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创作层面谈电影叙事中的悬念设置
2020-01-25冯陶
摘 要:近年来,国产电影呈现井喷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电影通过大量使用流量明星、酷炫特效等方式来吸引大众眼球。无 可置疑,这种模式带来了高票房、高收益,但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影片出现在大众面前,出现了“叫座不叫好”的现象。为制作出“叫座又叫好”的精品影片,首先还是要回归电影故事创作本身。懸念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手段,它能够通过设置难以预料的结果、塑造神秘莫测的人物、打乱时空顺序来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故事。有了悬念的推动,一个好的电影故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关键词:悬念;悬念设置;故事创作;电影叙事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观众观影需求的提升,国产电影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此外,高票房带来的商业利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电影通过大量使用流量明星、酷炫特效等形式,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这种模式带来高票房、高收益的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影片出现在大众面前,出现了“叫座不叫好”的现象。
那么,抛开明星效应和技术特效,电影如何吸引观众,成为“叫座又叫好”的佳作,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期待呢?笔者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归电影故事创作本身。悬念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手段,它能够通过设置难以预料的结果、塑造神秘莫测的人物、打乱时空顺序来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故事。有了悬念的推动,一个好的电影故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文将回归电影制作的最初阶段——电影故事的创作阶段,从电影故事创作层面来探讨电影叙事中的悬念设置,以期让电影故事创作者意识到电影故事悬念设置的重要性,从而创作出“叫座又叫好”的精品。
一、悬念及悬念设置
(一)悬念
什么是“悬念”?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认为:“一部影片的所有场面都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像火车的轮子一个接一个地向前转动……悬念乃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在悬念的一般形态下,必须要让观众清楚知道银幕上所表现的东西。舍此则无悬念。”[1]在希区柯克眼中,悬念设置就是要让观众知道影片中人物所不知道的,观众是全知视角,而影片中人物则所知有限。这样观众在为影片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牵挂时,戏剧张力便产生了。
卡尔·斯台尔克认为:“悬念是一种特别的人体感觉……它证明在知觉和自身的人体观之间只有很少的关系。人们去影院,便是把自身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他的人体框架处于回忆、愿望这两者之间;处于现实与在此之前、之后的图像之间;也就是处于眼前图像(电影)与人体观之间。”[2]
国内系统探索悬念奥秘的研究者范培松在其《悬念的技巧》一书中,将“悬念”定义为:“悬念,顾名思义,是悬在心中的思念……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从读者阅读接受心理来看,那是指读者在阅读叙事性文学作品时,看到悬而未决的地方,不由自主地产生迫切要求了解情节发展的心理活动和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严重关注的心情……另一层含义是从作者创作的表现角度来看,那就是作者在安排情节和描绘人物时,到了某个关头、故意带住,设下卡子,对矛盾不加解决,让读者对情节、对人物牵肠挂肚,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种种手段和技巧,这也叫悬念。”[3]
如果说希区柯克、卡尔·斯台尔克等人是仅从接受者的角度界定悬念,把悬念看作是受众欣赏虚构性叙事作品的“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欲望和情绪感觉,那么范培松已经是从接受者和创作者双重角度,较为全面地界定悬念。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对悬念进行解释,悬念都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悬念是叙事故事中那些能够调动受众情绪、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内容;二,悬念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通过引导受众情绪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达到叙事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将电影故事创作中涉及的“悬念”定义为:在电影故事创作中,悬念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创作者通过掩藏或强调某些特定信息(如令人期待的欲望、关乎生死的危险),使得受众在欣赏电影故事时产生期待或恐惧等心理情绪和审美体验。
