用第一种方法修改,但是要强化“后悔”这条情感线索
师:整个材料都作为本文的写作材料,行不行?
生:(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同学点头。)
师:嘉俊你自己说吧。你凭着你的真心说,不要被老师给拐走了。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可以的,因为如果我像前面两篇那样一针见血,一开始就交代文章的中心,可能会让读者没有了阅读的激情和感觉。
师:这样写符合情感要真实的原则,但是如果这样写,可能会给人一点误会——前面的内容没什么用。
你能不能自己调整一下——你的文章第3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当时是如获至宝般,相当兴奋,在小麻雀旁边待了一下午,可是我却从未注意到它眼神中的悲伤与无奈。”
生:(不太理解。)
师:《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写母亲一说涉及他腿的事,他就捶打着两条腿喊“我可活什么劲”,母亲就过来抓着他的手说“咱娘俩好好活,好好活”。接着作者写道:“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嘉俊这篇作文也非常感人,他也用到了这种办法。在后面的情节中,如果能再这样点上一次、两次我没有注意到小麻雀的感受,是不是就和《秋天的怀念》写法一样了?嘉俊说这个写法可以,老师也觉得不用都把材料中的情感改得很单纯。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他想写得一波三折,那位同学请举一下手。
(举手的正是翁嘉俊同学。)
2.尝试使用第二种方法修改,但是要采用倒叙的方法把前面的情节穿插进来
师:就是你啊?你的愿望得到满足了吗——还能不能再提高?
生:我想穿插更多倒叙。
师:你现在又有了新的修改方法吗?请你再谈谈你的第二种方案。
生:在第4、第3自然段,都增添一点倒叙的片断。
師:用倒叙。倒叙什么呢?
生:小麻雀的身体就不再那么的温暖了,还有它的眼神也从原来的疑惑变成了无奈、悲伤。
师:这两个地方你要倒叙。倒叙什么呢?
生:倒叙一开始小麻雀的生机勃勃、活蹦乱跳的那一种情况,还有我和它玩得怎么高兴。
师:他其实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把材料截取出来,重点写后面小麻雀慢慢凉了,我感觉到他眼睛闭上了,我就回想它当时怎么兴奋;嘴凉了,我就写我和它玩,当时怎么高兴;然后我把它埋了,就写我后悔昨天为什么不把它放走——埋掉了,流下痛苦的泪。
师:有没有第三种修改方法?第一种方法——嘉俊说整体上不修改,老师提醒可以学学《秋天的怀念》;第二种方法——嘉俊说采用倒叙的方法,把前面的内容给穿插回去。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
生:也可以像刚才那种——一线贯穿。开始就写它死了的场景,然后感觉它那不再温暖的身体,自责当时为什么没有把它放走,一步一步写自己越来越悲伤,越来越自责。(这位同学选择的重点内容是埋小麻雀这个情节,方法实际上与翁嘉俊同学相同。)
3.尝试第三种方法,强化对小麻雀的描写
师:还有几个同学的作文没法处理,需要推倒重来,但是如果仍想保留原材料,怎么办?
大家看这个材料:开篇引入之后,就从这里写,“它也不飞走,与我平常见到的完全不同,我非常激动,立刻捧起小麻雀”,这时候,可以写小麻雀的表现——小麻雀在挣扎,不愿意给我抓,我没有注意它;我下午跟它玩,小麻雀想飞啊,我没有注意它,不让它走;外婆让它走,我不让它走;最后晚上它想飞,我拿绳把它的腿给拴上了,我还不让它走;最后它死了,我后悔了。后悔什么啊?后悔我一直不让它走。抓住自己和它的行为冲突,可不可以啊?
生:(表示懂了。)
师:老师举这些(修改方法的)例子,意思是说,修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整体上来说,就是要把握住情感的脉络,抓住最突出的部分,把它给写真切,像你自己补的那个标题那样。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就是修改这篇作文,然后参照着老师给的这个表格(见文末)进行互评。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咱们学的是理清线索,有效选材,目标是情感强烈,重点突出。
感谢同学们。下课。
(补充说明:课初的三个问题是同学自己提出来的,未经老师提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