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装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和调整策略

2020-01-19刘锦芳赵金玲

绿色包装 2020年6期

刘锦芳 赵金玲

摘要:包装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产业组织结构的研究较少,而研究大、中、小(微)企业的有机组合,有助于设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衔接配合的生态体系。鉴于此,我们从包装产业组织结构的特征分析入手,分析其平台化、产业链整合和多种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关键词:包装产业组织结构;演变趋势;调整策略;平台化

中图分类号:TB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0) 06-0041-04

Evolution Trend and Adjustment Strategy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 Packaging Industry

LIU Jin-fang1, ZHAO Jin-ling2(1.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08, China; 2. Shenzh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Packag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ystem, but it has less research on it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while the research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s helpful to desig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linking up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view of this, we start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ckaging industr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ts platform,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and multi-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ckaging industry; evolution trend; adjustment strategy; platform

在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规模分布,以及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该产业的重要特征,称之为产业组织结构。关于产业组织结构的研究较为丰富[1-4]。但对于包装产业组织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5,6],包装行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结构的核心问题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各具优势,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中、小(微)企业的有机组合,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衔接配合有助于构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因此,包装产业组织结构问题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1 包装产业组织结构的特征分析

1.1 产业集中度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比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产业集中度,我国的包装产业集中度还很低,2016年据世界包装组织统计,美国纸包装行业排名前五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70%,澳洲前两大纸包装企业市占率更是大于90%。而同年中国纸行业前十名企业收入占行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4%左右。我国包装产业整体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洗牌、落后产能的淘汰将促进全国优势资源加速向行业内优质企业汇聚。具有资源(客户认证)、技术、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必将占据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

1.2 包装产业的商业生态竞争分析

1.2.1 包装产业的商业生态体系分析

高度分工的生产体系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还受到为其提供装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辅助服务等业务的关联企业的影响。Moore称之为“商业生态系统”,他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他认为“组织和个人是商业世界的有机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员。有机体成员还包括供应商,主要的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风险承担者”,他们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但又形成互赖、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木桶效应”指出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商业生态系统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命运是与其商业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他不仅能够影响所处商业生态的健康,而且商业生态的健康也会对他的绩效产生影响。

包裝行业属于大消费行业的附属产业,主要为电子消费产业、烟酒、饮料业、以及快递、运输等行业提供包装产品,受益于我国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向消费需求拉动转型①,大消费行业增长迅速,包装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为实现成本节约、提升产业链价值,包装企业与消费品制造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如奥瑞金就与红牛饮料合作,将红牛金属罐生产线布置在红牛饮料厂内,而裕同科技的精品包装盒制造厂紧邻华为、三星、以及做手机加工组装的富士康工厂。包装产业的原料供应商、生产厂、下游客户等共同构成包装产业的商业生态体系。

1.2.2 包装产业的商业生态体系竞争

包装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仅生产制造包装产品,为更好的服务客户,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其从结构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物流配送、售后跟踪服务等全流程提供一体化服务。此时,包装企业不再单纯的定位于制造型企业,而是集广告设计、创意构思、平台采购、印刷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企业,其与上游的原料供应商、包装印刷设备供应商、广告创意设计公司、物流服务公司等共同构成“整体包装服务提供系统”,包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以该包装企业为核心的整体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1.3 与消费产品制造企业协同共生

包装产业属于服务型制造业,其客户主要是消费产品制造企业,如电子消费产品、烟酒、饮料、食品、物流快递等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包装企业和客户形成生态链条的共生效应,即一方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另一方。包装产业属于依赖性更强的一方,其发展依靠消费制造产业的市场扩大,而这又依赖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共生又称为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的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包装企业与下游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类似于生物间的共生,包装产品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组成部分,其外观形态、质量特征、功能效益,对消费品的竞争力和营销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包装企业与下游制造企业在生产上分工协作,彼此依赖,超越普通意义上的供應商与下游客户的关系,而是一种深刻嵌入,不可分割的牢固、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

2 包装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

2.1 包装产品销售平台化

通过构建销售平台,包装企业能够对接客户,并可依托平台整合中小企业资源,共同满足客户需求。如裕同科技设立、运营“盒酷网”,用户能通过“盒酷网”将自己的需求,如对包装盒的尺寸、规格、型号、特征等要求,提供给包装产品的制造工厂,裕同科技可以根据订单的数量、类型,对于标准程度高、订单量大的产品可以统一大批量生产,而对于个性特点突出,小批量的订单可以通过编排柔性生产线生产,满足客户需求。

基于internet网络,平台可以触及远远大于传统实体店铺所能接触的客户和供应商,由于不需支付店面租金、人工费用等各项成本,网站平台在获客成本、运营费用等方面要远低于实体店,由于平台客户的多样性和巨大规模,平台会发展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技术,以适应迅速扩大的市场规模,并取得快速的收益增长。

2.2 产业链整合

包装企业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客户,占领市场,纷纷打造“整体包装服务提供商”,即从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维护全流程、全环节为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只需提出要求,包装企业负责将其实现为产品,并直接与客户的产品生产相匹配,做到产品生产、包装物发货同步进行。这些均依赖于企业对于产业链的整合,即对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广告设计公司、消费行业客户、物流公司等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方的资源整合。包装企业需运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将客户的需求及时传送至原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广告设计公司,让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安排,以做到按需生产,不断提升产品的适应性。而且包装企业自己也进行创意、造型设计,按照客户需求来研发设计,具有节能减排、智能防伪和可溯源等功能的包装产品。另一方面,与客户保持实时沟通,让客户明确包装产品的升级改进、补货进度,以保持良好的衔接。

