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塑”变色,全球限塑!

2020-01-19

绿色包装 2020年6期
关键词:塑令塑料包装塑料袋

世界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极为严重,塑料从原料提取到处置,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包括我们吃的食物、饮用水中都含有微塑料,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超过鱼类,而这些塑料垃圾一旦被鱼类误食,最终威胁的将是人类的健康安全。不夸张的说,塑料猛如虎,原来是说谈虎变色,现在是谈“塑”变色。

如此紧迫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随着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塑料污染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何促进塑料经济,限塑禁塑,发展塑料再生行业,构建塑料循环再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重压之下,全球都在积极制定和实施环保计划。中国、欧洲、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制订和出台有关法规,通过禁用、限用、强制收集以及收取污染税等措施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大力发展生物降解新材料,以清洁环境,保护土壤。

中国是禁塑的先行者

中国在禁塑方面是世界的先行者。从政策层面看,2008年中国已实施了“限塑令”,这一时间比英国早了整整7年。回顾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限塑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

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缘由是铁路1986年开始使用塑料快餐盒,因为便利性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而泛滥,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丢弃于铁路沿线,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引人瞩目的是,如何对待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政策出现过摇摆。由于一些牟取利益的人员和生产企业联手进行说服融通,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其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一次性发泡餐具重新合法化。不过,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将其拉入黑名单,长期饱受争议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再度迎来禁令。路程不可谓不曲折,但这显然是正确的纠偏。

声势浩大的全民限塑运动,出现在2007年后。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及工商总局公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这两项专项文件即家喻户晓的“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限塑令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有两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即日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彼时,网上购物还未发达,限塑令的主要矛头对准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

当时坚决执行限塑令的代表是吉林省长春市。据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的报道,从实施禁塑令开始至2018年9月,长春市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738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2460台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350份,行政约谈326次。但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禁塑令基本落空。现在总结起来,一是没有抓紧源头,重点放在了禁止买卖使用,而对生产企业管控不严;二是市场的巨大需求无法满足,又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三是使用普通塑料袋很难禁绝,伪劣可降解塑料袋鱼目混珠;更大的问题是可降解塑料袋难以得到真正降解。

尽管效果不理想,但成绩是有的。据央视财经报道,2008版限塑令执行的10年中,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共节约了700亿个左右,平均计算下来每年节约87.5亿个。更重要的是敲响了禁塑的钟声,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区别于2008年推出的“限塑令”,該项新政称为“新限塑令”,打开了我国限塑禁塑的第三阶段即新阶段。

《意见》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政策法规方面,当前我国涉及塑料治理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颁布),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中国以海南省为代表的各地限塑禁塑法令发布实施;以上海、北京为代表已经陆续开始推广垃圾分类,2019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今年5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垃圾管理,垃圾分类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废旧塑料的污染和后期处理成本。这些政策法规为限塑禁塑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时过境迁,现在的限塑与十多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电商、快递的兴起,改变了主攻方向。绿色和平、摆脱塑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三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生产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商“双十一”购物节2009年启动,历经七年时间,交易额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2019年突破4000亿元。在快递包装材料中,塑料类包装材料使用85.18万吨,占快递包装材料总重量近百分之十,但塑料用品回收难度远超纸质类。面对使用广泛数量庞大的塑料包装,限塑任务更加艰巨。

新版限塑令的施行比旧版限塑令更严格更明确,大家期望很多。各方面人士普遍认为,新版限塑令的“治塑”效力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上升为一道“法令”。新版限塑令仅是一项行政通知,其落实离不开后续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配合,后续法律法规应当明确相应的惩戒措施,保障新版限塑令的执行效果。限塑内容写入相关法律中,纳入地方性法规,能够以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促进防治塑料污染。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划分,在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和处置各环节,都有清晰明确的相应责任部门,避免因责任混淆导致各部门不能有效尽职;明确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惩罚细则,在立法中清楚地规定违法行为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亚洲各国积极限塑

