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探讨
——以“社会政策”课程为例

2020-01-19王晓波邱惠婷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政策思政政策

韦 福, 王晓波, 邱惠婷

(河池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理念倡导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育人功能的新教育体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社会政策”课程从公民的需要出发,重点介绍我国的社会福利及各项社会政策,比较不同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异同,分析我国社会政策制订和实施中的相关现实问题。将思政教育引入本课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国家之间社会政策的差异,以及各项政策背后所体现的制度逻辑,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学习我国社会政策在不同领域对公民各项权利的保障,以及各项政策所体现的平等、公平、正义等原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社会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了该课程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从确立建设目标,明确建设内容,找准建设途径等方面入手,将其建设成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无课不思政、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确立课程建设基本目标

(一)教学理念方面

在“社会政策”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社会政策的理论、思想、体系等内容,还应向学生阐述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等,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正确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社会政策”课程从“人的需要”出发,主要依循“社会问题——社会需求——社会福祉”主线论述我国的公共政策、福利制度和各项社会政策,是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视角。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明确教学目的,设定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理念又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双重目标,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功能与“价值塑造”功能的统一。教师应深入剖析课程内容逻辑,向学生清晰阐述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体现的国家责任,培养学生宏观的社会政策解读视角,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体系构建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内容设置方面

课程思政既要实现专业知识教育的目标,也要在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给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融入科学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育人内容,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1]。 “社会政策”课程的内容设置,既要体现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又要包含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制度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的同步提升。例如,在设计“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从公共政策的主体(国家)、对象(全体公民)、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制定过程(公众参与,程序公开透明)等内容上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联系阐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坚持依法治国”“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等观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寓于课程教学之中。又如,在“以应对贫困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专题教学中,可以将我国为实现全面脱贫而制定的各项社会政策与脱贫攻坚工作联系起来讲解,回顾我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建设标准方面

要不断优化课程质量标准,特别是要在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社会政策”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及课件的编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原则渗透其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强调有利于强化育人功能的多种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网络教学法以及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就社会政策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自由主义与社会控制、削减社会福利与支持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讨论,再由教师点评引导,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我国社会政策制定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

(四)建设成果方面

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目标,一方面,应对标课程思政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撰写思政教育导向明确的教案、制作体现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课件、特色示范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微视频等,收集配套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网站,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打造课程社会实践成果等。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专业建设活动等,充分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深层次育人目标。

二、明确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必须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社会政策”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教案撰写、课件制作、案例设计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3]。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应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还要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纳入其中。制订修订教学大纲以及撰写教案时,要充分挖掘“社会政策”课程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其中,把握好课程思政方向。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有意识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元素。选用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承担“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承担“传道者”“引导者”以及“示范者”等角色。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些角色并主动全面履行职责,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开展“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积累和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其数量和质量,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可以选择和利用与“社会政策”课程直接相关的规范性政策文件,如我国统一颁布的各项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以及各项福利制度等,以此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其次,也可以联系实际,结合地方特色,挖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可利用针对本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社会政策,以及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背后的价值理念等,扩充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次,“社会政策”课程还可以与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课程联动和资源共享,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常态化

课程思政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育人责任,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4]。这一要求意味着,“社会政策”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要努力提升政治敏感度,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主动承担育人责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常态化。此外,为推进这一常态化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制订方案,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教研室要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竞赛、教学检查与评价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主动作为,将课程教学中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经常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教学双向目标。

(四)构建德业兼顾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与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还应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程度,以构建一个德业兼顾的课程学习考评机制。为此,“社会政策”课程应改革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可以将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合理设置两者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情况的考察方面,可以加强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课堂参与、出勤率、合作配合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对其作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而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考查时,也要注意将学生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纳入其中,还可以在考试试题中融入相关思政教育元素,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更好地指引教学活动的课程思政导向。

三、找准课程建设实现路径

(一)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已有研究都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主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4]。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引导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提升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例如,可以多加关注当前时政热点新闻,阅读相关思想政治论著,与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交流学习等。教师要学会挖掘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隐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主义等思政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教学竞赛、研讨沙龙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平台,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促进教师自觉树立思政教育意识,主动提升教育能力。

(二)有效利用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既包括课堂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加以有效利用。“社会政策”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社会政策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其内容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妇女、儿童及特殊人群保障等大量民生热点问题[5]。因此,在课堂实践方面,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以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医疗保险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养老保险政策、特殊人群保障政策、工伤保险政策、失业保险政策等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政策的制定背景、理念、过程、内容以及作用进行集体讨论和分析,最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各项社会政策,了解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大量工作,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论坛、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研究机构、分布各地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见习,举办社会工作学术讲座与报告等过程中,主动融入“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服务地方项目

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的功能,师生共同参与服务地方的科研与服务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工作是一个应用型专业,“社会政策”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十分密切,课程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或以见习和认知为主的实践活动,要鼓励和引导师生更多参与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与服务项目,如社会问题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实施效果调研、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服务等,探讨社会政策等相关问题,直接服务国家、社会与人民,了解我国国情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各项社会政策,从中磨砺意志,升华思想,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河池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主持多项与地方社会建设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专业教师发起并在校内成立的“河池市乐助社会工作服务与研究中心”也承接了多项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这些都为“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应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充分运用地方典型案例和校政校行校企合作成果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充分运用地方典型案例和校政校行校企合作成果,能使教学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其接受,从而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河池学院所在地广西河池市是全国发展落后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社会政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收集和运用地方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中的社会政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体会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另外,河池学院与广西河池市民政局、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合作共建社会工作专业,也与两地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服务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河池、深圳两地的社会政策,更加直观地理解改革开放、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方面的政策,坚定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和信念。

四、结语

“社会政策”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该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问题,可从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在建设过程中,应聚焦课程思政要求,确定建设标准及应有成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教学理念,挖掘教育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参与社会服务,改革考评机制,推进课程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为社会工作专业其他课程乃至其他专业的课程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的可借鉴的范例。

猜你喜欢

社会政策思政政策
政策
政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助企政策
政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社会政策支持的思考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政策探究