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和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研究

2020-01-29刘欣刘琦红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西方乌托邦

刘欣 刘琦红

摘  要:乌托邦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在许多的著作中都蕴含着乌托邦思想。《鲁滨逊漂流记》属于西方乌托邦思想作品中的重要典范,开启了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历史进程,对于乌托邦思想与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鲜少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和西方乌托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西方;乌托邦

作者简介:刘欣(1980.9-),女,河北吴桥人,泊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刘琦红(1976-),女,河北吴桥人,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前言: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不安于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而选择出海经商,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而后漂流到孤岛上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的故事。小说的成功塑造使得鲁滨逊成为了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典范,也使得作者笛福成为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但《鲁滨逊漂流记》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一个简单的冒险小说,其中也蕴含着许多西方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表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追求自由平等,没有压迫的社会。而《鲁滨逊漂流记》开启了西方乌托邦文学作品的大门,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乌托邦思想简述

乌托邦是人类理想中的世界,是人类通过意识构建的美好社会。就如同西方早期提出来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在追求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乌托邦思想本身是在追求一种多元化价值,但再往后的发展中,对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在小说中构建乌托邦的世界或者融入乌托邦的思想,但他们并不认为那些塑造出来的乌托邦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或者会实现的,作者将其描绘出来只是为了借助这种理念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进而体现出相关场合,以此希望社会能更好地发展。乌托邦思想从开始到如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不断延伸了原本的含义,发展成了试图将某种理论或见解引申到现实社会中进行尝试的状态,并对社会寄予美好愿景。

二.从形式上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和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关系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和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关系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形式上看,《鲁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主要反映在情节的展现上。在作品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航海过程中遇到风暴而后漂流到荒岛,在荒岛上开启了一场奇异的体验,这种类型的叙事方式主要是借鉴了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的航海奇遇故事的架构,从而把乌托邦的思想展现了出来。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文学体系就是由此产生的,真正形成于1516年托马斯·莫尔创作完成的《乌托邦》。通过形式上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鲁滨逊漂流记》和《乌托邦》、《太阳城》、《新大西岛》等作品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旨或中心思想,都被划分到具有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体系中[1]。直至如今关于阐释乌托邦思想的小说还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而《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对于乌托邦文学史有很大的意义,在作品中作者运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乌托邦思想构建出的价值规范和愿景。

三.从内容上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和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关系

从内容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分析,可以展现出乌托邦思想具有的新的文化内涵。《鲁滨逊漂流记》之前的乌托邦思想作品与《鲁滨逊漂流记》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在此之前的乌托邦思想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中的静态形式,例如莫尔所创作的《乌托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这种类型的乌托邦国度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意外闯入某理想国度,然后发现这个国度中生活是如此的优越,在此之后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或讲述出来,以此来突出在乌托邦国度里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中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内容。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对于所进入的理想国度没有太大的兴趣,并没有对此进行研究或积极去探寻。所以读者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并没有看见烏托邦式的理想国度,但不能表明作者对乌托邦思想不感兴趣或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也不能说明在该小说中没有具有乌托邦思想[2]。只是说《鲁滨逊漂流记》与之前描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不同的是,其没有突出性地展示出乌托邦思想,而是对于乌托邦思想的描述更为深入隐秘,所以就需要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才能发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及意义。因此,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中所隐含的乌托邦思想是超越了之前乌托邦思想作品的发展。

四.《鲁滨逊漂流记》中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具体表现

《鲁滨逊漂流记》中对于乌托邦思想的具体描述和之前的具有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主人公不是对于理想国度进行简单记录或讲述,而是以一个缔造者的身份来创造理想国度,通过主人公鲁滨逊的努力,把荒岛改造成了自己理想中的国度。《鲁滨逊漂流记》明显的超越了以往乌托邦思想作品的形式,也展现了其作品中蕴含的中心思想,就是只要有智慧有理想,人们通过努力就可以创造出奇迹。