2.3 多种技术手段融合

为提升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包装企业不断融合、采用创新技术,如RFID技术,其类似信号发射源,可植入物体之中,远程发送信号,用接收器可接收到信号并采取相应行动,在智能医院、无人工厂和智能车库等场景有广泛应用。

如裕同科技采用RFID技术,建立无人自动化工厂,将RFID芯片植入物料之中,可对工厂中加工的所有物料,全面掌握其运动轨迹,加工流程和步骤,由计算机自动调整,产品的加工、包装、出库,实现完全自动化,并能提高加工的精确度,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在柔印、胶印、防伪、可溯源等方面,裕同科技也在稳步推进,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创新技术,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准、功能实效,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3 包装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策略

3.1 推进平台化建设

依赖互联网,构建客户、供应商,以及同行业企业共享信息的业务平台,让客户能通过该平台了解产品型号、价格,进行选购,而同行业企业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产品的报价,供应商可依据平台反馈的信息,调整原料和零配件的生产和供应进度,实时补货,实现与生产企业的协同。

由于产品销售平台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随着一家主流平台被用户接受,并产生使用依赖时,用户会放弃使用其他销售平台。如同QQ和微信普及过程当中,其他如米聊等通讯产品会逐渐退出市场那样。所以,推进销售平台建设的同时,应注意将市场竞争中平台的规模垄断效应和政府引导行为相结合,适应发展趋势,促使统一的包装产品销售平台形成,以提升全行业运营效率。

3.2 依靠市场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

企业唯有依靠优良的管理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路,如果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将企业合并,短期内提高了市场集中度,最终会带来企业绩效下滑,不利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包装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下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型品牌消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由于品牌消费企业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包装产品供应商,所以,包装产品供应商的营业收入也不断上升,市场占有率也会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包装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明显低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未来将会有较大的提升,而这个过程,将会通过市场竞争来完成。

3.3 整合产业链,与下游产业展开深入合作

为降低成本,提高协同效应,包装企业应与下游客户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应用物联网等新理念和技术,优化包装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协作,节约成本,提升产业链的价值贡献。

作为整体包装服务提供商,相对于其他零部件供应商,包装企业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其提供的包装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外壳包装,它内含了下游消费产品的营销模式、制造理念和售后服务,所以其从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售后维护,全方位的参与下游企业运营过程,是下游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也是品牌消费企业一旦确定包装产品供应商,一般不会更换的重要原因,因为双方有深度合作,现代产业链不是简单的企业间交易,上下游企业是合作制造产品,所制造产品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单个企业,而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协作、融合程度,以及各企业相互叠加的价值贡献所产生的“1+1>2”的整体效果。

3.4 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中小企业的重要优势在于由于企业规模小,原有的生产模式投入小,易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而且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因而能在大型企业不愿或不留意的新领域开展探索,进行技术创新,开拓出新市场。所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可协同合作,由中小企业来进行新技术、生产方式等的尝试,即使失败了,损失也不大。

3.5 引导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包裝产业中的大、中、小(微)企业共同构成产业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体系中的生物链条,相互依存,因为大企业是从小企业逐渐发展而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不断的自我革新,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而大企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需求演变,如果其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将会逐渐走向衰亡。所以,在一定外部条件和企业内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企业和小企业是能相互转化的。

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单纯依靠大企业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小型用户的包装印刷等需求要依靠中小包装企业来满足,因为大企业会集中资源,满足大型品牌消费企业的包装需求,不愿在小规模用户上投入过多资源,甚至会放弃该市场。

3.6 完善各项法规、制度,营造公平的经营环境

政府监管之手应体现在公平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和维护上,而技术创新、管理改善、服务竞争,则应由市场主体来进行,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以行政手段来促成企业合并,或关闭,以完成“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实不可取。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作为规划制定者,政府每次推出新的政策、制度,每个市场主体都会思考该项政策对自己利益的影响,进而采取最佳应对措施。这种博弈活动所导致的结果往往会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违背。包装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既取决于所处的大消费行业发展,也取决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企业内部文化,多种因素造成了企业的增长。政府制定政策的重点在于减少阻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各种不利因素,塑造优质商业环境,如在人员自由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统一规范,以及确保交易的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以便于激发企业活力,释放个人潜力。

参考文献:

[1] 向秋兰,蔡绍洪. 产业组织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28-34.

[2] 郭冬乐,方虹. 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 财贸经济,2002.3:59-66.

[3] 行慧芳,胡求光. 中国渔业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15.5:82-87.

[4] 沈蕾. 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2007.3:27-31.

[5] 王文翌,安同良. 产业集聚?创新与知识溢出—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 产业经济研究, 2014.4: 22-29.

[6] 王欢芳,李密. 我国包装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布局优化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17.4:149-154.

[7] Geoffrey McNicoll.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Historical Statistic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4,Vol(30), Issue 2.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反倾销游说竞争下我国企业生产率的演化机理、实证检验和政策优化研究(18YJCZH10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游说竞争下我国反倾销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17YBA139)”;中国包装联合会2017年“绿色包装与安全”专项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战略布局中包装产业的结构调整策略研究(2017ZBLY05)”;深圳市社科项目“全面开发新格局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对反倾销协同进化机制研究(SZ2018C012)”;珠三角产业生态研究中心项目(2016WZJD005);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启动专项经费项目(GC300501-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锦芳(1979—),男,籍贯湖南永州,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产业结构、经济贸易、财务会计研究,E-mail:625526443@qq.com。

①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公开报告,201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8%,连续第四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