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育心理学,给道德与法治教学增添一抹阳光
2020-01-26谭婉雯
谭婉雯
【内容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是一线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许多理论对笔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文中笔者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联系自身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的情况,进行剖析,深刻反思,以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 实效性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事半功倍。我将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认知策略、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自身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的实践情况。
一、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随之增强。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对待学生要以人为本,力求让学生的缺失性需求及发展性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我比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始终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例如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对我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2.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启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注度一旦提升,知识挖掘的动力就更足。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随之提升,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在讲授“合理消费”时,我利用某同学在天猫“双十一”网购时的消费清单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层层地探讨消费清单中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让学生从情境中感悟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时,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沙画表演视频,学生们在愉悦感受沙画的魅力之中培养了想象力,同时又融入了对美的心灵陶冶,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再如在讲“学习先进人物”专题时,我利用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张伯礼、陈薇等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深深感悟英雄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巧用课文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社会热点、利用多媒体素材或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是我在教学时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学生在思考、发现、探索中获取新知,体验乐趣。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和广度思维,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理组织学习PK
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我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1号-6号),每个小组中均有成绩好、中、差的同学。我提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团体PK;按学生的能力等级(每小组相同号码的同学)进行PK;鼓励个人的自我PK和团体(小组)的自我PK,力争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机会,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全班努力向前进,使PK成为增强学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激励手段。实践证明,学习PK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4. 归因指导,增强成功感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文质彬彬,大智若愚,语数英名列前茅,但道德与法治一度成为他的弱势科目。初一上学期第一、二单元测验,他的道德与法治成绩都是70+,远达不到优秀。接连两次滑铁卢,他自认为很努力,课本知识点也已背得滚瓜烂熟,但该科成绩就是上不去,定是自己缺少了本学科的学习天赋,很是丧气。正因为该生对学习结果进行了错误归因,阻挡了其前进的步伐。此时,我对该生进行归因指导,帮助其分析,找出成绩上不去的真正原因——他割裂了知识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不懂得合理迁移和运用知识点。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再进行系列的学法指导,该生的成绩终于攀升至优秀90+。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促其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的一个,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会学”。在教学中,我从“计划、监控、评价”这几方面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促其自主学习。
1.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制定稍高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其潜能,不断超越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制定难度相对较低的学习目标,跳一跳能够得着,让学生保持积极性,有机会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适时监控、合理调节学习
我教學生要适时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合理地调节。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配合教师监控、家长监控及小组监控。如反馈学习的进展,查看学习计划的实施情况,平时是否做到科学管理时间?有无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课堂听讲、课后练习、目标达成情况如何等。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调节。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学习活动的盲目性、无效性,二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及成功的可能性。
3.评价学习效果
我指导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策略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学习后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灵活运用和迁移所学知识?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是否合理?预习、复习的效果如何?等等。学生对上一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有利于引导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三、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树立学习自信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以前我会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慨越来越多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可现在我遇到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时,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树立自信。
1.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现阶段的目标,激发他们为人生理想而拼搏的热情和斗志。
2.支持和鼓励学生
平等、真诚地关爱不同层次的学生,消除对后进生的歧视与偏见。我坚信只有问题行为,没有问题学生。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我们更要多些关注和帮扶,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升存在感和价值感。
3.关注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如果他们的努力没有奏效,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灰心丧气;如果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被忽视甚至无视,他们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当我们关注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学生就会看到自己努力的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
4.防止习得性无助迁移
班里处于“落后”水平的学生很容易将某个科目学习的无助感迁移到其它科目,导致學习成绩下降。我们应加以留意,适时提醒,防止习得性无助感蔓延扩散。
5.积极归因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分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四个维度,一一列出,自己进行判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四个维度中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后让学生明确失败的原因,找准努力方向。积极归因有利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防止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相信,如果我能善用博大精深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一定会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真正地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贯彻与执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超.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外交流,2019,026(038):208-209.
[2]马盼盼.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郭文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C]//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9.
(作者单位:中山市石岐启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