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01-20欧文君
欧文君
【关键词】 艺术教育;艺术家;基础教育;阶段;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3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3—0038—01
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和高校扩招,艺术教育就成了一个被频繁谈论的话题。笔者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并不存在着明显的比例关系,但普遍的艺术教育却有着必须而必要的意义。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相关思考。
一、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
首先,在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所理解的艺术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艺术家的教育,但是现实却是,艺术教育在不断普及并且升级,但真正的艺术家并没有增多。究其原因,恰如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所说,“艺术教师越多,艺术家就越少。接受艺术教育的人越多,只能导致产生更多的艺术教师”。近年来庞大的艺术类高考队伍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纷纷让孩子学艺术,但由于很多家长太过于功利性,往往会造成孩子学艺术的过程并没有体会到学艺术的快乐,从而导致孩子对学艺术产生厌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忽视着的一种事实,那就是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教的。作为教师,我们能教常识规则,能教科学探索的结果,能教人文历史等确切存在或者已被验证的东西;但不能教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艺术的本质就是有待于创造的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因此,未知的东西是不可能由任何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当然,谈到艺术的这种独特性与不可教性,并不意味着我们以此就可以否定艺术教育与艺术学习。恰恰接受艺术教育的必然性也是我们接受普遍的艺术教育的目的。众所周知,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交流人类经验中已经累积起来的认知与知识,来拓展个体的经验。同时,教育赋予人更大的视野、更深的自我意识,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的精神材料,更为直接的经验能力。由此可见,教育的普遍好处对艺术的学习与教育同样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换句话说,艺术家的培养与艺术教育是两回事,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其积极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有助于艺术家的成长,但艺术教育却无法帮助个体进行艺术探索。因此,我们普遍的艺术教育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兴趣或提高某方面的修养,更直接的说,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画家、音乐家等,而应该是培养孩子具备艺术家的观察方法与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几个特点
第一,中小学的教育与大学呈现出的专门化、职业化、学术化的教育特点不同,它是一种体现为“启蒙”化、兴趣化和基础化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基础性的培养。而所谓的基础不是具体量化的知识、普遍的价值,更应该是基本(或常用)的经验与方法,是对事物能做出初级的判断的思维。这就要求中小学老师一方面要大量启发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特别要重视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
第二,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发展着的形态链,而不应该存在衔接上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高等学校招生中的艺术类考试,某种程度上是对艺术教育的一种误导,因为模式化的培养完全违背艺术发展的规律。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评价体制、教育传统等方面方面面,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自身造成的,我们在进行中小学艺术教育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
第三,关于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的运用。任何《大纲》的制定都是一種总体的设计与规划,它只能顾及到普遍性,而无法深入到具体的问题中。因而《大纲》提供的仅是一种教学参考与规范,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比如画一棵树,教师有必要将常见的树的生长规律、大致结构与形态清晰地揭示给学生。至于有的同学画得直,有的同学画得曲,只要学生能从画树中发现树的生长结构和一般规律,并能从中感受到美与自我绘画的快感就可以。教师没必要强制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把一棵树画成某一种形态。因此,承认人的差异,尤其在艺术教学上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判尺度。
第四,认识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比了解具体的教学方法还重要。只有当我们对学生的成长与成长规律有基本的判断和认知,然后展开具体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而只对某门课程的负责显然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同等重要。
总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各地方、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改革措施,把艺术课真正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学校的艺术教育就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