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2020-01-21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辽宁大连116000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胰岛素泵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泵组给予胰岛素泵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胰岛素泵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各指标下降系数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常规治疗组,丙二醛(MD)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增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治疗可更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减低炎症因子水平。
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有关,胰岛素抵抗在整个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1]。胰岛素泵治疗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高糖毒性,本文主要对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8例,女70例,年龄37~78岁,平均(56.64±1.25)岁,体重44~79kg,平均(62.01±3.54)kg,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胰岛素泵组各74例,组间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未接受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调脂药物治疗;③无急性并发症;④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沟通障碍及无理解能力者;②并发糖尿病足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③合并严重感染或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④尿蛋白检查阳性者。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根据患者体重计算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初始剂量每日0.5~0.8U/kg,每日总量按1:1比例分成2份,1份在三餐前立即皮下注射,另1份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组给予胰岛素泵治疗,根据患者体重计算门冬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初始剂量每日0.5~0.8U/kg,餐前大剂量与基础量比例是1:1。2组均根据患者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PG、HbAlc、TG、TC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SOD活性与MDA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UC、HOMA-β、HOMA-IR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均经SPSS23.0软件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P值<0.05时表示组间区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及血脂水平对比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PG、HbAlc、TG、TC值分别为(13.25±1.51)mmol/L、(9.41±0.54)%、(2.82±0.95)mmol/L、(7.38±0.89)mmol/L;胰岛素泵组分别为(13.56±1.67)mmol/L、(9.60±0.42)%、(2.85±0.87)mmol/L、(7.26±0.61)mmol/L,组间对比区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水平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分别为(9.84±0.53)mmol/L、(7.03±0.33)%、(1.23±0.40)mmol/L、(6.12±0.54)mmol/L;胰岛素泵组为(6.02±0.48)mmol/L、(5.29±0.29)%、(0.62±0.13)mmol/L、(4.32±0.58)mmol/L;胰岛素泵组各项指标下降系数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SOD活性与MDA水平对比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的SOD活性与MDA水平分别为(42.37±11.98)U·L、(4.82±0.48)μmol/L;胰岛素泵组为(41.01±10.36)U·L、(4.89±0.49)μmol/L,对比区别不显著(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组SOD活性为(57.56±12.18)U·L,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1.85±12.67)U·L,而MDA水平则为(3.22±0.31)μ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79±0.37)μmol/L,组间对比区别显著(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对比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的AUC、HOMA-β、HOMA-IR分别为(34.18±3.09)mU·L·h、(20.72±1.96)、(7.28±1.52);胰岛素泵组为(33.02±4.61)mU·L·h、(21.55±1.49)、(6.95±1.42),对比区别不显著(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组分别为(88.41±13.36)mU·L·h、(88.42±16.19)、(3.18±0.51),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组的(60.64±13.27)mU·L·h(63.53±15.29)、(4.01±0.18),组间对比区别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命健康[2]。临床上对于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常采取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虽然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对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获益不明确,且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用药麻烦,患者依从性较差[3],也会间接导致血糖控制欠佳。胰岛素泵治疗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灵活的调制基础输注量和餐前大剂量,进而更有利于血糖快速平稳控制,还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率[4],本研究结果证实胰岛素泵治疗组FPG、HbAlc、TG、TC值各项指标下降系数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提示胰岛素泵治疗可更优化血糖控制、改善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泵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胰岛素泵治疗组SOD活性高于常规治疗组,MDA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AUC、HOMA-β增加和HOMA-IR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组,提示胰岛素泵治疗可更优的改善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残存的胰岛功能得到部分恢复,进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减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