(二)悬念设置
作为一种叙事技巧和手段,悬念设置并非是现在我们才去论述的一个命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一书中论述史诗剧时,便提出“惊奇”“发现”“突转”,都是营造悬念效果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在戏剧故事中,“发现”时常伴随着“突转”一并出现。例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为必须要消除瘟疫和灾祸,就得遵照神祇的指示,查出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故事围绕“追查凶手”这一核心事件展开,随着真相一点点被发现,俄狄浦斯的命运发生了突转。原来,受人爱戴的他不仅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前任国王,还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验证了“杀父娶母”的预言。正是一个个“发现”和“突转”,让《俄狄浦斯王》的情节悬念起伏、扣人心弦。“发现”“突转”作为西方早期戏剧叙事常用的技巧,创作者通过对两种手段的合理利用,推动故事情节的起伏发展,打破观看者心中原有的平静。而对于中国早期戏曲来说,更多的是通过“卖关子”“结扣子”“收煞”等方法,刻意放缓戏剧节奏,让观众参与进来,琢磨即将发生的剧情,吊足观众的胃口。
除了戏剧,小说中同样包含悬念,这是小说家吸引读者的“钩子”。中国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中,前后相连的两章,前一章总是在关键信息和情节处戛然而止,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读者胃口,然后在下一章开头告知结果。这样一来,就把读者的好奇心推至最高点,让其在余味中等待、猜测、推理,从而对小说形成持续的关注。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在制造悬念,故事越复杂、悬念越丰富,读者越欲罢不能。当然在小说中设置悬念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限制视角、延迟人物出场、预知结果等。通过这些手法,将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让读者产生持续阅读的欲望。
电影是继戏剧、戏曲、小说之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叙事艺术,对其悬念问题的理解要与其他虚构性叙事作品相联系。首先,电影与故事密不可分,电影故事在设置悬念时,继承和发扬了戏剧、戏曲、小说“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技巧。美国电影《告密者》从开头就告诉观众挪伦是告密者,观众知道挪伦的一举一动,但影片中的加拉罕、弗朗克的母亲和妹妹等人却毫不知情。影片中的人物如何找到叛徒,何时识别挪伦的真面目,都能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好奇的观众甚至积极参与剧情,与剧中人物一起拨开云雾、揭开悬疑。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和小说中“预知结果”的设悬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电影除故事本身外,还包括画面、声音、镜头、剪辑等元素,所以在电影叙事中设置悬念要比小说、戏剧更为复杂。由于本文重在讨论故事层面上的电影悬念设置技巧,对因媒介独特性带来的悬念效果不再赘述。
(三)悬念设置的作用
悬念设置在电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被电影故事中的悬念勾起了“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另外,悬念给观众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情绪,当影片中疑问出现时,观众便急于寻求答案,从而沉浸在紧张、焦虑的心理体验中。待到影片结束,悬念揭开、真相大白时,观众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便能获得内心情感的满足。其次,电影悬念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观众在进入作品或创作者给定的故事之前,内心必定会有心理预期。比如喜剧电影,观众就想从中得到快乐开心,从而释放生活压力;而恐怖电影,观众就希望从中获得感官刺激,从而达到猎奇的目的。电影悬念能激发观众参与故事的欲望,观众一旦接触创作者所写的故事,便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代入到故事中某个人物身上。故事人物因要实现目标而受到阻碍,阻碍越多,悬念越多,观众也就越投入。最后,悬念能吸引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故事主题的传达。这种传达不是创作者的独自说教和强行灌输,而是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完成情感共鸣的再生产。
二、故事创作层面悬念设置技巧
悬念对电影叙事来说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进行悬念的设置,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情节、人物、结构都是构成电影故事叙事的元素,从创作故事的层面来说,悬念的设置应该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情节设置上制造悬念
