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德育有效性探析
2020-01-20韦蓉张宥
韦 蓉 张 宥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青少年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需要从对青少年的思想德育抓起。我党的青少年思想德育工作本身就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做好学校的工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1]。在新的国家历史发展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生命线和行动指南,对青少年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精神心理品质的教育,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引导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观明确表示,道德教育的最根本实现方式必然是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社会活动才是改变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生活的真正本质,人类活动改造世界、改变人类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只有通过这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以最终达到其真正的德育效果。在实际的德育实践中,需避免局限性很大的讲学式、说教式的传统德育教学方式,以道德规范转化成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观念,并最终使这种道德观念真正指引一个青少年的社会实践为目标,在不断反复的社会实践中,使其在道德上进步,并与社会共同发展,因此,实践活动是本质基础又是本质关键。“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管理发展水平状况,是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发展水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社会道德的发展状况受到了包括整个社会基本经济管理发展水平状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影响。做好德育的基本前提是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上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环境的间接影响,而良好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文化发展,则始终是学校养成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必不可少的自然土壤。“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我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最早出自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没有良好道德素质水平的人则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发展水平因此是人全面发展必备的要素之一。建立文明先进的政治社会秩序,必须重视青少年各个阶段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做好人的全面发展夯实根基。
我国历来对德育就非常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对我国德育中的思想建设作了诸多重要论述。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德育建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的有力贯彻践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课程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青少年课堂中的最有效途径,强化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德育工作自然就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政治任务。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贯彻落实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教育、社会主义国家核心思想价值观建设教育、理想信念建设教育和落实党史国情教育等创新我国德育工作进程中,教育一线德育工作者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全面推进深化青少年德育综合改革,我国青少年德育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开创性的变革,以实现一批全方位、系统性的青少年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的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为贯彻落实青少年德育工作,许多长期奋战在德育一线的德育教学工作者对当代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德育理论和思想实践教育体系及实际德育教学方法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及研究推进工作,也因此取得了很多德育优秀成果。但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庞大的教育工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管理体系不科学
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小学校德育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突出情况切实普遍存在,一些中小学在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形式和宣传、轻结果和落实,学校对德育过程缺乏系统性管理,德育效果相对较差,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在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的状况下,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师替代德育教师,致使对青少年的德育大多停留在个人的生活经验层面,远远偏离了德育的初衷。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语数外等主课上,一些“副课”名存实亡,常被占用,使得德育课程只是完成形式上的任务。
(二)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在传统德育实践中,灌输是价值传递的经典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一成不变的课堂灌输方法已无法胜任新时代德育发展的需求。但目前仍然存在有很多德育课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在德育课堂上依然坚持采取单一的“灌输”方法,忽视了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背离了青少年的成长特征,强制的单向“输出”,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发青少年学生的叛逆心理和抵触情绪。
(三)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目标是学校实施学生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实效性的重要准则。德育也是现代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以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教育目的。但现阶段很多中小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过于空洞和理想化,没有充分结合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现状,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德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体验、认知和实践,形成其品德结构及品德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5]。因此,德育目标的定位精准度,关系到整个德育教育的效果,目标设置存在问题,则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方法等都会相应出现偏差。
(四)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在大众传播媒介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软硬件技术的迅速普及,青少年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方式被大大拓宽了,西沃白板、畅言机融入了课堂教学,平板电脑成为学习工具,短视频成为教师的得力“教具”。在充分运用大众传媒资源的同时,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日趋频繁,但由于网络中不时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在青少年的正确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时,缺乏筛选、分辨有害信息的能力,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一些大众传媒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一些学校斥巨资已配备了完善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运用,导致这些学校的优质多媒体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使用价值。
(五)家校缺乏有效沟通
现阶段,由于学校与学生家庭缺乏有效配合,不能做到互通互促是德育培养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家庭自身德育的严重缺失,父母片面的注重物质上的给予,过多地溺爱和放任,使不少家庭的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蛮横任性的坏习惯;另一方面,学校方面与家长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家长往往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现,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也无法及时反馈给学校,即使是家长会上也大多围绕考试成绩开展,造成在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不能协调发展。
三、提升青少年德育有效性的路径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时代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拓展思路,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予以应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一)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体系是一套完善的处理办法,可有效保证德育目标和计划的顺利实现,对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检测、改善和控制,进而使之始终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利用客体因素,发挥其积极方面,消除其不利因素,有助于检测和改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改善德育环境,为实现德育目标创造有利环境。
1.完善整体德育规划
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对德育工作的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树立青少年学生德育为先观念,需要深入调研好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发展的困境状况,制订好每一学期、每个月的具体德育大纲,通过将不同学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德育困境类化、细化并加以整合,不断创新探索、完善现已建立的现代科学的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同时,发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导向协调作用,加强大队部组织领导,具体工作开展可以利用大队教育辅导员为核心抓手,组织开展大队部教育活动,发挥少先队的带头、表率、先锋模范作用。
