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分析校园欺凌
2020-01-22张斌
张斌
【内容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同学之间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校园欺凌事件最近几年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特别是近期,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播,校园欺凌再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校园欺凌会让受欺凌者情绪不稳定,上课往往精神不集中,忧心忡忡,脑海中常常会出现被欺负的影子,严重者还会患上精神抑郁,认知行为出现偏差,因而,作为学校政教处工作的一员,必须要从心理教育的这一视角研究校园欺凌,做好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欺凌;问题分析;心理矫正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么频这么恶性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近期热映电影《少年的你中》中,只有具体的情节,没有更多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留给我们的更多是思考,本人带着这些问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分析校园欺凌。
一、由于心理原因产生的校园欺凌分析
大家一致认为,在社会所有的单位集体中,学校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可是从目前来看,貌似不是这样,因为通过媒体曝出来了这么多的校园欺凌,仔细一想,应该还有大量的没有曝光出来的校园欺凌,这么多的欺凌行为,给受害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此时,我们必须要研究,到底是为什么这些施暴的人那样的残酷,那么的暴戾,这种欺凌行为为什么不能坚决杜绝?
笔者执着地认为,在平常的校园欺凌中,有一种可怕现象,就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施暴行为很正常。例如就在今年开学不久,我们政教处的工作人员就发现,七年级(4)班有位叫李某某的同学,经常在班上向其他同学索要2~5元不等的现金,美其名曰为“保护费”,还声称,交了这个费用后,你们以后再也不怕受到欺负了。可是当有的同学遭拒绝交“保护费”后,他便言语侮辱,甚至会拳打脚踢,曾经发生了一名受害的女生遭到扇耳光,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
通过近期笔者大量的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天真地”认为,采取恐吓、暴力等行为,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有了成功的案例后,他们就会效仿,再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少年勾引,思想渗透,他们天真的想法有时候会得到浅显的“印证”。随之大量的让自己“引起关注”或者是让自己“树立威风”想法就冒了出来,这些种种的歪曲的现象,折射出的是这些孩子们价值观人身观的严重扭曲。
有位资深的教育家曾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家庭。”通过笔者的调研,也印证了这说法是属实。本人对许多施暴孩子的家庭背景统计研究,他(她)们要么家庭背景优越,自认为就是出了事,父母也会给自己摆平;要么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少父爱母爱,也无人管束,久而久之,就会被一些人利用,也学会了欺负别人。
二、如何从心理教育方向防治校园欺凌
1.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起伏较大且心思敏感,教师应增强自身观察意识,关注问题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表现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学生的各项心理要素,找寻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心理教育实验,为问题学生开出良方。例如,初中生小磊在校被学校社团学生强收保护费,该事件在班级广泛传播后,小磊遭到同班同学的一系列欺凌,表现出社交恐惧等症状,被诊断出患有情绪障碍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和小磊父母及时沟通,了解其父母的态度和家庭基本情况,根据小磊在班级的表现情况,制定出结案、介入和评估反思三个阶段,结合家庭成员特点和家庭结构特点,逐步达到改变家庭成员对小磊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看法、家庭成员正确认知小磊的症状和打破并修复小磊的个人次系统的目标。
由此可知,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状况,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资料,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提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学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优化课程设计,实现家、校、社区多方联动
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后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成长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不仅是学生个体行为的偏离,更是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的教育失职。因此,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首先,学校应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专门课程。中学生生性敏感、内心脆弱,需要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为其答疑解惑,学科教学也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解决其身心困扰;同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能够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其次,在课程目标设定中,要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需要正确的人生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此时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应通过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同教师保持沟通,多方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再者,在课程实施方面,社区作为学校和家庭的中介,应响应学校的号召,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组织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让每个家庭参与其中,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重保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社区,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总之,尽管校园欺凌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些青少年甚至拿《青少年保护法》来给自己做挡箭牌,这样就造成同学之间的欺凌频发,笔者认为,如果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才能为孩子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2]汪琪著.中学生校园暴力研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5.
[3]麻映雅.浅谈校园欺凌伤害事件的成因及预防[J].甘肃教育.2019(3):23.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校园欺凌伤害事件的预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X〔2019〕GHB194.】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