亚洲各国都在行动。日本是亚洲经济强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各方面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亚洲各国注重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先驱者,早在1995年日本就颁布了《容器与包装回收法令》。此法令要求强制执行,市政当局将包装材料(当然包括塑料)废料回收,经过加工循环利用。印度的塑料污染属全球严重级别。印度于2019年10月2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塑料袋、杯子和吸管实施禁塑令。这是印度推出的大规模的禁塑措施,以消除城乡范围内的一次性塑料。韩国2019年年底开启“禁塑令”。从2019年年底开始,韩国禁止使用难以回收利用的彩色塑料瓶或用聚氯乙烯(PVC)制成的塑料保鲜膜。以2017年为基准,韩国每年销售的4589吨PVC包装材料主要用于食品保鲜膜、包装用透明薄膜和透明容器等。韩国环境部料将仅允许部分没有商用替代产品,且与饮食、医药安全直接相关的医药及保健功能食品,常温销售的火腿及香肠、有水分的肉类、水产等,可以使用PVC制造的保鲜膜包装。该修正案还禁止使用有色塑料瓶。据悉,韩国环境部为了能够轻松去除塑料瓶上的标签,还制定了不允许使用一般粘合剂贴标签的方针。斯里兰卡10年就限制塑料包装使用,禁止使用超薄(小于20μm)聚乙烯薄膜作为包裹材料并且建立小型塑料回收中心。组建消费者废旧包装收集中心和集中回收工厂,任务主要是对以工业为主的西部省份所产生的塑料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清洁、筛分、打包、分级、弯曲和造粒等工作。目的在于提高有效利用塑料废旧物的意识和技术,以及展示相关最新技术,支持塑料回收部门回收再利用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环保机构必须指定各省的塑料废旧物回收单位和再利用单位。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泰国,实行了最严格“限塑令”。2019年,泰国政府通过了《管理塑料垃圾路线图2018-2030》,规定2019年底,泰国禁用塑料微珠等3种塑料产品;到2022年将禁用厚度小于36微米的轻质塑料袋、外卖食品用发泡胶容器、塑料杯和塑料吸管4种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27年将全面使用100%可回收利用的塑料。

一夜之间,泰国从一个排名世界前列的“塑料袋消耗大国”,变成了限制使用塑料袋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于是,刷遍泰国社交媒体的是“拿什么去购物”?全国43家大型购物中心、超过10000家便利店,以及各大超市,不再免费提供且不出售塑料购物袋。不過,这个政策也有“网开一面”的地方。有四类物品,商家可以使用塑料袋装盛:必须微波加热的食品、湿食、肉类海鲜以及水果蔬菜。

泰国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部长瓦拉乌今年1月1日来到超市和购物商场,宣传限塑并为民众送上环保袋作为新年礼物。瓦拉乌表示,该项措施实施后,泰国塑料垃圾将大量减少,政府希望在2021年冲刺“全泰无塑”的目标。

泰国零售商协会认为,如果2020年在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利店认真执行这项政策,预计可减少使用90亿个塑料袋,或减少20%的塑料袋垃圾。数据显示,首都曼谷平均每人每天要用8个塑料袋,泰国一年就要消耗450亿个塑料袋。

2017年,泰国产生了2740万吨垃圾,其中200万吨是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泰国人也处理不了,最后基本都焚烧、填埋或者排进大海了。据统计,全球90%的海洋垃圾来自地球上的10条河流,其中有8条位于亚洲,泰国的湄公河就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中,泰国排名第六。因为泰国不节制的使用塑料袋,导致每年在泰国水域有约300头海洋生物,因为吞食塑料袋而死亡,比如巨头鲸、海龟和海豚。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案例,让泰国逐渐意识到与塑料污染“作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欧美限塑争先恐后

“欧盟版禁塑令”2019年5月正式生效,规定到2021年将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签等,而成员国需要在2029年之前实现回收90%饮料瓶的目标。欧盟还全面禁止了氧化式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欧盟塑料法案也要求企业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垃圾管理和污染治理承担经济责任。欧盟为再生资源建立了独立回收体系,体系的运营费用由生产商和市政一起承担,生产者不仅包括可口可乐、雀巢这样的品牌商,也包括塑料产业上游的化工企业。

欧洲禁塑冲在前面的是英国,已采取诸多具体的步骤来对抗国内的塑料污染,举措并行,领跑了欧洲防治塑料污染的攻坚战。根据《英国塑料公约》(UK Plastics Pact)的首份年度报告称,到2020年底,将会消除10亿个有问题且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25年实现这四个目标,目标一:消除有问题或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目标二:制造100%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堆肥塑料包装;目标三:70%的塑料包装能够有效地回收或堆肥;目标四:所有塑料包装平均含有30%再生成分。不仅会实现塑料循环经济,还将减少初生塑料的生产。

