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策略
2020-01-26李朝仙
【内容摘要】实践创新能力被列为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拓学三策略的角度来探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实践能力 策略
实践能力是指实践主体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应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应用本学科思维方法来分析、评价某单一或复杂的社会现象,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论证事物、探究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迁移等能力。实践是认知的目的,相对认知能力而言,实践能力更侧重于培养“做”的能力。素质教育的落脚点终将是在个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课前导学:挖掘实践素材、提炼实践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素材内容的挖掘。教师备课时要扎实研究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社会实践因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注重对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关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实践素材的挖掘利用。打破课内、课外的鸿沟,突破教材的界限,来挖掘实践素材,提炼实践主题,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实践素材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课的内容都设置了几个“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这些“探究与分享”中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有意识有选择的运用这部分探究实践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例如《走近老师》这一课中总共有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其中针对教师职业的探究要求学生感悟教师职业,进而升华到尊师的实际行动。为此在讲解教师职业的时候拓展了实践的素材——教师称谓的演变,从汉朝的“西席”,西晋的“祭酒”,唐时期的“学博”,五代十国“山长”和宋朝的“教谕”到现在的“老师”“师父”等称谓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不同时期的教师角色进行扮演,体会教师的职业特点。学生通过参与不同时期教师角色的扮演,满足他们展示自己能力和获得自尊感的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学校的德育实践素材
每学期学校德育处都会开展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挖掘德育实践素材时要把这些德育活动与道德法治课有机结合,这不仅能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外延,还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员育人,凝聚合力共同践行“立德树人”。例如这次线上宣传抗疫行动,学校德育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要提交微视频参赛。借助这个活动,我把微视频比赛活动与部编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讲解“共建班集体”时,首先让学生推荐本次视频比赛的总导演,然后全班分为材料组、绘画组、播音组、视频制作剪辑组、评委组等,每个学生自主参与不同的组,共同制定集体的规则,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共同建设班集体。课堂上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自己如何承担职责、如何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借助学校德育处的各项活动,来拓展和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接地气,更好的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二、课中助学: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实践体验
课堂助学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老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许多教育名家都曾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由于实践能力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为核心,故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对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构和巧妙的创设,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表达意愿,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例如在讲授部编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中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知识时,设计了《成长在法律的阳光下——萱萱的一天》:“早上七点钟,萱萱开始吃早餐,早餐是外婆从超市买回来的奶黄包和牛奶。八点钟,萱萱开始线上课程的学习,虽然面对电脑,每一节课萱萱都很认真的对待。下午四点萱萱戴上口罩跟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在小区门口还配合志愿者测量了体温。吃过晚饭,萱萱陪外婆聊天,分享一天的趣事。”教师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萱萱的一天来引发学生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共鸣,引发学生在体验中去思考生活与法律的关系。通过对生活化的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中,逐渐清晰和明白法律在现实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法律、遵守法律。
2.巧设活动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教学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定主题情境的活动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活动内容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和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和朋友在一起》时,巧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探究:通过游戏“猜”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设置的儿时玩过的游戏提示进行抢答;游戏“聊”活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直观感受朋友圈的变化;游戏“行”活动,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这种活动化的课堂,既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堂活动除了游戏之外,还有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锻炼能力。
三、课后拓学:迁移生活情境、提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发生,还要拓展课文延伸思路,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延伸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后去观察、去实践, 做到学以致用。
1.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后要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内化课堂的知识。例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一课时设计了课后家庭作业,评选好儿女活动,要求所有学生回家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然后由父母根据孩子的表现打分,按照分数来评选好儿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爱在家人间需要沟通需要传递,教师通过情境迁移,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家庭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来拓展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巩固。学以致用,是巩固课程内容知识的最佳方法。
2.依托社区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我们必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悟升华,把课内学习到的认知运用到课外的生活情境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而,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不能忽视对以社区活动为依托的社会资源的利用。例如在学习《共筑美好家园》中资源的特点时,针对目前垃圾分类的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到小区垃圾投放点当一次宣传员。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垃圾的正確分类明白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如,教师要深入挖掘校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碑,参与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实践体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琼.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与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3).
[2]王丽丽.思想政治课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
[3]吴长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_ [J].法制博览,2019(7).
【本文系2018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课程批准号:MJYKT2018-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朝仙(1976-)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