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文明奠基,育家国情怀

2020-01-26侯晓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侯晓辉

【内容摘要】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的见识,培养出对于祖国历史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历史学科的学习,可让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提升其个人品质和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的核心要素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格及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实现长远化的发展,让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落实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历史的自豪感,传承名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培养爱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认同感,确切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在课程中导入引用相关课程素材,如《礼记·大学》中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文字将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人紧密相连,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想要国家安定繁荣,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顿好家庭,则先修身养性努力修身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铸造了君子人格,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优秀的民族传统就是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生命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维持和发扬的重要手段,这种“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养浩然正气”“忠肝义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培养了无数为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尽心竭力的英雄豪杰,无不尽显古人的家国情怀以供今人学习;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世界文明的演进,无不凸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大事者需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不能好高骛远,光说不练。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形成真实情景所表现出来,体会到认同感,提高自己个人的综合素养,树立的正确的三观,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动力,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感。

高中历史教材中记录着大量的人物、事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目标,有目的性的从教材中升华与提炼有家国情怀的教育资源,将其恰当地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受到历史伟人与英雄们英勇事迹以及高尚品德的熏陶,从而促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例如郑成功驱倭寇是一份较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将其知识进行筛选,并合理的传输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让其思想得到快速的发展,感受其情怀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历史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学活动中最能直观体现教师作为主导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导入的情境化,通过精彩的历史、题材的视频、有代表性的图片,或将相关的故事情节引入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与探究;其次巧妙利用好历史事件中的重要节点,例如讲解《康乾盛世》一课,也许是最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可以适当添加内容,渲染氛围,从而进行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

与此同时,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供学生回答,而这些问题所讨论出的结果是思想上或价值观方面的,均是家国情怀中最基本以及最有意义的答案。设计问题的同时要求学生站在一定高度了解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我国在社会上的作用以及地位,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坚定自己的定位。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学生的个人意识相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凝聚力等等具有时代性的产物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高度认同,教师需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发展其思想和理念。将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为教师的职责,提高学生的基本情感和思想水平,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沉淀而形成爱国情怀。

二、人物彰显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用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兴趣走向,从而将思绪进行到历史情境中,学生对于历史的代入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适用仁人志士的故事,将历史课程表现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毛泽东《四言诗·祭黄帝陵》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人物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他18岁就上战场。霍去病在战场上有勇往直前,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并且在和平时期能够严于律己,不贪图享乐,在打击匈奴方面为汉朝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爱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从思想上完善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表达了他宽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浅显易懂的历史资料生动形象的描述引导课程代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对学生而言,历史本身较为枯燥无味,需要在教学中提起学生的兴趣,将客观存在的情感教育因素传递给学生;另外,还需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教师要真切的让学生把握人文道理,不能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理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文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师有意识的深化历史课堂。选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讲解他们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渗透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引入课堂教学,强调社会责任感,体现民族特点,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将民族和国家两者进行衔接,将民族优秀文化传导给学生,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使高中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职责,增强其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家国情怀素养培育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可彰显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要点,历史课程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高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原则需具有人文性、适切性、浸润性等,构件历史教学的人文体系,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历史教学可通中外古今优秀的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精神品味,道义担当,帮助学生对人生作深度的思悟,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例如在《礼记·大学》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国情怀即是一种对本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历史上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繁荣和国家昌盛奋斗不已。

历史教师可在历史教材中选取一定的内容,选取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命题等,呈现人类生活的本然面貌,让学生能够进入情景,形成对话,教师对历史的讲解应该使历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历史中映射出自己的生活,实现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对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全面以及客观的历史认知态度,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地方,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四、领会中华文明奠基

历史教学过程中,精选教学素材,深化家国情怀教育,文化渗透在学生的各种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沉淀,历史教学能够将中华文明进行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历史进行细节处理,并且渲染历史情境,让学生对故事细节有所掌握,利用《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突出中外国力对比。1901年9月7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國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称为《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不平等条约的成立对中国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思想文化上,改善封建观念,逐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在外交上走向近代化。

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①。从文明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史没有中断,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章太炎曾说“不读史者,则从无爱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清楚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存在的差异化,历史教学的渗透有助于涵育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促进学生对国家产生坚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我国的社会作用以及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不可替代的国家。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丰富的历史过程,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确切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民族责任心与自信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释】

① 武姝. 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探究[J]. 新课程,2019(27):1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