2018年1月,英国政府禁止塑料微珠的政策正式生效。微型塑料颗粒广泛用于化妆品、肥皂、牙膏,由于其体积小,可以逃过处理厂的筛选,会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并污染水体。英国的这一举措,代表着全球对这些有害塑料制品实施严禁令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英国白金汉宫实施新废物计划,在公共和私人用餐区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瓶。越来越多的英国餐馆和酒吧正在加入“结束使用塑料吸管”的全球运动。英国零售商Tesco也在启动一项试验,以取消一系列塑料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

英国环境调查协会(EIA)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联合报告指出,尽管公众承诺减少塑料包装,但英国超市所耗的塑料包装已增至每年90多万吨。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所谓的“环保袋”的销量急剧上升,尽管它们比传统的一次性塑料袋含有更多的塑料,但仍有数百万人选择一次性使用。2019年,占杂货零售市场94.4%的10家超市报告称,环保袋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5亿个,根据市场份额计算,同比增长了约25%。

欧洲各国纷纷出台法令限塑。法国政策规定,所有可拎一次性塑料袋在2010年后必须可生物降解。乌克兰议会宣布将从2022年1月起开始禁止商店使用塑料袋。国会议员提议在所有贸易企业中完全禁止使用厚度小于50微米的塑料袋(他们认为密度较大的塑料袋可以重复使用)。

世界知名国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纷纷积极站到限塑禁塑的第一线。

美国消费品牌制造商庄臣推出塑料回收计划,防止塑料废物进入海洋,计划在三年内收集3万吨塑料废物。“我们现在有能力帮助形成闭环,推动循环经济,同时在需要的地区发展基础设施。我们渴望成倍地扩大规模,大限度地努力清洁环境,禁止废物进入海洋,同时减轻贫困。”

联合利华承诺增加再生塑料的使用,到2025年,联合利华将把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减少10万吨以上,并加快再生塑料的使用,从而将原生料的使用量减半。联合利华还将帮助收集和加工比销售更多的塑料包装。该公司此前承诺,在2025年之前将至少25%的再生塑料纳入其包装中。

塑料袋制造商也准备为限塑做些事情。由美国塑料袋制造商和回收商组成的美国回收塑料袋联盟(ARPBA),签署了一项针对该行业的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承诺。ARPBA成员达成的协议的目标是到2025年95%的塑料零售袋可以重復使用或回收。

塑料袋重复使用和回收,是限塑的重要内容。当前塑料杂货袋的再利用率约为78%,回收率约为12%,目前将近90%的袋子被再利用或回收。回收联盟除了鼓励消费者重新使用袋子,并与零售商合作在所有美国制造的袋子上贴上How2Recycle标签,会员还将增加其产品中的回收成分,以实现95%的再利用和回收率承诺。成员承诺实现塑料零售袋的最低回收量:2021年所有袋子的回收率将达到10%;2023年所有袋子的回收率将达到15%。

各国限塑禁塑有法可依,所以才有可口可乐和百事等因塑料污染被起诉。加州环保组织不久前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大型公司提起诉讼,理由是它们造成了塑料污染“公害”,并在塑料可回收性方面误导消费者。这起于周三在圣马特奥县高等法院提起的诉讼称,这些公司销售最终会污染海洋的塑料瓶和塑料袋,他们应该为破坏环境负责。这起诉讼并不是要去劝阻消费者进行回收利用,而是要让公司对他们的产品造成的废物承担更多责任。

提起诉讼的地球岛研究所表示,每年流入地球海洋中的800至2000万吨塑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少数几家严重依赖一次性塑料包装的公司。该诉讼起诉的10家公司,基本是净滩中收集到的塑料垃圾最多的生产商。这些公司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高乐氏,水晶高山泉水,玛氏,达能,亿滋国际,高露洁-棕榄和宝洁。该诉讼指控企业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运动,将塑料污染危机的责任转移给消费者”。

从亚洲到欧美到全球,限塑成为共同的要求和行动。有全体地球人的自觉努力,科学合理对待塑料,减少用量,重复使用,再生循环,研发可以自然降解的优质替代材料,就一定会走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大路。(韩望岳)

猜你喜欢

塑令塑料包装塑料袋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法国20年后告别塑料包装
德国“减塑”运动失败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