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拟情境化:让低年级学生学会提问
2020-01-21吴秋华
吴秋华
【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引入情境化教学,以助力学生发展,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供科学保证,已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着重从创设参与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创设思考情境,让学生可提问题;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会提问题三个方面阐述数学模拟情境化,让低年级学生学会提问。
【关键词】数学情境化;小学低年级;学生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3-0018-02
Contextualization of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Let the Lower Grades Students Learn toAsk Questions
(Guanzhe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China)WU Qiuhu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grade students, context-based teaching is actively introduc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reating a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to make stu‐dents want to ask questions; creating a thinking situ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ask questions; designing a problem situ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ask questions to illustrate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situationalization in three aspects, so that lower grade stu‐dents can learn to ask questions.
【Keywords】Contextualization of mathematics; Low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k questions
《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實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可见问题才是促使数学创新的动力源泉。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智力思维尚在发育阶段,面对数学这门逻辑性、计算性很强的学科,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就难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通常来讲,问题的提出要么从生活实践中来,要么从模拟的数学应用情境中来.本文阐述的就是利用数学模拟情境化,刺激和引导低年级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
一、创设参与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想提问题
新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思考,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能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笔者在执教《认识米用米量》时,从二年级学生好动且好奇的心理从发,模拟了一个生活应用场景:当一个小建筑师,用尺子量一量教室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想一想怎样量更方便、准确?大家很踊跃,3人一组纷纷拿出20厘米长的尺子,相互合作测量起来。不久,有学生就提出:“用这个尺子量太慢了,一节一节地量还会滑动,不准确。”教师:“那该怎么办呢?”学生:“有没有更长的尺子?”这一问题的发现使大家兴趣倍增。课堂上不能单纯地讲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模拟适合学生参与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二、创设思考情境,留给学生问题空间,让学生可提问题
由于受教学进度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更多的课堂是教师尽量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配上简单的提问,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这样,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教的节奏,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会有问题可提。所以,数学课堂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就要创设思考情境,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笔者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时,创设思考情境:
第一步:把学生分成5组,要求他们用学具中的东西来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每组用一样东西量,看看哪组量得最快、最准确?第一组的同学拿出学具里的一角硬币来量,第二组用曲别针,第三组用三角形纸片,第四组用小正方形纸片,第五组用火柴棒。
第二步:学生分组量数学课本后,笔者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出现了同样的数学课本的长,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第三步:笔者请同学们认真看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测量数据,看看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同样是数学课本的长,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是因为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来量。归纳出问题一: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课本的长,长度量是不一样的。
第四步: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数学课本统一的长度呢?这个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思考并提问。
第五步: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统一用三角形来测量数学书的长。测量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把五组测量数据写在黑板上,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问题:用同一个物品来测量数学课本,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导出问题二: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书的长,长度是一样的。
这个“思考情境”的设计,留出空间,让学生有问题可提,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处,用它去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智慧。
三、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让学生会提问题
(一)在知识的衔接中设计问题情境提问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是有衔接的,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参与,就能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在学习“平均分”概念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春游租船。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如果春游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解决?
课件呈现租船情境图:4位老师带着36个同学到石门湖坐船春游,要租几条船?
1.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2.强调说明:(1)共有多少人要坐船?(2)每只船限乘8人要租几条船?
3.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分一分。
明确“共40人坐船,每8个人一组租一条船,40人可以分成5组,就要租5条船”,这就是“平均分”。根据已学“平均分”知识,继续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又提出了4人一组、5人一组、10人一组的租船方法问题,巩固了“平均分”的知识。
(二)在联系生活中设计问题情境提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就可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笔者执教“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后,模拟时装模特服装搭配情况的问题情境:帮助模特搭配时装走秀。
出示课件:ABCD4件上装,甲乙丙丁4件下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会怎么搭配?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讨论后,提出了不同搭配方案:
第一种:上装的ABCD分别搭配下装的甲乙丙丁的4种穿法;第二种:上装的A分别搭配下装的甲乙丙丁的4种穿法;第三种:上装的B分别搭配下装的甲乙丙丁的4种穿法……
教师小结:不管是哪种搭配方案,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都可以運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让情境走入数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陈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责任编辑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