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学习起点分析的有效策略
2020-01-28赖思
赖思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学定教”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一线教师的课堂,学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制定教学目标、内容、活动的重要依据。学习起点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红星照耀中国〉读前导读课》为例,分析在名著阅读中可利用大数据、“前概念”以及将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学情分析;学习起点
一、学情分析现状
(一)有学情分析的意识,但缺乏行动
通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调查,语文教师认为学情分析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片面化、不具体化的问题,在分析时缺少对学生学某篇文章、某本书的分析,看不到学生发展的连续过程。这就像王小东所说的那样:“有时甚至完全建立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判断或者浅层次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角色位置代替了学生应有的位置。教师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学生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笼统,与教学活动割裂
“备学生”的理念早已被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将“学情分析”作为一个单独环节,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依据学情设计活动,难以确立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大多数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年龄特点分析学情,内容过于笼统,不够具体,且无法很好地預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单一,缺乏理性、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一般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判断学生的前认知,或者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其基础,抑或是通过谈话或者课前布置预习题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度。这些主要是教师经验性的判断,缺乏理性、科学性的方法。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应该弄明白学生会的不用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才是教学的重点,这是关注学情的主要体现。
要上好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名著阅读课,教师除了要深入研究名著阅读书目外,还要把握所教学生具体的学情,并依据学情设计活动内容。根据陈隆升教授的分析,应将学情分析分为三个环节: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形成框架,贯穿于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中。学习起点分析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等进行综合的预估,或采取问卷调查、访谈、预习作业、课前导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是说,学习起点分析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任务。能否具体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状态,决定了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具体、准确,依据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难度就不会过高或过低。因此,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对上好一节课有重要的意义。加之,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名著阅读成为重头戏。
二、学习起点分析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起点分析
通过教育大数据挖掘学生的起点分析,分析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行为,预测其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两份问卷调查,一份针对上届已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学生阅读情况,另一份则是针对即将上课班级学生的调查。第一份问卷调查意在了解阅读了此书的学生的感受、困惑以及需要帮助的地方,第二份问卷调查是想了解尚未开始阅读的学生的前认知。
通过对两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已阅读的学生对其中所写的人物很感兴趣,认为和平时接触的形象不一样,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在此书上形象有趣,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但根据问卷调查第3小题情况看,56.3%的学生还不能准确知道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根据问卷调查第7小题“阅读这本书时,你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具体是什么困难?”,大部分学生表示有阅读困难,这本书厚,读得慢且难以读下去。根据未阅读学生填写的问卷调查,88.7%的学生认为不明白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63.4%的学生对此书不感兴趣。
(二)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寻找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深入具体实施层面,不能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能基本读懂”这样类似的印象判断,这样会使得分析游离于课堂之外,显得无效。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笔者在设计《红星照耀中国》读前导读活动时,通过对两份调查问卷的分析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1. 学生对这本书感到陌生、无趣,原因在于学生对这段红色历史的陌生,有隔膜。因此,笔者设计由“同一本书,不同书名”激趣导入。通过提出疑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了解背景明晰为什么会有《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两个书名。
[PPT出示]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在英国,一出版就获得极高的评价,但当时在中国却是一本禁书。
2. 设计“读斯诺笔下的毛泽东”环节,此环节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领袖人物,让学生找找斯诺笔下的毛泽东与平时我们所认知的有什么不同。由于篇幅过长,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指导,运用跳读法阅读片段。环节设计如下。
任务一:跳读书本第92—102页“童年的时代”,这里的毛泽东给你什么感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自己来整合毛泽东的自述?
任务二:阅读书本第55页以下文段,并用横线画出叙述毛泽东的语言,用波浪线画出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
学法指导:扫读法,找事件,词跳法,找叙议。
报告文学兼新闻性和文学性一体,学习报告文学不仅要了解报告了什么人、什么事,还要明确作者的态度、倾向。通过两个任务活动引导学生找叙议的句子,明确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阅读报告文学的方法。
(三)联系“前概念”进行学习起点分析
前概念又称前理解,指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发生的,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像一个空容器等着被填满,而是带着对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半成型观念和迷思概念。
对学生学习起点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教学生不会的,不教已掌握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学习。比如在教学《红星照耀中国》读前导读课时,给出了三个读报告文学的方法,其中读题目、读目录是学生之前学过的,不需要在课堂上特地提出来。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报告文学,对这种文体较陌生,不知如何阅读,那就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唤起其记忆。《红星照耀中国》放在八年级上册的中间,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有三篇消息、一篇特写、一则通讯,还有“新闻写作”的单元作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看,教材为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很多的铺垫。另外,从内容上看,其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及第二单元的《回忆我的目前》是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补充。这些是学生大脑中固有的知识。另外,“红色经典”作品是特殊时代的文学产物,学生在阅读中会存在一定的历史背景障碍,要消除学生和红色经典之间的隔膜,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聚合,对写作背景和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给出一定的方法指导,阅读这类名著就比较容易。
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将新知识与之融合,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产生兴趣,做到真正阅读。
三、依据学习起点分析,确立教学目标
经过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可知学生对红色经典文章陌生、对报告文学陌生、不会依据体裁读书。教师要依据文体定教学,通过文体预估学生学习的未知点,一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选择。考虑到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报告文学这一类文体,对其基本特征不清楚,对如何阅读报告文学这类文体的书感到困惑,所以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其中一个目标为“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并将本课的重难点目标设为“初步学习阅读报告文学的讀书方法”,主要学习如何阅读表明作者议论的句子。
总之,语文课堂一直往“基于学情视角”“提高课堂效率”发展,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总会和理论不相符,我们只有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切合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小东.以学需调查为基点,构建生态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金晓梅.基于学情视角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4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