但在主人公鲁滨逊创造乌托邦式国度时,其不是刻意创造的,而是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情况下,从生存角度出发从而创造出来的求生途径,其中也包含了驯养动物这些事件,以及到最后和星期五以及其他伙伴建造了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是这些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而生存,不是因为有乌托邦作为愿景然后有目的地创造的,而是因为想驱赶孤独,为了生存而形成的状态。作者笛福曾经说过“孤 独是对人性的践踏”,他认为人类与社会如若要实现的长久发展和生存,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需要人类团结于一体,这也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鲁滨逊在荒岛时与动物相伴,将动物当做自己的伙伴与臣民,得以实现了一个生物群体的发展。星期五也是鲁滨逊的一个重要伙伴,在许多研究《鲁滨孙漂流记》的文章中都认为鲁滨逊与星期五是主仆的关系,其实不然,这种理解和分析是不够全面的。在作品中,描写了鲁滨逊和星期五一起生活了一年,在此过程中,星期五作为伙伴带给鲁滨逊的快乐是不能与作为其个人财产亦或是仆人所带来的快乐相比的。所以说在那个荒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是互相需要的,互相陪伴的。因而,随着荒岛的人员的不断加入,一个小型社会就渐渐形成了,而鲁滨逊作为国王也很高兴自己有那么多臣民来与他一起共建幸福的国度[3]。

笛福对于乌托邦的描述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类似于社会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过社会契约来不断建造发展这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有规模和有体系的理想国度。鲁滨逊和西班牙船长在口头上的契约和“合 同”等都展现了一个国度英雄的气魄。《鲁宾逊漂流记》中所体现的社会契约并不存在于任何的实体组织和管理机构中,只是社会成员对于鲁宾逊由衷地认可和臣服才随之产生的社会契约。动物们与鲁宾逊生活在一起,是为了荒岛上可以有更多臣民的存在,对于这个情节地描写是为了表现一种简单但又充满智慧的生活状态。这一情节的描写与《鲁宾逊漂流记》中所描述出来的生活状态是基本一致的,但却也反应出了鲁滨逊在个体上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臣民拥有了岛屿的所有权之后,鲁滨逊独自回到了英国,这体现出来其对于国王这一身份的不在意以及对理想国度的不眷恋。可以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动态过程发展比《理想国》和《乌托邦》相比更加的明显。

后来许多学者也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观点呈现出了多样化,但更多是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乌托邦描述。虽然在这之中有不少的质疑和关于内涵的不纯粹表达,但鲁滨逊建立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在书中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虽然这样的描述乌托邦思想与《乌托邦》和《理想国》中地描述的相差很大,但怎样才是真正的乌托邦,至今也未能有人总结或归纳出来,所以《鲁宾逊漂流记》是乌托邦思想新的转折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后来的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文学体系。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乌托邦的描述许多都超脱了原本的文本色彩,而体现出了乌托邦思想在实践上的可能性[4]。乌托邦思想的发展,从最初时候学者建议建立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理想社会群体,到后面乌托邦思想的产生,再到最后渐渐地将乌托邦思想演变成一种潜在的意识,从而以不同形式将此展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宾逊漂流记》体现的是一种潜意识的文学性,具有常识性地建立了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卢梭在笛福之后,对此又进行了发展,其以自然状态理论为基础,对处于自然状态之下的乌托邦思想加入了神话色彩进行描写,以鲁滨逊的角色形象为原型,创造出了爱弥儿的人物角色,描写了主人公爱弥儿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从而获得了知识,最终构建出了主人公爱弥儿文明社会后的第二个层次的价值观。从那以后,卢梭所创作的作品《爱弥儿》就被看作是启蒙时代的一本重要的教材,其影响十分广泛,以至于后来欧洲各国也相继出现了很多类似于鲁滨逊式的作品,例如《金银岛》、《珊瑚岛》和《蝇王》等作品,都对乌托邦思想進行了描述和延伸,但这些作品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对于《鲁宾逊漂流记》的情节以及故事背景的模仿上,只有《蝇王》才将乌托邦思想积极的一面延伸发展了下去。但这些具有乌托邦思想的作品都体现出了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结束语:

《鲁宾逊漂流记》描写了一个构造海上历险的故事,再现了鲁宾逊构建乌托邦世界的过程,这部作品中蕴含了许多乌托邦思想的特点,为文学史奠定了乌托邦思想的基础,对于后期的乌托邦思想与乌托邦文学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鲁宾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后的乌托邦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冬月.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J]. 鄂州大学学报, 2019, 026(005):41-42,47.

[2]王悦. 浅析西方乌托邦思想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体现[J]. 商业故事, 2016, 000(018):164-165.

[3]董君, 苗凤波.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及文化价值探索[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12Z):97-98.

[4]谷文月.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 000(011):37-37.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西方乌托邦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