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1-25逯鹤晏辞刘迪

工业设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高校

逯鹤 晏辞 刘迪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改革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高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课程安排大多为32 学时,课时短而内容多,若想利用32 学时讲完中国与西方从史前到20 世纪的美术史,实为困难,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教学结构。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细致讲解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要花费一个课时,而《清明上河图》不过是茫茫宋代美术中的一隅。这意味着在此课程体系下,美术史的讲解如走马观花,有广度而无深度。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分开教学,往往先上中国美术史、再上外国美术史,在这样的课程结构安排下,学生对同一时代中西方美学文化的异同缺少横向的对比;在纵向上也缺少对当代设计从古至今演变规律的探索与把握,学生也就无法从这样的课程模式中认知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笔者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93%的学生选择“《中外美术史》的授课老师上课与学生互动很少”;只有7% 的学生选择了“《中外美术史》的授课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根据调查结果可见,高校《中外美术史》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高。究其原因,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选择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直接导致较差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自身具有较强的感性想象能力,但理性思考能力较差,更加需要感性的教学互动引导,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高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史论的方法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果将这一学习史论的方法继续延伸到高校学习之中,学生就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体系化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善课程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1.3 教学方式单一

美术作品的展示与讲解是《中外美术史》课程中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经过笔者调查研究,目前《中外美术史》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配合讲解,并播放相关的视频。首先,由于美术作品的展示方式过于单一,所以导致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深度不够。由于幻灯片画幅的限制,学生对作品的工艺、材料、质地等要素只有间接印象,缺少深入地观察与体验;其次,教师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会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解,缺少深度与拓展,导致出现“流水账”的教学问题;除此以外,理论课程的上课地点往往安排在普通教室,“老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也无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外美术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设计的理论基础,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即为设计,设计中的创意、灵感与技法不能凭空捏造与想象,而是对美术风格发展过程的学习、探索[1] 而形成的。目前,教师上课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学完之后一知半解,没有主动展开对设计的追根溯源,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接受不到美的教育。所以,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丰富课程的结构与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有助于转化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史论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外美术史》课程十分重要,是基础中的基础。综上所述,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3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单元结构与教学方法

3.1.1 优化教学单元结构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2]。面对紧缩的《中外美术史》的课时安排,若教师使用线性的、整体性不强的教学模式去传授庞大的美术史知识体系,会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因此,教学单元结构需要优化与整合。教师可针对中西方同一类型的美术史开展专题化的对比教学模式。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作为一个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体现出研究型课程的多学科理论借鉴、多方法运用的特点[3]。例如:当教师对比讲解夏商周与古希腊美术时,开设“文明的孕育――从神话到现实”专题,使学生对中西方文明起源有深入地理解。

3.1.2 优化教学方法

《中外美术史》课程中,作品的讲解与分析是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讲解枯燥、学生兴趣度不高的问题。所以,笔者提出了围绕作品的三个视角教学方法,三视角分别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学特征、作品的衍生与发展。

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社会状况决定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普遍性,而作者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思想感情的特殊性。丹拿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4]。脱离了时代背景去谈作品,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可利用5 ~ 10 分鐘的时间叙述时代背景;在讲到作者的重要作品时,简要说明作者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较强的故事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作品的美学特征是指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从造型、颜色、功用、材质、形式等美学角度展开全面地讲解。教师应当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把中国与西方的美术史紧密结合,引用风格类似或迥然不同的作品,对比讲解其美学特点。例如:以中国的山水画对比西方的风景画,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目前,在《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只鉴赏从史前到20 世纪的美术作品,这无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许多现代设计是对过去美术作品风格与构成形式的借鉴与再造,如果不能将“过去的设计”和“现在的设计”有机结合着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了对现代设计发展脉络的探究,导致了较低的视野拓展度,也导致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意义的缺失。所以,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相关现代设计作品的知识储备,在讲解美术作品时引用现代的设计,对比说明美术风格发展的脉络;或利用现代设计的讲解引出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3.2 提升教学互动

目前,教师与学生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教学互动不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例如: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搜集相关美术史资料,并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除此以外,可在每节课的内容安排中增加小组讨论环节。例如:每节课提出数个相关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的结果。将“教师说”转换为“学生说”,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在搜集资料、讨论、汇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3 增强对作品视野的拓展并丰富教学方式

在《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幻灯片画面尺寸限制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观察,幻灯片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对作品视野的拓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上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例如:网上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数据库,例如,“CCTV 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号中有各类3D 演示的国宝,利用建模技术,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可以360 度旋转,自由放大或缩小。优秀的网络资源配合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交互手段,充分观察美术作品的细节。除此之外,教师可安排部分课时带领学生去博物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直接观察,对艺术史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将情感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4 总结

美术史论课程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思维与设计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优化《中外美术史》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内在地改变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传统认知。理论知识的内化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因为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理论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调整教学,在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下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除此之外,关于艺术史论的教学,不仅仅要从提高生源素质和革新教学方法入手,更要加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底蕴的培养[5]。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高校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