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2020-02-02黄齐珍
摘 要: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在高考地理备考中,运用问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复习效率。文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明确考什么”“清楚如何考”“落实怎么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密切联系生产、生活,联系国内、国际现实,创设生动、形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区域认知能力[1]。
在高考地理备考中,问题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提高复习效率。而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如学生习惯“满堂灌”,依赖教师给出答案,而教师尤其新教师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设计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有的教师因为工作任务繁多,精力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问题教学,也有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學。
针对上述现象,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将问题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归纳为三大步和八小步,三大步包括教师精心准备、学生合作探究和师生验证总结,八小步包括选择教学主题、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和学生展示评价等,如图1所示。
教师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精心筛选资料,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充分带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关注学生表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及时反馈,多视角评价、肯定和鼓励学生,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师生在设计、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案例探讨高考地理备考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知识框架,夯实基础——明确考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2]。地理高考内容,不再强调知识覆盖面,而是以点考面。因此,高考地理备考,首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明确地理高考的主干。
这里探讨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让学生浏览整章(节)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这一章(节)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复习后,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评价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确定这一章(节)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在积极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将单调、孤立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变零散的知识为系统,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最终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由多变少,所学课本由厚变薄,不断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能够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时刻明确地理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从而避免学生在复习中迷失方向。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如图2所示。
二、研究高考试题,有的放矢——清楚如何考
研究高考试题,了解甚至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可以加强高考复习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无论素材选择、题目类型,还是呈现形式,都比较稳定。选材丰富精准,设问巧妙准确,答案层次分明,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试题对“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要求和人才选拔。作者以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为例说明高考试题在体现“四翼”方面的具体表现。
1.强调主干,反映基础性
地理高考历来重视考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等基本原理和规律,工农业、城市和交通的区位条件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例如,第1~2题,以厨余垃圾处理为情境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3~5题,以我国的粮食安全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6~8题,通过西伯利亚的植被覆盖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9~11题,以新疆独库公路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第36题则是考查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功能、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第37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强调能力,体现综合性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如第37题第(1)题,学生通过图文材料能够解读出“河岸陡峭、侧蚀较弱、下切较强”,从而得到“河岸岩性坚硬且单一”,由此可以论证图示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原因。第(2)题,学生通过读图可描述出河流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材料中的“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和问题中的“4~6月”,可以推断河段断面河水深度不断增加及其原因。第(3)小题,根据文字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和图像中“8月15日河底淤积”可以推断该河流8月以降水补给为主,降水集中,流水侵蚀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大;而在降水较少时,河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从而带来河床泥沙的快速淤积。
3.重视情境,考查应用性
关注生活实际,以真实的生产生活现象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用地理学科素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生存的不同尺度、类型和功能的复杂可变的地理环境,综合分析地理各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时空特点,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地理高考比较突出的特点。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厨余垃圾处理问题、影响温饱的粮食安全问题、切身体验到的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我国公路建设的伟大成就——独库公路、我国北方一些农用大棚内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等,这些试题都要求学生在设置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既具有时代性,又突出实践性。
(3)强化区域认知能力。学习任何区域都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落实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据此推理、分析其地理意义。问题式教学可以借助某区域的背景材料,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区域内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特征与更大或更小的区域建立同一主题的联系,从而能够将区域差异置于区域统一规律的大背景之中,强化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认知。例如,复习世界地理时,作者给出世界两条大河的经纬度位置(图5),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掌握两条河流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差异。
①比较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异同点。
②比较两条河流沿岸的主要植被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③说出两条河流下游地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原因。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包括综合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复习过程中,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从多角度、多方向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如复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可以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据此设置问题链。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表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t/hm2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
孔 针阔混交林 59 17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表2 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 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
①如果该山地要建设水土保持林,最适合的林地类型是 。
②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如果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
③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推测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5)加强阅读和表达训练。高考试题对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复习中,通过问题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读情境材料中的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理解材料,弄清与之相关的地理本质问题,抓住试题要考查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将原本复杂、生僻的问题变得具体、明确,从而准确表达问题的主语,使结论有逻辑、有条理、完整又简洁。如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可结合最近的台风天气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2019年9月2日第13号台风“玲玲”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路向西北并在朝鲜登陆,7日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后,逐渐减弱为温带气旋。图6为9月2日11时至7日11时(北京时间)“玲玲”的路径概率预报图。
①说出台风“玲玲”在9月2日11时至7日11时可能的移动路径。
②结合气旋的形成,解释台风“玲玲”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是如何形成的。
③分析台风“玲玲”登陆并移动到我国东北后是如何减弱为温带气旋的。
2.考点结合课标,精选精练试题
教师结合高考考点和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后,再精选试题。精选试题要把握“四选四不选”的原则。四选:一选高考真题,特别是全国卷高考题;二選各地新颖的统考题,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考模拟试题;三选能够深化理解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及过程的题目;四选学生经常做错的,特别是形成定势思维的题目。四不选:学生都会和都不会的题目不选;偏、难、怪、繁和超纲题目不选;有争议的题不选;教师集体不能确定答案的题不选。
总之,在高考地理备考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考什么、怎么考,又要从微观上落实怎么做。在实施问题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问题留给学生,将讨论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写出结论,鼓励学生分享和评价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通过解读问题情境、深入思考和提问,分析情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复习备考中,从而达到“听得进、记得住、说得出和写得对”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N].中国教育报,2018-3-3(5).
[3] 高同利.原创地理试题编制过程解析[J].地理教育,2019(08):25-29.
[4] 相炜.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统计评析[J].地理教育,2019(07):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