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阈下基于“学习中心说”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以基础朝鲜(韩国)语课程为例
2020-02-02◎虞挺
◎虞 挺
1 引 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综合评价等改革高目标。“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
“产出导向法”受到了许多学者、教师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和应用课堂教学实践也相继展开。该理论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实践(杨莉芳,2015;张健,2016;张文娟,2016;张伶俐,2017等),之后也有学者开展在其他外语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贾璇,2018;汪波,2019等)。本文中笔者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基础朝鲜(韩国)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其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及发展途径,创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朝鲜(韩国)语课堂教学模式。
2 产出导向法与“学习中心说”
产出导向法主要基于“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三个教学理念,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起主导作用展开激烈的讨论,并产生了“教师中心说”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不同学说。其中,“教师中心说”认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决定者是教师,教师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这种学说的弊端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所有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容易产生“重教轻学”的现象。程彩兰、韩彦林(2018)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直接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并逐渐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主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要作用,但其弊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作用会被削弱。
针对“教师中心说”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学说存在的弊端,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则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中心说”,其理论核心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为促成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者达到有效的平衡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以教师面授、个人展示、分组讨论及团队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重点关注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学用一体。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一般按教材内容顺序采取词汇、语法、阅读教学模式,其过程表现为各种参考资料极其丰富,但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使教学过程表现单一化,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或者过度将教师的作用边缘化。而产出导向法所提倡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作为有经验的专业教育者,具有把握教学质量的责任和能力,应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发挥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以成才。
3 基于“学习中心说”的课堂教学设计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共由三个教学环节构成,即驱动环节、促成环节、评价环节。本文基于“学习中心说”的教学理念,从产出导向法的三个教学流程,按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描述任务至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探索产出导向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性,开展实证性应用研究,提高外语教与学的课堂效率。
3.1 课程概述
基础朝鲜(韩国)语课程是大学朝鲜(韩国)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必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该课程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朝鲜(韩国)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朝鲜(韩国)语语言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具有中国情怀和良好的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时期全人发展理念下,对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初级和中级阶段朝鲜(韩国)语基础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高级朝鲜(韩国)语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朝鲜(韩国)语课程教学目标设置范围大、吸收的知识和信息量内容较多,如果采用以课文为中心的传统精读教学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语言缺口”,使学习效率降低并出现“学用分离”的现象。如何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汲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产出导向法倡导的“学用结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给予我们很好的回答。
3.2 学情分析
本案例中基础朝鲜(韩国)语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朝鲜(韩国)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的朝鲜(韩国)语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听说和读写能力,且整体韩国语水平处于TOPIK(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级以上,完全符合产出导向法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程彩兰、韩彦林(2018)认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结合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的产出任务频次高、类型多,相对于班级容量大、学生多、教师课程负担重、难以保证反馈及时充分的大班化教学,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在小班化教学中适应性更强。本案例教学实践实行小班化教学,符合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实践中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有较充分时间和空间配合,能使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顺利进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学目标设定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提倡的 “学习中心说”,使教学全过程必须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在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求呈现其教学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由此,根据课程教学总目标,设立三个分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为使学生正确理解章节内容,掌握与本章节主题,即与中秋相关的词汇及语法;能力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韩国文化,掌握适应韩国生活的必备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用韩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主要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技能,引导学生分析中韩两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立及课堂活动、教学评价机制,主要遵循语言、文化、交际三个连接点原则。其中,每一项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手段均对应相关教学分目标,最终实现课程教学总目标。
3.4 教学流程设计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输入性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和读部分内容,而输出主要是指说、写及口笔译内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以促成学生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为目的,教师要按照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的原则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在本教学案例中,笔者尝试结合产出导向法,以教材《中级韩国语二》第四课《马上要过中秋节了!》为例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驱动环节的教学活动设置主要分为主题场景展示和促成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首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尝试完成任务,以PPT汇报形式呈现在蓝墨云平台,并利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导出核心教学内容。其次,促成环节的教学活动设置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输出任务,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相结合。最后,评价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文秋芳(2015)认为,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涵盖的驱动、促成及评价三个阶段都必须以教师为中介1这里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引领(guide)、设计(design)、支架(scaffolding)作用等。。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流程图
3.4.1 驱动环节
