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之悟
2020-02-02蒋天凝
蒋天凝
一、塔的前世今生
塔是一种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建筑,其风格亦随时间流逝不断演变。从最初供奉或收藏佛教圣物、僧人遗体等的佛塔,到后来为欧美艺术表现形式所涵盖,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前人的诗句中不乏其赞美之词,无论是李白的“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还是杜甫的“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塔在人们心中总是象征着更为崇高的情感与追求。
当下的宝塔,似乎也并非全为诗中所述那般绚丽多姿、金碧辉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2014年曾对全市的现存古塔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重庆市内古塔现存数量共计227座,分布在33个区县,比较集中于渝西和渝东北,分别有古塔90座和84座,主城区有21座。这些古塔,时间跨度从南宋至民国,大多数是石塔,唯一的铁塔是北碚区静观的塔坪寺斜塔。这数百座塔大多极具沧桑风貌,或许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人们对塔的崇敬感的原因之一。
二、文峰塔与母校
在重庆范围内,数量最多的属风水塔,有48座。而风水塔又分两类:一类称为一般风水塔,有镇山、镇水、镇妖,弥补风水等功能;另一类称为文峰塔,专为启发文运而修建。因为在明清时期,重庆的地方官和全国的官员一样,都十分看重自己或管辖地区内的文韵,期盼所在之处文韵昌盛。所以,才有现今数量多、分布广的文峰塔。
而重庆广益中学恰位于文峰塔颌下(图1)。“增广学识,益国利民”的办学理念更是銘刻在每个广益人心中。广益中学高、初中教学质量引人注目,在同级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因此,我们不禁沉思:母校百年来无数傲人成绩,是否与文峰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们怀揣着诗意的畅想,对校园上方的文峰塔进行重点研究勘察。
三、实践研学进行时
文峰塔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50年),距今已有160年历史。它是典型的七级楼阁式塔,粗略观之约有30米高。塔顶那六角攒尖葫芦宝顶尤为抢眼。塔身呈六边形,层层上收,每层有窗洞两个,据说顶层可极目山城数十里。1992年入列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直辖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广益中学校停车场至铁路疗养院,沿途不经意的花草树木,形态各异的岩石,任何一处都是我们所考察的对象。分析铁路疗养院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思考它布局于此的有利和不利区位条件,都是我们探讨的内容。
天公作美,欲渐坠西的太阳成为我们判断方向的航标。小组集合,定取地点,判断朝向,选取参照物,拍摄实物,听取老师分析,发现此地大多数树冠朝向基本一致,结合此时太阳的方位,判断出树冠大多朝向西方,这说明树冠的朝向与光照有密切关系。
经过艰难跋涉,来到文峰塔(图2),那种征服感,那种一览两江环绕渝中半岛的感觉,对于视线不够开阔的山城人来说,真是妙不可言!文峰塔矗立山顶经一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已是满身沧桑,青苔草木点缀在风化了的塔面上,斑驳陆离,极具审美特质。
四、研学感悟
就古时政府而言,建塔是一箭多雕的妙举。于公而言:一者,上应天意,文章显达于大明,争取折桂;二者,下安民心,去野蛮而处文明也。塔的建设,就像政治的风向标,代表了民意和天子之意。塔建得好是地方治理繁荣的标志。
而在今日,古塔是难得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地上建筑,还是地下地宫,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文物工作者来说,第一要务是保护,其次才是发掘。
作为在文峰塔下勤学求真的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屹立于南山之巅的文峰塔映入眼帘,怎能不为之激励,思绪万千?它的外形似一支巨笔,似乎要倒写天上文章。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它立足于大地、直顶向青天的形象。都说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不屈。广益中学,既有文峰塔俯瞰,又有松柏满园。如果说松柏像人的精神的话,那么文峰塔就像是人的身体。要当状元,不仅要才冠天下,更要心怀天下,无私无我,方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