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刍议

2020-01-20殷媛媛

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

殷媛媛

摘 要: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要的日益多元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作为“舶来物”的艺术管理专业,如何实现“在地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认为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应扎根中国之道,以学科创新为抓手,以社会效益为旨归,以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与教育体系。

关键词:艺术管理;管理创新;通识教育;跨文化交流

一、艺术管理的内涵

艺术管理兴起于西方,其作为一种实践行为与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不同的内涵。前者是针对艺术活动的一种能动的、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后者则是一门艺术学与管理学相交叉的新型学科,涵盖了艺术学、管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也被称为艺术管理学。

迄今为止,在诸多文献中,学者对艺术管理所下的定义多达20 多个,笔者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进行大致综述,以期对艺术管理的内涵解读进行必要的铺垫。

现代艺术管理作家亨利·费约认为,艺术管理是领导(或指挥)、计划、组织、调整、控制[1]。英国艺术行政专家费约翰认为,艺术管理就是为艺术家及观众达成一个美感的合约,使最多的人能够从艺术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收益。丹·马丁认为,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有助于把表演或视觉艺术的作品以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这种管理和推动创造性的过程以及把它传达给观众的领域一般有两个,一是公共的、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二是私人的、商业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实体。洪惠瑛认为,艺术管理就是把艺术商业化、企业化的经营;艺术管理以为特定社会公益和为艺术服务为目的[2]。郑新文的观点是,通过艺术管理技能,以最符合经济效益的方法实现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的艺术目标;艺术管理就是筹办艺术活动所需要协调的一系列行政工作[3]。

以上这些艺术管理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说明当前对艺术管理内涵的界定,这些内容对艺术管理内涵的揭示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传统管理职能即领导、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二是赢利性和非赢利性艺术组织的运营与管理;三是对艺术活动或艺术生产的协调;四是对艺术市场、艺术商业的经营与管理;五是对具体艺术项目事务的操作指南[4]。

二、艺术管理专业在中西方的发展历史

艺术管理作为学科的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和斯蒂芬·格雷瑟联手同为哈佛出身的艺术管理者道格拉斯·施瓦尔贝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1970年,三人创办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设置该专业,培养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这样,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形成,艺术管理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现代艺术管理学科肇始于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开设制片管理专业方向。2000年前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众多高校均开始设立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方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都招收了艺术管理方向的硕士生。

三、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向

(一)扎根中国之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艺术管理专业的任务随着各国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式,简单复制国外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必然会造成“本土不适”。扎根中国之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就是在批判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中国艺术管理与西方当代艺术管理在管理制度、管理效益以及管理方式上的区别。在价值导向上,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效益为主,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在学科内容建设上,应该秉持守正与创新,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为内核,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并存;在研究问题方向上,应该围绕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议题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艺术的边界不断被突破,艺术管理专业的领域不断扩大,作为“舶来物”的艺术管理专业应充分尊重我国国情,科学辨析不同艺术样式与艺术体制的异同,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道路。

(二)立足跨文化层面,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交流人才

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交往、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归根结底,国家间交流离不开文化的交流。目前国际交流往往会表现出文化折扣,甚至是文化冲突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则在于各国各地区的宗教信仰、知识体系、艺术趣味、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此,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基于培养包容性且适应力强的国际化人才,通过教学改革和学科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另外,在学术研究方向上应侧重跨文化管理研究,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对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本土化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辩证关系的研究。只有将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的“在地化”与全球化相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全面推进艺术管理专业学科特色建设。

(三)跨学科协同发展,夯实知识基础

在知识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受到科技、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然,如果单一化地构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把艺术管理专业简单地呈现为 “艺术 + 管理”,脱离社会层面,仅仅重视技能的培训抑或艺术素养培养,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的。

因此,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意“专才”与“通才”的结合。首先,注重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提供的是基础知识的广度的教育,能够让学习者了解自己与社会、文明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过去与未来,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令学生终身受益的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的思维习惯。其次,应以跨学科的视野,将艺术管理与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跨学科、跨领域、多層次的组织构架优化现有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把对于艺术产业、艺术事业与文化环境的全面性理解,以及新兴的科学技术对于艺术产业、艺术事业和艺术管理带来的影响都在课程设置中呈现出来。最后,培养的目标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结构的完善、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二字既包含教书,也包括育人,所谓育人即对人性和人格的丰满,艺术管理专业应以其跨学科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思维方式。

(四)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产学研结合艺术管理教育体系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把握时代脉搏就是要以创新作为治学之道。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科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科学技术( 例如VR、AR、全息影像等)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艺术管理者要时刻把握大众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作为艺术家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将更多优秀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促进我国艺术事业和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艺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复合型、实践型的专业。因此,产学研相结合是其自身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作为高校,应努力寻求与行业、企业间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可以将书本知识落地、实践,并将所获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的场所。由此可见,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理念融合了理论与实际,衔接了课堂与课外,集结了模拟与实操,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有效解决了毕业生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艺术管理专业应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互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补充,方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竞技场中成熟、壮大,并走向未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舶来物”的艺术管理专业应扎根中国之道,以学科创新为抓手,以社会效益为旨归,以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与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PICK J.Art Administration[M].2nd edition.London:St.Edmundsbury Press,1996.

[2]洪惠瑛.艺术管理[M].台北:扬智出版社,2002.

[3]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王文章.艺术管理概论[J].艺术评论,2009(7):5-17,4.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英语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