驱动环节主要由教师设定场景,即围绕教学目标切入主题场景,为学生呈现一段在韩国播放的中国中秋节活动的新闻视频,由此引出中秋主题。随后,教师就中秋假期选择何种方式回家、是否有订购中秋车票经历及中秋回家心情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尝试产出电话订票任务。依据课程创设该场景,“电话订票”的主题设定合理,具有实际交际价值;且该场景多涉及口语常用表达,是生活必备技能,符合教学对象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能使学生在尝试产出任务中,激发学习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欲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随机分配形式组成小组并模拟真实场景进行简单对话,完成任务,并直接以视频形式上传到蓝墨云班课软件平台。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视频作品,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驱动环节通过展示交际场景使学生产生尝试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对学习的意愿更迫切。
文秋芳(2015)认为,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产出导向法将产出的 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即驱动包括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产出、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三个环节。笔者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驱动环节的教学步骤和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驱动环节”的教学步骤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示导出词汇项和语法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的设定,以此激发学生对核心主题相关词汇项和语法项进行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并结合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及提出学习任务。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学生则带着完成订票流程和涉及订票的常用表达这两个目标进入促成环节。同时也为教师开展后续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促进环节、评价环节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另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对学生产出导向驱动环节融入可视化工具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3名学生中,有11名学生(85%)认为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11名学生中有10名学生认为 “在产出导向驱动环节中融入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启发想象力”“相比传统外语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点更明确、相关学习内容条理清晰,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3.4.2 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往往很难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因此,在该环节中,摒弃传统的以课文为中心的精读教学法,主张学用一体,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中介引领的作用,指导学生围绕产出任务,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进行学习,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符合产出导向法“全人教育说”理念。张丽霞(2019)认为,“全人教育说”首先在于教学的对象,即学生本人。就外语教学而言,注重外语在交际方面的作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表现,是“全人教育说”的体现。因此,外语教学过程要注重人文性的培养、交际的应用。
首先,是语言能力的促成。对词汇项,笔者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法根据单词表逐个讲解生词,而是以产出性任务为出发点,结合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按饮食、节日活动、家人、诗歌、车票等中秋主题分类讲解章节内容中出现的重点单词及词组。对本章节中出现的表示感叹和情感表达的语法项,则从语法形态上进行分解,先向学生说明语法形态特征,然后通过对话提示该语法项的语义功能,最后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对该语法形成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形态分析、语义剖析、例句展示等方面对语法展开联想,进一步加深对该目标语法的印象,为达到熟练运用做好基础准备。
图2 “中秋”主题思维导图
其次,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成。目的是为了寻求两国文化共性,重点弘扬中国与别国文化能够产生文化共鸣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二语习得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体表达能力,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价值。
笔者先通过微课视频、阅读资料等输入性材料让学生了解两国中秋节日的传统文化习俗,然后具体围绕中韩中秋文化差异,组织课堂讨论,通过两国中秋文化的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韩两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结果显示,学生能不同程度对中韩两国的中秋文化现象、相关文本等进行阐释与评价。因此,该环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成也充分体现并印证了产出导向法的“全人教育说”教学理念。
3.4.3 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呈现的是任务产出的成果,并对该成果加以总结与提炼。该评价原则环节以 “二三”评价模式为标准,即“二”为两种形式,“三”为三个维度。两种形式是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评价),强调在任务未完成前进行反思总结;延时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通过课后批改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课后评价)的形式。延时评价的地点不限,多数都在课堂外进行,在大数据教育背景下,也可通过蓝墨云、钉钉、优慕课等平台在线上完成。三个维度是指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多维度评价模式。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对学习任务产出的评价包括即时和延时两部分。即时评价主要是学生在选择性学习和输出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延时评价是学生根据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进行评价,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后编写对话及阅读练习,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上对学生完成的音频或视频作业及阅读练习进行评价,通过该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修改。另外,如表2所示,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能通过小组活动及个人发表等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方式,起到激励学生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表2 自我评价表
4 反思与总结
笔者结合产出导向法,以朝鲜(韩国)语课程为例,以实证研究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在朝鲜(韩国)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求产出任务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并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显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了学习的有效性,促使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用分离”的现状。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融入多元文化情境,刻画生动的课堂活动,探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活动通过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体展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以“输出”为驱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了课堂效率,促成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 “学用一体说”,即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换句话说,POA提倡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两者之间要有机联动,无明显时间间隔。(文秋芳,2015:550)
产出导向法及实施路径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是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期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产出导向法在外语教学上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目标是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可视化教学为支撑点,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协助互动,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和教师整体素养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在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驱动环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挑选为产出服务的输入材料量和质的合理性、任务导入呈现交际场景的适应性、可视化工具使用对学生产生的视觉疲劳、教师发挥 “脚手架”功能的程度等开展研究和加以完善,因此,对教师朝鲜(韩国)语等非通用语小班化教学任务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要求。另外,产出导向法提倡学用一体,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需求的全人发展理念,它植根于二语习得理论,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步伐。
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产出导向法在非通用语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大纲,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实践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探究产出导向法在不同教育层次的不同外语课程中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朝鲜(韩国)语等非通用语教学途径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