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美国人》的启迪
2020-02-02苏林
苏林
21世纪以来,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教育”的论争不绝于耳,而如何定义、如何衡量、又如何评估呢?在我们印象中注重“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美国学校又是如何做的?他们对于现状又是否满意呢?新媒体、自媒体、移动阅读日益流行,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乃至论战早已从庙堂之上走入寻常百姓的手机中。社交媒体里常看到朋友转来的文章:推荐美国教育新理念、介绍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分析美国教育得失等等。时而大力推荐美国教育模式、贩售美国夏令营和美国留学,时而提及美国高中尤其是私立精英教育亦很辛苦,批评美国教育公平亦不尽完美,常青藤盟校更是培养了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云云。 其间有摆事实者,有推崇、诋毁、思辨者, 不一而足。
赫希教授在 1987年出版了学术著作《文化素养》(Culture Literacy),开启了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论证。赫希教授认为全美国的公立学校都应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了每个美国人都应当掌握的知识的最低限度。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到每个美国人参与到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中,成长为美国公民。比如,每个人都应当知道莱克星顿、盖茨堡、黄石国家公园等等。
《造就美国人——民主与我们的学校》在美国出版于2010年。 赫希教授在本书中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理论,并回顾了他在过去近三十年间的教育研究和核心知识体系的实践。这本书完整阐述了美国教育历史百年来的思潮与得失,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从美国公立教育的基本目标谈起,回顾了美国建立公立教育体系的初衷,审视美国近年来的公立教育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分析美国公立教育面对的最重大挑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本书第一章伊始引用了美国立国先贤杰弗逊、拉什、林肯对教育的论述,回顾了美国建立公立教育体系的初衷——培养有知识有共识的美国公民,从而实现美国的立国理想和政治主张 。从第二章开始,本书分析了美国公立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十世纪初开始的 “以孩子为中心”,重视创造性思维和“素质教育”的思潮影响了百年来的美国教育。二战后,各州、各学区、各学校之间逐渐取消了统一的课本和教学大纲。至八十年代,教育界意识到美国学生的成绩明显下滑 。1983年,美国教育部发布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教育情况报告。
赫希教授认为,缺乏统一教学大纲和标准知识体系是美国学生英文成绩下滑的重要根源。美国的英文教学“以孩子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花大量时间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篇章的策略,但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常识教育。缺乏知识会直接制约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这一问题到了高年级后尤为明显。赫希教授写道:“现在的(美国)学生们大都聪明、善良、富有理想,有的甚至比十年前的学生更加用功,可他们却缺乏最基本的常识 。直到上了高中或大学,那里的老师们抱怨学生们没有完全掌握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掌握的知识。”
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标准知识体系对于确保机会平等尤为重要,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与美国立国理想和政治主张高度相关的问题。本书举例道,高收入家庭或高知父母的孩子在学龄前和校外拥有大量阅读和旅行的机会,能够通过与父母交谈、参观博物馆、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但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很可能面对父母知识水平不高、家庭中没有阅读环境的情况,同时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许多移民家庭中的父母可能不讲英文或对于美国政治生活缺乏了解。对于这些家庭的孩子,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和信息是他们成长为美国公民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他们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必要途径。如果学校里仅仅强调“快乐教学”“素质教育”而不系统讲授知识,这些孩子将没有机会获得知识,缺乏最基本的竞争力。
在第五章,本书谈及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报告的发布,各州逐渐开始建立教学标准,但负责设计标准的人仍秉持着“以儿童为中心”“反对标准知识体系”的想法,使得大部分州立教学标准模棱两可,并不具备具体的指导性。赫希教授在过去二十年多中推动核心知识体系的实验,通过研究数据展示了核心知识体系给低收入地区公立学校带来的转变,显著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学生阅读水平; 在第六章,本书谈到了核心知识体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并使整个社区受益。
赫希教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着手核心知识体系的建立并推动美国教育改革。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这个理论难以被大部分教育者接受。当时处于多元文化运动的高峰时期,教育者致力于扩展和革新。赫希教授自己认为其政治观点是自由开放的,但在教育改革方面却一直被贴上保守派的标签。在本书末尾,赫希教授呼吁,应当避免草率地给教育思潮贴上或左或右的政治标签, 避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臣服于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验数据找到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方法,最终实现美国的立国理想。
美国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的精华也被中国教育者关注和学习。但近几十年来美国学生成绩下滑以及不同社群之间的差距增大,成为整个美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之道是什么?加强“素质教育”还是回归“知识教育”,继续“以孩子为中心”来开展快乐教学还是加强教学的一致性系统性?这在美国教育学界也有着长久的论争。这在美国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涉及美国政党的政治问题。
虽然本书的理论并非定论,美國教育学界也仍有许多论证,但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美国教育历史、公立教育的建立初衷和面临的重大挑战,进而深入了解美国教育的精华,避免走美国教育走过的弯路,是大有助益的。正如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拉伯力(David Labaree)所说的:“赫希教授是我们国家难能可贵的学者,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全面阐述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又不媚俗,不简化问题,也不危言耸听 。”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