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语文名师同课异构 数十万人共学妙笔记事
2020-02-03田爱群
田爱群
为搭建粤桂两地结对帮扶平台,共享名师优质资源,共同促进两地中小学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2019年9月26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的“粤桂‘同一堂课暨‘互联网+优课网络教研活动”在广西柳州市德润中学举行。广西教育研究院院长旷乾、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苏敏出席活动,活动启动式由广西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艳兰主持。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广西教育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柳州市教育局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蒋万文、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及两省相关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
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同课异构”环节,观摩广州、柳州老师的同课异构《学会记事》;然后,是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为主题的专家圆桌论坛。
一、隆重的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苏敏致欢迎辞,苏副局长的讲话热情洋溢,不仅展现了柳州市的热情好客,也展现了柳州市在开展信息化同步课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接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发表了讲话。李副院长表示,本次活动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均衡”为主题,让粤桂教师通过网络展播、直播和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交流教学教研经验,高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类多方合作、多元立体、深度交流的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两省区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两地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和共同成长,也将进一步密切两地教师的感情,深化教育合作交流。
随后,广西教育研究院院长旷乾发表讲话。旷院长介绍,广东和广西两省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育协作机制,通过开展人才领域协作、学校结对帮扶、职业教育协作、市县对口帮扶等合作,已形成了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扶贫协作区域格局。旷院长表示,本次活动有三大目的:一是突破空间限制,高效实现切磋交流;二是共享优质资源,分享先进经验;三是携手共进,深化两广数字合作。
二、极富探索的同课异构
隆重的启动式后,来自广西柳州市德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韦惜玲和广东广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文富为现场及线上观众展示了两节富于探索精神的研讨课。
现场第一课,由柳州市德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韦惜玲执教。韦惜玲老师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记事平淡、缺乏聚焦的问题,开发了“明确意图——选择素材——叙事具体”的整体构思策略,设置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写作。
韦老师的课精彩精致,丝丝入扣。韦老师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课前推送微课,让学生思考写作意图是什么,确定作文思维的起点,课中借助课文范例等思维支架设计教学,把无形的思维过程化作有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现场第二课,由广东广州中学的郑文富老师执教。郑老师基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记事中情感不真切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读典型习作,尝试修改习作,重点学习在记事中如何突显情感线索、聚焦重点情节。
郑老师的课闲庭信步,返璞归真。他尊重学生,顺势而为,将前期布置给学生的“我真 ”的半命题作文进行了分类,从中挑选出“一线贯穿型”和“情感集中于情节型”两种类型的三篇学生习作进行讲解。课堂上,郑老师基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记事中情感不真切问题,让学生提出問题,通过同题作文比较、片段作文修改、小组共同修改等方式,带着有情之心寻找学生生活中感情的触动点、感悟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郑老师循循善诱,课堂上展示的作品都是学生习作,有效引导学生热爱作文,热爱生活。
现场的专家、教研员及网络点评专家对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异彩纷呈的专家论坛
现场同课异构结束后,特邀嘉宾进行“专家论坛”,由两节课引发开去,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参与现场专家论坛的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黄淑琴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冯善亮高级教师、广西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潘建敏高级教师、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语文教研员刘东明高级教师等。
广西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潘建敏老师高度肯定两位老师的课,并围绕研讨主题“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潘老师特别强调基于学生初始的写作状态的把握,依据教材,要求选好点,紧扣单元写作要求,着重解决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并说找准问题是在动态中,而不是在预设中。
专家论坛
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语文教研员刘东明老师从“自带体系”“读写结合”“修改提升”“一课一得”这四个方面给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黄淑琴教授也对作文教学发表了真知灼见,对两位执教老师敢于挑战作文教学的求真务实的态度予以充分的肯定。她充分肯定了韦惜玲老师借助课前推送微课、课中借助课文范例等思维支架设计教学,把无形的思维过程化作有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赞扬了郑文富老师的教学机智,即老师对学生回答时生成的问题,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解决。
对教学内容有了想法、假设之后,该如何实施?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指出了两位老师在这个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处:韦老师创设情境,出示典型片段,借用微课学习的三个招,引导学生思考,突出重点——如何描写;郑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归纳出四种类型,课上集中解决学生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方法具体,操作性也很强。
专家们的发言提纲挈领,直击要害,切中肯綮,要言不繁,老师们听了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活动最后,德润中学岑思校长发言。他对本次活动能在德润中学举办表示感谢,衷心期盼教育界精英同仁能再次齐聚德润讲堂,共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他提出“三无——三有”的观点,即从“无心”到“有心”,从“无用”到“有用”,从“无助”到“有助”,教师应怀揣一颗对孩子的爱心,一种以生为本的用心,扎根一线,用信息化为课堂赋能,让教育“润物细无声”。
本次活动以课促研,启智润思,既有专家教授在理论层面的指导,也有名师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操作指导。“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似乎已经为我们勾勒了作文课应该有的美好的样子:活的内容,活的过程,活的教,活的学,活的课堂,师生共同进步,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专家们对作文教学的真知灼见,必将召唤我们向作文教学海洋的更深处漫溯!
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共90.84万人次通过多媒体投影、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通过浏览器、微信、QQ等方式,收看活动直播。其中全国各地以镇街或学校为单位集中观看或者个人通过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观摩直播的点播量约8.8万人次;通过中国教研网收看的社会公众有1.89万人次;通过网易新闻广东端收看33.46万人次;通过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收看23.79万人次;通过腾讯新闻直播端收看21.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