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釉与甜白釉的工艺分析以及鉴定要诀
2020-01-21薛冰
薛冰
卵白釉与甜白釉的工艺分析以及鉴定要诀
薛冰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元代国俗尚白,蜚声中外的枢府瓷便以卵白釉而著称,这种釉失透、色白、乳浊感强,呈现一种无玻璃质感的“木光”效果。随着技术的改进,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一种“半木光”、光泽感和反光度恰到好处的新型白釉被发明出来,这种釉给人一种温润甜美的感觉,被称作“甜白釉”。研究从“卵白釉”到“甜白釉”的转变,不仅对元、明之际白釉瓷器的鉴定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明晰景德镇官窑体系技术传承和变革的脉络。
白釉;元末明初;卵白釉;甜白釉
1 元代以前的白釉瓷器
成熟的白釉瓷器诞生于北朝末年到隋代初年。但在发展之初,白瓷的白度并不高,时有泛青和发黄的现象出现。最先开始大量生产白瓷的窑口是巩县窑。可是,中原地区土质普遍较差,烧成后的瓷胎疏松多孔略呈粘沙状,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胎质的缺点自然不利于釉的呈色和性能的提高。白瓷的第一个顶峰是由邢窑创造的。陆羽《茶经》云“邢州瓷白”“邢瓷类银”“邢瓷类雪”。李肇《国史补》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之后,位于邢州以北的曲阳县定窑继承了邢窑白瓷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特征。同时,还生产出了带有刻花、划花和印花装饰风格的白瓷,并深刻影响了周边以及南方众多窑口。后期由于战乱和工匠南迁,定窑瓷器质量下降,其覆烧工艺造成的芒口也并不被世人普遍认可。古籍记载,徽宗时觉得定窑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造青瓷。宫廷弃定用汝,导致定窑地位下降,定窑失去官方支持转向民间 市场[2]。
随着元代统治地位的巩固以及上层社会对瓷器的大量需求,至元十五年于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开始,源源不断向朝廷进贡瓷器。《元史・百官四・将作院》: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3]。史学家分析,早在新时期末期,东胡诸部落便开始流行“苍狼白鹿”的传说。所以对白色和蓝色情有独钟,表现在瓷器产品之上。就是白瓷的盛行以及包括后来出现的青花、霁蓝釉等都成为了元代皇室和贵族大量使用的器具,主要器型包括:高足杯、碗、盘、碟、盆、罐、匜等等。
2 乳浊失透的卵白釉
元代景德镇主要向皇室和贵族进贡一种白瓷,它们大多以模印纹饰进行装饰,圆器习惯在内口沿相对称的地方印上“枢府”二字。所以,这种白瓷又被泛称为枢府瓷。这类瓷器的釉料中,长石含量和硅铝比与宋代的青白瓷不同。通过分析景德镇元代卵白釉若干瓷器标本,得到其成分范围为:SiO2:70.09 %—73.41 %,平均72 %;A12O3:13.68 %—15.63 %,平均14.95 %;Fe2O3:0.78 %—0.95 %,平均0.86 %;CaO:4.03 %—6.4 %,平均5.2 %;NaO:3.13 %—3.6 %;TiO2:0.1 %—0.22 %,平均0.15 %;KO:2.99 %—3.22 %;MgO:0.18 %—0.24 %。可见,此卵白釉亦为石灰——碱釉,而着色元素铁、钛的含量都不高[4]。卵白釉的成分中钙的比例下降而钾长石与钠长石的含量增加,这就导致了釉的粘稠度较高,烧成温度范围更宽。同时,釉面光泽度下降而显现出一种“木光”的效果。而景德镇生产的另一种精品——青花瓷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卵白釉瓷。相反,它们大部分出口到了东南亚和西亚与中东的伊斯兰世界。
卵白釉瓷器表面几乎没有玻璃质感,用手抚摸起来也没有润滑的感觉,就如同煮熟的鸡蛋壳内包裹的那层膜一样。同时,由于这种瓷器的釉质透明度差,导致釉层下面的模印图案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而用手拿起后对着日光又会清晰地看到这些图案,颇有雅趣。
除了常见的“枢府”二字款之外,还有“太禧”、“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元代景德镇所有瓷釉配方的比例构成几乎一致。所以,包括这一时期的霁蓝釉、铜红釉以及其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呈现一种接近“木光”的效果。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了明代建国初年洪武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之上。但洪武时期由于政局方稳、御器厂初建,所生产出来的瓷器釉质普遍较差,釉层较薄,施釉不均匀,这是它与元代同类瓷器的不同之处。
3 洁素莹然的甜白釉
明永乐时期,国力昌盛,政局稳定,景德镇制瓷业也开创了新纪元。这一时期,单色釉的基础配方发生了一些改变,钙含量比例相应增加,同时,窑温也有所升高。所以,此时的白釉瓷和其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相比于元代同类产品显得更为莹润,玻璃质感也略强一些,手感更细润,铁含量的下降使得釉的纯净度也更高。永乐帝见到此种白瓷之后,盛赞不已,直言“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有这样一段记载:“回回结牙思进上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遗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5]。这类瓷器釉面如同白糖一样细润,细细观察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所以,它又被后人称为“甜白釉”。
“甜白釉”透明度高,釉面较为细润,釉层特别薄。其实从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永乐地层瓷器来看,这一时期所有器皿的釉层都很薄。不仅仅是相比于前朝,与宣德和成化时期相比也尤为透薄,部分精致小巧的器物已经达到了半脱胎的效果。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色或粉红色,着实令人赞叹。同时,永乐时期由于受西亚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制作出来的器皿多有异域风格。比如折沿盆、花浇、浮雕莲瓣纹束腰器座、三壶连通器、高足深腹大碗等等。
4 卵白瓷和甜白瓷的特征与鉴定要诀
卵白瓷无光失透,乳浊感强,釉层较厚,装饰多采用凸印花和堆塑技法。图案以龙凤纹、双鱼纹,缠枝花卉纹为主。甜白釉瓷的纹饰一般以极细的针状工具刻于内壁和盏心。元代瓷器普遍为厚胎重器,卵白釉瓷也一样。相同造型的瓷器,元代的要明显比后朝的更为厚重敦实。而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薄、透、光、轻、亮的艺术效果。所以,单从造型和外观上,也很容易将两者区分开来。
其次,从两种釉面的效果来看,卵白釉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效果,都和蒙古包的毡布有点相似。而甜白釉则有点像绮罗一样光滑透薄,这也是两者较为显著的区别之一。
除此之外,我们通常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白釉有两个特点:一是失透;二是色白。目前来看,在古代只有元代的卵白釉符合,而之前的青白釉之中铁元素尚且较多,并不能做到色纯白。明代出现的“白釉”严格意义上说更像是一种透明釉。它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澄净而气泡舒朗。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甜白釉不过是透过表面的釉看到的洁白胎色而已。
明代景德镇皇家御窑厂的瓷器于永乐时期首署皇帝年号。明清两代传袭,青花瓷采用钴料书款,白釉瓷则采用阴阳印刻篆书“永乐年制”暗款,亦有将“永乐年制”四字分别开来署于器物颈部四面的方式,笔意圆滑柔润[6]。
5 “木光”到“半木光”的技术成因分析
