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润竹提梁”的艺术特征与“竹味”

2020-02-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泥料苏东坡紫砂壶

陈 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挺拔刚劲的松、清雅脱俗的竹与娇艳勇敢的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了中国人的道德追求与精神追求。在文化艺术创作中,岁寒三友或是共同出现,或是一枝独秀,总能为作品带来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韵味,提供精神文化的向度。紫砂壶在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以价值珍贵、文化味足著称,岁寒三友自然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润竹提梁”这件紫砂壶就以竹为主题,“润”字更强调了竹与紫砂壶温文尔雅的一面,标志着这是一件以内敛脱俗为主要气质的作品,竹的生物特性又为作品带来自然性,富于生态美。小巧的作品中包含自然、文化、艺术乃至新时代思想等多个层面,使作品“竹味”深厚悠长。

紫砂壶艺术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在陶瓷艺术品制作方面的积累,离不开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更离不开紫砂泥的发现和开采。紫砂泥是非常珍稀的泥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些泥料已经绝产,因此每一件紫砂壶作品都是具有历史研究意义的。“润竹提梁”运用的是历来为制壶名家所喜爱的“底槽清”,泥质特纯,细腻明亮又稳重,棕红的颜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韵味,将古朴秀丽的美发挥到极致。此壶中的底槽清泥料也揭示了“润”的特点,在壶身、提梁与壶嘴上有十分透亮的光泽,更显健康朝气,有水光潋滟之美,恰似雨后新竹的鲜嫩,泥料质感正是竹气质的反应,底槽清泥料外在艺术效果卓越,内在气质也值得仔细思考。

壶身是紫砂壶中经典的圆器造型,中国传统陶瓷茶壶偏爱方圆之形,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与和谐观的体现,传统审美模式中的中正、对称亦体现在紫砂壶中,所以身形小巧的紫砂壶足以彰显中国传统审美规范。“润竹”壶身圆润饱满,完美展现紫砂圆器珠圆玉润的美感,略扁的壶身设计可进一步衬托出壶周身那圆满的弧度,实现了以整体造型衬托壶线面结构。圆圆的壶盖平整光滑,有一定厚度,不会过于单薄,使整件作品更偏于丰腴柔美,暗示竹的饱满生机。壶身一侧镶嵌有上扬的弯嘴,体现的是作品中的曲线美,结合主题来看,壶嘴也是一竹节,象征美好的未来。整个壶身的设计简约清爽,正体现了竹那无暇脱俗的高洁气质,不同圆形的组合又能展现出作品可爱一面,拉近了竹、壶与人之间的距离。

提梁在壶中是结构特点与文化特点均比较突出的部分。提到提梁还有一段文人趣事,早在紫砂壶艺术出现前,提梁就在茶壶中广泛应用了,相传是大文豪苏东坡发明了这一造型,爱吃茶的苏东坡为了吃茶方便,在苦思冥想后亲自设计制作成第一件提梁壶,提梁也就包含有文人趣味,苏东坡的“痴”也为提梁造型增添了些纯粹可爱。此壶运用了三叉提梁,壶嘴一侧为两条竖梁,对侧的竖梁延伸过来与之相交,更加平衡和稳定。提梁上有均匀排列得比较凸出的双纹线装饰,对竹节进行了模仿,两条竖梁化身为挺拔笔直的竹,横梁则体现了竹的韧性,两种形态揭示出竹丰富的形态和坚贞、勇敢与谦虚的品格。

壶盖中央的壶钮也是一小段竹子,与挺拔的竹不同,这一段小竹子像是在土地上蜿蜒,又是一种形态的竹,比起那参天之竹,这一段小竹子有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魅力。竹节的出现在形与神上增添了作品的“竹味”,已经明显展现出作品的主题,那么壶面上的竹叶雕刻装饰就是锦上添花了,小小的几片竹叶雕刻得足够清晰锐利,自带洒脱气质,一侧与提梁自然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竹叶就在竹子上自然生长着,自然之美不言而喻。

还是那位可爱的大文豪苏东坡,他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经典诗句,在竹子面前,苏东坡钟爱的吃也要“甘拜下风”了。“润竹提梁”一壶中的“竹味”全在一个“润”字,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秉承的谦虚、包容与大度,也是坚守底线与原则,维护民族的自尊,坚定民族自信。壶的底气正是来源于这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道德积累,这样形成的竹味才能醇厚,越经时间沉淀而越芬芳,是“润竹提梁”的个性,也是中华民族个性的展现。

结语:“润竹提梁”有着深厚的“竹味”与紫砂壶特有的质朴、精致,充满自然的朝气又富有文化精神方面的启示意义。本文对作品的泥料、造型等进行了分析,围绕着一个“润”字展开,挖掘竹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此件作品来说,气质精神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是紫砂壶艺术设计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在此基础上,紫砂壶艺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猜你喜欢

泥料苏东坡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