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阅读教学
2020-01-21缪莉丽
缪莉丽
思维是阅读的内核,对阅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可视化手段”,将学生的文本思维可视化。通过“思维可视化”,一方面能让教师触摸到学生内在的文本之思;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清晰自己的思维路径,从而能助推学生展开更为深度的语文阅读。思维可视化,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深度发生。
一、问题驱动,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
问题是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内在的动力引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问题,不仅仅可以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共同谋划,来自课堂的动态生成。相比较而言,来自学生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在认知平衡、失衡之间形成某种张力。
比如教学《祖父的园子》(部编版五年级下),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核心,去触摸文本所表达的旨趣?教学中,笔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置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文本思维。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问题2:作者是怎样描写园子的?问题3:这样描写园子表现了什么?作者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这样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品词析句,对比辨析,从而逐渐去感受、体验、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这就是“自由”与“爱”。通过笔者设置的问题,学生不仅能认识“文本写了什么”,更能认识到“文本是怎样写的”。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文本思维向文本纵深处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这种话语的表达正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二、思维导图,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文本脉络等进行梳理。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文本思维。从根本上说,思维导图能让学生主动地融入文本解读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
比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麻雀》,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主要角色——“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等,建构课文中的主要角色、主要关系的思维导图。其中,猎狗与小麻雀的关系,笔者用一个字——“咬”来概括。那么老麻雀与小麻雀的关系用什么来概括呢?老麻雀与猎狗的关系用什么来概括呢?这种直观的思维导图,能引发学生积极地研读文本。通过深度研读文本,有学生认为,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是一种保护的关系,概括为一个字——“护”;有学生认为,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是一种搭救的关系,概括为一个字——“救”;有学生认为,老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拼命的关系,概括为一个字——“拼”;有学生认为,老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吓退”的关系,概括为一个字——“吓”,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握了文本的写作内容,而且对写作内容进行了抽象、概括,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三、角色表演,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借助于言语、图形思维可视化,而且还可借助学生动作可视化技术,将言语、符号、图形、图像、动作等的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建构一个角色表演的有效空間,这就是“读者剧场”。 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微型小说——《桥》,由于小说中的人物较少,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突出地表现老支书的威信,表现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以及父子彼此的相互之爱。在表演中,学生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如老汉的“吼”、小伙子的“瞪”、老汉的“揪”等,如老汉的“你还是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如“少废话,快走”,等等。这些表情、动作等的夸张,这些语言的渲染等,一方面能将学生的阅读感受、思维外化出来,另一方面能助推学生的深度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聚焦于学生的思维层面。建构基于学生“思维可视化”课堂操作策略、模式,是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以问题驱动、思维导图、读者剧场为代表的思维可视化策略,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思维可视化策略,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研究,从而整体性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