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2020-01-25张利锋
摘 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作为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美育,并把美育贯穿于美术教育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一个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正气和中华美德。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术教育
一、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对学前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高校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重要阵地,应该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推行美育是高校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在对学生自身审美能力提高、拓展眼界和想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在事业方面的发展。
二、高校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919年,蔡元培先生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里就指出,国民精神塑造、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都亟待美育的发达,“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2]。然而,虽然很多年前已经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由于没有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美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当前,高校美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的影响,导致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各种教学改革活动中,更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主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技术、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而对于不能直接显示实用价值、没有硬性量化考核指标的美育则往往相对忽视。就美术类专业学生来说,入学前往往为了高考更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就业导向的影响,同样会更注重专业的技术含量,对于一些操作性强、易于展示的技能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所以造成虽然美术类学生似乎一直与美为伍,但是却一直没有走进美。
(二)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美育属于交叉性学科,要求美育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且要不断充实,与时俱进。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的制度层面对美育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较少,从而造成高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由于美育教育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缺乏激励机制,致使教师对美育教学缺乏激情与动力。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美育要求是达到2个学分;对美育目标管理不明确,认识模糊,只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出美育课程,多为学校公選课,不能对全校学生做到全覆盖;管理相对松散,多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往往只是靠美育教师的自律和努力。美育课程大多是由相关学科的教师来担任,往往是一个教师开一门课,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造成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相应的统一教材,课程内容不规范,不能按教育部统一大纲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
(三)社会环境对美育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满足,可是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跟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造成我们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对美育更是认知不深。在这个全民娱乐、浮躁的社会氛围下,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的导向对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上各种博出位的所谓的“网红”,所谓的成功,对大学生思想带来很大冲击。这些网络快餐文化,在学生的眼中往往代表着时尚、新潮、炫酷,比如受日韩娱乐风的影响,前段时间在娱乐圈流行的“娘炮文化”,在网络社交媒体爆火。而很多媒体为了收视率,推波助澜,把“娘炮”塑造成明星,成为了成功人士。甚至这些娱乐圈的“小鲜肉”成为了全民偶像和流量担当,成为青少年的榜样。这种流行文化在大学里面也大行其道,这些审美观正在侵蚀现在的青少年,追星、整容成了青少年日常讨论最多的话题。由于“娘炮文化”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央视明确提出禁止“娘炮文化”,发挥了文化引导者应有的自觉与担当。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
三、在美术教育课程中
加强美育,以美育推动美术教育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的回信中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5]
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和美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在美术教育中加强美育,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美育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美术基础训练,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审美教育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章可循的、可教的;另一部分是不可教的,依靠熏陶养成。美术教育的基础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包括构图能力、造型能力与色彩素养的训练等。构图是一幅画的章法布局,具有一定的审美形式法则,关系到一张画的成败。形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可以训练学生对物象形体美感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在美术教学中对造型的训练一般通过素描来进行,通过最单纯的黑白关系训练学生对点、线、面,形体、结构、空间形态的把握。比如在静物素描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要把握静物构图的均衡,物体大小的搭配,黑白灰关系的把握,空间关系和不同质感的表现,这些训练都是要按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个性的美感呈现。色彩素养对提高一个人的审美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有着非常神奇的魔力,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空间环境进而影响人的心态,甚至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在美术教育中提高色彩素养是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色彩的基本素养包括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色相、明度、纯度和对色调、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搭配及色彩心理的认知。绘画离不开形与色,在技法训练中教师应该把理论知识融合进课程,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能看懂、读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升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大量研读优秀的经典绘画作品,了解更多艺术形式和技法表现方式,锻炼眼睛对美的形态和色彩的感受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二)美术教育应该根植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它既彰显出地域的独特个性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气质特征和审美倾向,是人们适应环境、创造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是当地劳动人民共同的信仰和價值取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要充分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增加地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学的课程比重,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美术教学之中,通过美术教育推动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我们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学习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比如建筑,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建筑是立体的文化,每一座历史建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客家建筑为例,客家梅州地区的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它是客家人心灵的家园,充分展现出儒家建筑的文化特色,蕴含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内涵和客家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在风景写生课程中,建筑常常是我们描绘的对象,我们应该把建筑与人文知识融入教学之中,通过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去了解感受不同的地域建筑特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了解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在对地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描绘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物或对象,而不是被动描摹。
四、关注社会民生,
通过美术作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造成部分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利用全球发生的大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在我国武汉爆发时,由于全国上下同心同力,全民抗疫,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控制了疫情。反观西方国家,虽然号称医疗技术各方面先进,可是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远比我们多得多。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由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冲锋在疫情的最前线,忘我地工作,救治病患,这种高尚的精神是值得赞颂的。在此次疫情期间,很多艺术家也拿起画笔,以艺战疫,通过艺术作品歌颂我们的医护人员,记录这次大事件。我们应以此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一个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正气和中华美德。
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文参考了以下论文:王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美育策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9(4):103-106;张芳.高校美术师范专业教学中强化美育教学方法初探[J].艺海,2019(12):114-115;吴琳.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与美育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1):138-139;易莉莉.高校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25):82-83;徐晟.当代美育之追求人生艺术化[J].教育导刊, 2019(5):17-22;钱初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J]. 新课程评论,2016(1):8-8.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EB/OL].[2015-09-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G]//蔡元培.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149.
[3]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8.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58.
[5]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8-31.
作者简介:张利锋,硕士,广东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