虽然无文献记载甜白釉和卵白釉在工艺上的递进与演变关系,但作为景德镇白釉瓷器的代表,尤其是时代相隔不远的同种类别瓷器,两种白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传承痕迹。
首先从原料成分上看,上文已提到,卵白釉总体属于石灰碱釉的一种。即在基础釉料之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增加釉料之中的碱金属——钾和钠的成分,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其釉色比影青釉略白,但不如它的玉质感强;甜白釉的成分相比之下略有不同,这一时期釉料淘洗也极为细致。所以,其中的杂质几乎不存在。此外,釉面的玻璃质感以及釉的理化性能和透明度主要是由二氧化硅含量决定的,甜白釉之中的硅铝比要高一些,这也决定了它的机械强度和硬度不如卵白釉。其次,从施釉方法上看,元代使用的是浸釉和荡釉法。而永乐时期的薄胎白釉已大量使用吹釉法,即书中记载的“截竹蒙纱吹釉其上”的方法。
但是,如果仅从釉的原料分析的话,不足以说明卵白与甜白为何在外观之上会有如此不同的呈现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两个时期的窑炉构造以及烧成制度上进行研究。元代使用的是脱胎于北方窑系的马蹄窑,这种窑炉由馒头窑演变而来,属于半倒焰窑,升温降温慢,保温性较好,可烧中性焰,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而明代开始,景德镇地区大量流行葫芦窑,这种窑结合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特点,属于平焰窑的一种,升温快,但保温效果较差,适宜烧还原焰。因此,在窑温上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范围。由此可知,影响两种白釉最终呈色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烧成温度,这也难怪卵白釉仔细观察就像是釉面未完全“烧熟”一样。而甜白釉由于烧成温度高,还原时间长,使得釉面更为甜润一些。
此外,将二者的胎质和助溶剂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永乐甜白瓷在瓷胎中引入了较多的高岭土,使Al2O3含量增加,从而使瓷胎的烧成温度和机械强度提高,瓷胎更加洁白致密。瓷釉中以钾长石做主要助熔剂,避免了釉面白中泛青,从而呈现甜白色外观效果。甜白釉的表面满布极细的孔眼,俗称“棕眼”,并泛有不易觉察的桔皮纹。由于孔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层中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与历史上邢窑、定窑及德化窑白釉在感观上明显不同[7]。
6 结 语
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刻意追求,还是技术的改良与进步所致,景德镇官窑的白釉瓷器在不同时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并且从元代末期至明代早期的发展与演变都存在着清晰的延续性关系。我们在进行传统鉴定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卵白釉瓷器和甜白釉瓷器完全割裂开来,区别对待。这种形而上学的,缺乏辩证观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只注意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时期白釉瓷的异同之处,方为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治学态度。
[1] 张汉文. 漆沮遗珍: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品[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5: 90.
[2] 陈子达主编, 王英培著. 古陶瓷鉴定[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5: 85.
[3] 上海博物馆编. 幽蓝神采2012上海元青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辑)[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99.
[4] 路甬祥主编, 何堂坤著. 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下) [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2: 772.
[5] 蔡毅. 中国陶瓷器真伪识别[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51.
[6] 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C]. 北京: 故宫出版社, 2015: 1675.
[7]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陶瓷卷[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3: 100.
Technologic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Key of Egg-white Glaze and Sweet-white Glaze
XUE Bi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Shufu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popular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its egg-white glaze. This kind of glaze was opaque, milk-white, and showing a “wood light” effect without glass textur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in Yong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 new type of white glaze with “half-wood light”, proper luster and reflectance was invented. This kind of glaze, giving people a warm and sweet feeling, is thus called “sweet-white glaze”.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gg-white glaze” to “sweet-white glaze” is not only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white glaze porcelain during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ut also can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technical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Jingdezhen official kiln system.
white glaze;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egg-white glaze; sweet- white glaze
TQ174.6+14
A
1006-2874(2020)04-0035-03
10.13958/j.cnki.ztcg.2020.04.008
2020‒01‒20。
2020‒01‒25。
薛冰,男,硕士。
2020‒01‒20.
2020‒01‒25.
XUE Bing,male, Master.
8737063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