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2020-01-20马福德
马福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氛围;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85—01
教學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精髓,或学得深入不深入。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重要的道理和最大的进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下面,笔者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以兴趣引导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自身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真正喜欢上语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1. 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时隔久远且思想深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之中。所以,教师要设计精妙的导语,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某特级教师在教《少年闰土》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闰土的相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给他拟一个过程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使学生产生了认真研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闰土这个人物的一生,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井产生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课文中的“情”,使学生能够做到“入情、移情、冶情”。
1. 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教学过程创建成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如,在《负荆请罪》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过程中可使学生对文章情节记忆深刻,更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分享经验、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恰好可以为这一目标“加一把火”,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景,并在音乐与画面的推动下,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鸟鸣”的出现,以及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桂林美丽风光的出现,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下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讲方法
课堂提问要得当,难易程度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1.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谦和的语气跟学生交流、沟 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给他们爱、鼓励,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让他们找到自信,树立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从而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并形成成就感。
2.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若是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解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应都是难的,而应是有梯度的。
综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教与学的复杂关系和真实状态,即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从而做到“七天抓五天,一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