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生活?物理?社会”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0-01-22李令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学会学习科学精神

李令军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初中物理“生活·物理·社会”学习案例,阐述了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生活·物理·社会;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共设置六十一个“生活·物理·社会”学习内容,其中八年级上册设置二十四个、八年级下册设置十五个、九年级上册设置十一个、九年级下册设置十一个,占物理教材提供内容的比例较大。“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呈现出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互关系的拓展性知识,较好地反映了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渗透了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现在就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探索阐述如下:

一、“生活·物理·社会”学习中学会学习素养的发展

学会学习素养中信息意识基本要点要求:“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1]

“生活·物理·社会”内容信息量较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发展自觉、有效的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的品质和能力。

“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受篇幅、编写年代及呈现方式所限,很多内容还不够全面、前沿、动态化。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百度搜索或根据提供的资源网址,通过“互联网+”方法获得更全面、前沿、动态的学习资源。在第一章:声现象“曾侯乙编钟”内容学习中便可运用“互联网+”方法获得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演奏视频及其它仿制曾侯乙编钟演奏视频,在视频中能听到敲击不同编钟发出的响度、音调不同的声音。在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磁悬浮列车”内容学习中运用“互联网+”方法获得磁悬浮列车原理内容及磁悬浮列车运行视频,学生可更清楚的知道工作原理、发明家、中国上海、长沙二条磁悬浮列车运营线,更直观的在视频中观察到磁悬浮列车运行细节展示。

二、“生活·物理·社会”学习中科学精神素养的发展

科学精神素养中勇于探究基本要点要求: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1]

在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微小差异引起的重大发现”内容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向拉姆赛学习他在实验中出现微小差异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习瑞利和拉姆赛为解决出现的微小差异而进行反复实验、终于发现氩元素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在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马力—功率的一种单位”内容学习时,运用“互联网+”方法可获得瓦特与蒸汽机资料,教师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学习瓦特在做学校修理工时不畏困难、克服多次的实验失败和资金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改良蒸汽机的方法,最终发明蒸汽机引导全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让学生体味凡人只要勇于探索也可成为伟人的道理。

除上二例外,在“人工降雨”、“加速器”、 “生活中的剪刀”、“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高空王子走钢丝”、“海陆风的成因”、“飞机的升力”、 “电从发电厂到千家万户”、“微波炉”、“热机的发展历程”等“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学习时皆可进行勇于探究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生活·物理·社会”学习中责任担当素养的发展

责任担当素养中社会责任基本要点要求:“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1]

在第二章:“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沿海近十几年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并通过“互联网+”方法获得《巴黎协定》来历及内容,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对自然的危害,激发同学们绿色生活的意愿,树立同学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同学们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除上例外,在“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使用直流电动机的交通工具”、 “紫外线与臭氧层”、 “能源的分类”、 “不同声强级的声音对人的影响”、“废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等“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学习时,皆可进行社会责任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责任担当素养中国家认同基本要点要求:“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在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内容学习中利用“互联网+”方法获得“中国天眼”资料,使同学们知道中国在射电望远镜方面国际领先的巨大成就,以及由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在时间尺度、深空自主导航对世界太空研究的巨大贡献和促进。

除上例外,在“曾侯乙编钟”、“火洲里的坎儿井”、“小孔成像”、 “中国古代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凭借速度为国争光的中国运动员”、“航天飞行器的特殊外衣”、 “指南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等“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学习的皆可进行国家认同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四、“生活·物理·社会”学习中实践创新素养的发展

实践创新素养中问题解决基本要点要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1]

在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计算机中的散热器”内容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电流的热效应产生在工作时CPU、GPU要发热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硬件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激发和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通过铜片与扇形散热片的连接,高速旋转电扇叶片向散热片吹风,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散热片做成扇形不仅散热效果较好,而且可以避免散热片的共振。在此过程中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除上例外,在“防止水蒸气烫伤”、“太阳奇观”、“有趣的人体尺度”、“潜水艇的浮与沉”、“家庭安全用电常识”等“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学习时,皆可进行问题解决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实践创新素养中技术运用基本要点要求:“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1]

在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手机的演变”内容学习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方法展示第一代(1G)、第二代(2G)、第三代(3G)、第四代(4G)手机及其功能,同时介绍我国于2019年即将推出的第五代(5G)智能手机及其功能,让同学们知道手机技术的发展是在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明者、技术人员运用工程思维,将创意方案转化为有形的生产、生活用品,较好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便宜了人民的生活,激发同学们技术运用的兴趣与意愿。

除上例外,在“声能”、“以声消声”、“次声波监测站”、“滤色镜”、“光具有能量”、“红外线的应用”、 “串、并联电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凸面镜、凹面镜”、“电影与视觉暂留”、“计时工具”、 “磁悬浮列车”、“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密度计”、 “磁记录”、“纳米材料及其应用”、“高速行车时的安全防护”、“高压锅的原理”、“人体中的杠杆”、“轮轴”、“斜面”、 “电报与电话的发明”、“大海中的机械能”、“集成电路”等“生活·物理·社会”内容学习时皆可进行技术运用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師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2016.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学会学习科学精神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