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20
134003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通化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及时对患者进行诊疗可提高其治疗预后效果,挽救其生命。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症的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且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保守治疗无效及有手术治疗禁忌证患者接受介入治疗[1]。基于此,本文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下消化道出血患者100 例,均经病理学检查且符合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异常者。100 例患者中男59 例,女41例,平均年龄(44.3±5.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造影:利用Seldinger 技术对患者股动脉行穿刺及插管操作,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对其进行血管造影,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常规腹腔动脉与肠系膜造影,在此期间使用优维显300对比剂,将其注射剂量控制在10~25 mL,频率控制在2~7 mL/s。②介入治疗:利用共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置入患者的下消化道出血动脉位置,并置入微球,栓塞治疗期间应减缓对比剂的注射频率,并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出血部位情况的观察,若有异常,即刻停止栓塞治疗。30 min 后对患者重新进行造影操作,若造影结果显示无出血现象,即可停止治疗,若结果显示栓塞治疗效果欠佳时,应留置导丝,并做好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相关准备工作。
结 果
100 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现血管发育不良66 例,肿瘤17 例,隐匿性原因不明出血17 例。对这些患者实施栓塞治疗后,出现轻度血管发育不良12 例,进而进行垂体后叶素止血治疗;因栓塞治疗效果欠佳接受手术治疗4 例,且均符合手术指征;因癌变晚期接受栓塞及化疗治疗4 例。
讨 论
当前,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是现代医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由于该病症出血原因及具体部位的不明确性,致使其临床诊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症进行内科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现[2],若不能对出血部位进行精确掌握,仅仅依靠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将降低止血治疗效果,且所产生医疗纠纷的概率也相对较大。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介入疗法开始应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
长期以来,下消化道出血病症的诊断难度性较大,结肠镜、纤维镜及常规消化道造影均难以准确进行出血部位的定位,若患者出血量>0.5 mL/min,便可以应用介入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治疗。血管造影期间若患者出血量超过0.5 mL/min 时,便可以确定其属于真阳性,并能够准确定位其出血部位及范围。在本次研究当中,当患者出现阳性特征时,在其相同部位进行了反复DSA 造影。值得注意的是,血管造影期间一部分患者会由于小肠蠕动出现假阳性,因此,DSA 前应在患者出血动脉处灌注适量的山莨菪碱。为最大程度降低间歇性假阳性情况的发生,可以实施以下干预方法:①在出血期间进行DSA 造影。②若在诊断中发现可疑病变,可以第一时间借助导管技术,确定可疑靶血管之后再进行DSA 造影。③研究发现[3],借助灌注扩血管药物及抗凝药物可以起到诱发出血的效果,以此来最大程度提升阳性率,但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此方式将增加造影风险性。
介入诊疗过程中需注意应尽可能选取微导丝及微导管放置于出血部位的血管之中,以防止导管嵌顿诱发肠管大面积坏死。另外,在搬运患者过程中,应尽可能确保其处于平躺状态,防止导丝滑动错位,失去靶血管。在灌输血管加压素环节中,应对患者心电图进行实时监控,防止其出现冠状动脉收缩的情况发生,本文研究实施过程中患者心电图发生了轻微改变且出现了胸闷现象1 例,此时应及时结合其实际状况将对比剂剂量及注射频率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提高患者阳性率,但该措施可能会增加其出血风险。在对患者进行导管栓塞动脉止血治疗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肠管缺血症状,此时,应注意选择合理科学的适应范围,保障高、低适宜,以免造成肠管坏死或止血不易等情况的发生。本研究中,实施介入治疗后,出现血管发育不良、肿瘤、隐匿性原因不明出血患者,且在这些患者中发现部分存在轻度血管发育不良、栓塞治疗效果欠佳以及癌变晚期现象,并及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说明介入治疗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病症的诊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在下消化道出血病症治疗过程中实施介入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