要想在电影相对有限的时长里,既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关系,又要通过设置悬念来吸人眼球,这对创作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通过情节设计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对某些重要人物的反常行为不予解释,或者在情节中暴露矛盾冲突,但只保留矛盾双方中一方的信息,尤其是在很多警匪片中会经常用到。当警察与匪徒的战斗陷入僵局时,正义一方屡遭挫折,已经伤痕累累,但邪恶一方依然逍遥法外。这时观众自然为正义一方主人公的命运感到紧张担忧。譬如在美国电影《虎胆龙威》中,主人公约翰·麦卡伦作为一名警探,在逮捕黑客马特·法莱尔的过程中频频受挫,被反面人物逼上绝境,但又一次次侥幸逃脱;而黑客马特·法莱尔却一次又一次逃脱法律的制裁。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自然会随着情节的步步推动,为主人公约翰·麦卡伦的命运感到惴惴不安。
(二)从人物关系上设置悬念
人物是电影故事的灵魂,经典荧幕形象总是经久不衰,长期活跃在观众的脑海里。因此创作者要重视故事中人物的作用,以人物为起点,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建立人物关系来设置悬念。
带有神秘面纱的人物本身就具有悬念特性,如果在故事创作中多次提及从未出现的人物,那不用刻意设置人物关系网就已经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了。2018年上映的电影《无双》,影片从一开始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从未露面的人物——画家。除了主人公李问外,没人知道画家长什么模样、从事什么行当、在哪里居住。影片通过李问之口大肆渲染画家就是最大的幕后操控者,李问对其描述得越详细,观众的好奇心越强烈。画家到底是谁,成为了《无双》最大的悬念。等到影片结尾,真相揭示的那一刻,观众才知道自己掉进了电影故事设置的悬念旋涡中:原来世上根本没有画家这个人,所有关于画家这一神秘人物的描述,都是李问编织的谎言,最终目的是给自己的罪行开脱。
设置复杂的或出人意料的人物关系,也是电影悬念设置的技巧之一。在观众认知中,故事越匪夷所思、违背常理,其悬念效果和戏剧冲突便越强烈。影片《七月与安生》的主人公七月与安生,是一对拥有宿命情缘的朋友。男主角苏家明本是七月的男朋友,和七月如胶似漆,但却同时被热情似火的安生所吸引,与安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姐妹关系、恋人关系、三角关系让《七月与安生》的人物关系处在混乱之中。这种插足姐妹恋爱关系、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又使得《七月与安生》充满了戏剧张力。
(三)从叙事结构上设置悬念
从叙事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叙事大致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一般而言,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缺乏悬念设置,电影故事中往往是通过错置或倒置叙事结构,来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西班牙影片《看不见的客人》就采用预叙悬念手法,将故事的结尾在影片开头便娓娓道出。主人公艾德里安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企业家。但他却背着妻子与一名叫劳拉的女摄影师长期保持着性关系。一日,在他们偷情结束离开别墅的途中意外发生车祸。为掩盖自身罪行,两人狠心将因车祸而亡的青年丹尼尔与他的车一并抛入湖中,以此来毁尸灭迹。之后,劳拉因车损坏而路遇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帮助劳拉修理了车子,而这位老人正是丹尼尔的父亲。出于愧疚,劳拉准备和艾德里安共同自首,却被艾德里安杀害。在警察介入调查劳拉之死时,电影的悬念便产生了——艾德里安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谁杀死了劳拉?能不能找到杀死劳拉的真正凶手?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必然会全身心地关注故事情节的推进。
当然除了从情节、人物、结构上设置悬念,电影故事创作也可以在时空关系上设置悬念。电影作为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叙事艺术,可以通过延长或压缩叙事时间来控制观众紧张不安的情绪和跌宕起伏情节对观众心理产生的冲击。当然我们也可以建构多层叙事空间来控制叙事节奏。著名电影大师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中就通过多层梦境的设置,实现了多层空间叙事的可能。此外,还可以从片名上设置悬念,希区柯克在1933年一次演说中提到过利用片名设置悬念。他以《叛舰喋血》的片名为例,认为如果片名中没有使用“叛舰”这个单词,而是随便起个“靓舰邦迪号”,观众便不能获取任何悬念的信息。正是运用了《叛舰喋血》这个片名,才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到底会在叛舰上发生什么事呢?这种利用片名制造悬念的手段,其实是一种直接让观众通过片名便对影片产生强烈观看欲望的方式。
三、结语
怎样的电影故事才能做到“叫座又叫好”,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又获得好口碑呢?无数的故事创作者都在努力尝试。亨利·詹姆斯曾说过:好的故事必须让人感到有趣。电影如何做到有趣,悬念的设置无疑是创作者们使用最多的一种叙事技巧。本文摒弃電影叙事中通过画面、镜头、特效、剪辑营造的悬念感,仅从故事创作的角度出发,从情节、人物、结构等方面入手,找到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制造悬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的方法。笔者希望从故事创作层面上得到的几种关于悬念设置的技巧,能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49-50.
[2]孙进.动画创作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4.
[3]范培松.悬念的技巧[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5.
作者简介:冯陶,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