2.重视德育课程管理
德育课程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做好学校德育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着手:在德育课程课时设置上,应当保障德育课在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占比,不侵占德育课;在学校师资队伍配置上,避免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德育课程教师的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在如何促进各个学科与德育课程的融合上,应有“全课育人”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各学的科教师各自拟定具体化的德育教学目标及要求,体现在本学期的教学大纲上,并切实落实在日常的阶段考核和教学检查中。
3.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在接受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深受教师的影响,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身正为范”;只有通过长期持续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举办主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会等多种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更好地总结新的德育管理经验,以此保障教师队伍拥有新时代下所需要的德育管理水平及能力。可以通过日常校本培训、扩充德育类书籍阅读量、定期开展德育培养交流会、外出学习、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途径。
(二)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1.营造平等的道德对话
要想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德育关系民主化。在德育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善于营造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契机,在理解、尊重、信任基础上,进行共同的实践、探讨、对话,依此建立学生对道德自主性意识,并通过尝试道德判断以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进行价值商谈,在直接体验基础上理解对方,努力实现与双方间的相互理解与体谅。笔者也在实际的教学体验中,发现在避免强制灌输情况下,创设平衡、民主、对等的全新德育方法,更易于与学生进行道德对话,是挖掘学生道德意识的桥梁和途径。由此得知,这无疑是当前德育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习得的重要德育方式之一。
2.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班集体是指导学生参与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载体,班集体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可有效避免华而不实的、乏味的传统德育教学方式。班主任教师依据自己班集体的情况,把握本班学生特征,开展一些贴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班集体活动,把握日常班级活动,反复多次研究创设最恰当、最适合本班集体的德育教学方法。如在每个班级中积极评选道德之星,给予校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宣传;积极设置光荣角,张贴好人好事专题报道;积极竞选班级德育委员,在主题演讲和班级投票中奖励、激励学生,以强化德育效果;积极组织班级德育专题讨论,共同学习当下热点的德育先锋模范。
3.丰富德育的评价方法
对当前德育的认识考量只有充分兼顾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才能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德育概念,才能有利于提高德育实践实效性[6]。德育重在养成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传统的机械考试,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视角的德育评价方式,以达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因此,构建多样化的青少年学校德育评价体制方法,有利于有效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可以细化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判别是非的观念、集体责任意识,甚至基本的法律常识,对党和国家、民族、人民等关系有基本的政治认识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作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的合格小公民;以优良的意志品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灌溉自己,实践中培养成为有胸怀、有爱心、有毅力、善于思考、能团结合作、拥有责任心的青少年学生。
(三)借助榜样力量实现德育目标
榜样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德育学习途径,当需要实现的德育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时,树立具体的榜样,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效仿,从而有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是从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与青少年同处于一个环境的学生榜样,有着不可估量的说服力与社会感染力,容易立即引发广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在学习生活中去效仿榜样同学的行为。因此,从青少年群体中树立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榜样,能有效拉近学习者与榜样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容易因此产生积极上进的心态,同时,像是立了一面镜子,学习者与榜样在一个群体中容易领会和模仿,并在长期的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源源不断地鼓励和鞭策学习者。
二是善于树立榜样。榜样不一定要有惊人的作为,在某一方面有指引意义符合德育目标即可。善于树立榜样具体可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生广播站、小记者站、板报等,及时报道宣传,全方位树立起榜样的形象,以此强化学生的模仿行为,更好地渗透孩子的内心,更能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多媒体和现代传播工具,可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力与覆盖面,以及积极探索“互联网+德育”的优化路径,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做好这一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多媒体与德育相结合。在网络时代下教育者需充分认识到通过多媒体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巩固发挥有益作用。因此,德育要有创新的紧迫感,发挥 “互联网+”时代优势,积极学习和接受新方式、新技术,乐于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运用好现代化工具,不断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善于掌握多媒体德育手段。与传统教育不同,很多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教育资源都渗透进了校园中,如班级群组、校园网站、班班通、校讯通等工具。需要教育者先了解这些资源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再去更好地与传统德育结合,创新思维方式,利用好这些生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用全新的视角引导德育实践,去指导青少年学生如何正确使用。
第三,培养青少年学生运用多媒体探索知识的意识。网络对教师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学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可以顺应其乐于探索新媒体的特性,培养其运用多媒体学习的能力,及养成德育反思交流的习惯。为避免负面内容产生的影响,在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探索知识的同时,需加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健康上网、文明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新知识、新内容与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不断更新和增长学习能力,把枯燥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自主的德育探索。教师需要给予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的各种新闻事件和热点内容。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从中吸取营养,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良好接班人[7]。
(五)构建家校德育合力网
加强和加快改进德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的一件事情,还需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力量,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相辅相成的教育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家校德育工作联动的有效性。
首先,营造良好校园德育文化氛围。学生的生活往往离不开校园环境,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校园文化不是写在书本里的课程,是隐形的德育因素,却又蔓延开来在整个校园中,耳濡目染整个学生群体,成为随处可见的一种德育窗口。优美的校歌,整洁的操场,富有文化寓意的雕塑,不论是宣传栏、阅览室还是广播站,无一不影响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的德育效能必不可少,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个德育载体,将德育目标渗透其中。
其次,重视家庭德育的作用。家长既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每个孩子终身的优秀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在每个孩子身上得到反映,直接而且深远。因此,做好家庭德育培养必不可少,这需要引导家长思考如何不溺爱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关注孩子身心及全方位的健康成长,陪伴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鼓励与关怀;加强提升自身素养的紧迫性,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改变陈旧的育儿观念等。
最后,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努力。学校应积极带领家长接触现代教育理念,推广现代化教育子女德才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宣传德育的重要意义,帮助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家长形成正确的德育观。由此,引导家长与孩子密切沟通、多交流,与教师多联系、多配合,促使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合理规划家长开放日、组织家校交流会、举办家校合作讲座、建立“家长委员会”、家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